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课件ppt
展开第四单元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内容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2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从女儿的视角,通过在叙述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以为英雄父亲的形象,同时运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以及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还有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 人文主题要素:理想和信念
- 阅读训练要素: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②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欧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视频、音频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音乐声起,新课现
1.播放音乐《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2.质疑课题: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3.认识李大钊: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二、整体感知,学字词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课后习题二)
本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了解倒叙。
师: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1)学生自读生字词。重点正音:僻静(pì)、含糊(hu)。
(2)小组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齐读词语。
5.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指导写半包围结构的字“避、魔”。
“避”:“辶”捺要平而长,托住“辟”。
“魔”:广字头的撇是长撇,里面写紧凑,不要忘写里面的撇折和点。
(2)描红、临摹本课字帖。
(3)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堂练习
完成本节课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理解入情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革命形象【阅读要素训练】
1.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1)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课后习题三)
(2)提示: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将“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2.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设一: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课后习题三)
“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预设二: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3.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的描写手法)
(2)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提示: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体会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
4.学法迁移。
(1)请学生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的内容。
(2)交流汇报。
预设: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课后习题三)
从“乱蓬蓬”看出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5.写法指导。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课后习题四)
(2)教师揭示此种写法为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因此,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学习,加深感悟
1.学生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师: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到烈士墓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3.欣赏《五月的鲜花》。
4.教师小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同学交流。(课后习题五)
随堂练习
完成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启发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理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质疑设疑,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重点词句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革命烈士夏明翰,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同志,李大钊,第2932段,层次梳理,“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什么叫“前后照应”,首尾呼应,首尾连贯,讲授新知,点题照应,前后照应,首尾照应,首尾呼应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点题照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背景图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阀避魔,半包围结构,左右结构,一拥而入,满脸横肉,怒气冲冲,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