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792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33张,共33页。
——《芣苢》《插秧歌》赏读劳者歌其事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4.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导入新课: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作品、作者介绍: 《芣苢》选自《诗经》十五国风中《周南》的其中一首,全诗充满了民歌风味。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创作背景《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毛诗序》:《茉莒》,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朗读诗歌,初步感知齐读诗歌,初步感知:芣苢( fú yǐ ) 掇( duō ) 捋( luō ) 袺( jié ) 襭( xié ) 兜鍪( dōu móu ) 蓑( suō ) 胛( jiǎ ) 朝餐(zhāo cān ) 莳( shì ) 匝( zā )诵读《芣苢》《插秧歌》:⑴同学们再一次分工朗读,女生读《芣苢》男生读《插秧歌》。⑵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七言诗一般二二二一断。《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②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疏通诗歌大意: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品《芣苢》,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明确:优美明快,充满生活气息。品《插秧歌》,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明确:忙碌紧张,展现劳动艰辛读了这两首诗,你们觉得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是什么?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劳动不同点:●劳动场景不同●表达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劳动场景不同(1)活动一:请找出两首诗的动词,思考这些动词的细微区别。(2)《芣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生活场景?(同学们可以尝试做一下这六个动作)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纵观《芣苢》中六个动词,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纵观《芣苢》中六个动词,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阅读《插秧歌》中的插秧过程,体会这首诗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拔秧——抛秧——接秧——插秧。明确:劳动场景—齐心协力、紧张忙碌劳动场景小结:《芣苢》: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插秧歌》: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表达情感不同:(1)芣苢——劳动者的欢歌。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插秧歌》——劳动者的颂歌明确:《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表现手法不同:明确:《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插秧歌》——白描手法“夫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首联、颌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比喻: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总结两首诗歌,填写下表: 【拓展阅读】:阅读《插秧歌》和下面一首诗歌,完成练习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答案】B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答案】A2.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3.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谢谢大家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