![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263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共25页。
对比阅读一、诗歌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两首诗歌都与劳动相关,那它们有何异同呢?老师想请同学们将这个问题作为线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起走入课堂。任务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篇。先秦称其为 ,或取其整数称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305《诗》“诗三百”二、自主学习《诗经》《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三部分。( )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和( );( )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 ):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方法。赋比兴 自由诵读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在句式、韵律上的不同之处。芣 苢(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duō luō jié xié ( dōu móu )(suō)( jiǎ )( shì )( zā )(shà)任务二:吟咏诗情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芣 苢(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三、合作探究1、如何读懂一首诗歌?知人论世→读标题→读注释→读意象(叙事诗读细节)动作状态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芣苢》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①采摘前的喜悦图②采摘时的竞技图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掖在腰带里。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辛苦(繁忙)的劳动者专注的劳动者紧张(坚韧)的劳动者紧张艰辛的劳动场景再读诗歌,回答问题:读了这两首诗,你们觉得这两首诗的异同点是什么?相同点:主题相同——劳动不同点:劳动场景不同 表达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2、根据所学方法并结合补充的知识完成以下表格《芣苢》《插秧歌》不同点:《芣苢》《插秧歌》不同点: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芣苢》《插秧歌》不同点:重章叠句:节奏简单明快,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的描写出来,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热情。白描、比喻、语言描写。以朴素、通俗的语言描写出了插秧时节农夫一家紧张忙碌的情景。《芣苢》《插秧歌》不同点: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诗人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的表现江南农村插秧时节的劳动场面,在主观上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劳动者的欢歌劳动者的赞歌结合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芣苢》《插秧歌》不同点:四、拓展学习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两首诗歌都与劳动这一主题密切相关。千年之前,诗人们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劳动图景。如今,劳动依旧是社会中最深厚的底色,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劳动为犁,深耕梦想。作业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劳动。有的同学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用时间了。有的人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还有人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嘛非得自己干?花点儿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对于这些观点、现象,你怎么看?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的观点,写300字左右的文字,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高考链接】2019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合作探究《芣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和生活实际分析原因。合作探究采摘取得、获得拾取 、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