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评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意理解强调词语,结合全词分析感情,经典解读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乱世美神,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自成一家,于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其作品散失很多,今有词集《漱玉词》传世。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父亲李格非 苏轼门生 母亲是状元之后1101年 18岁 与21岁的赵明诚成婚1127年 44岁 载书十五车,渡江南下1129年 46岁 明城知湖州 途中受疾 八月十八日 卒于建康再嫁张汝舟 婚后不幸 晚年流落江南 孤苦一人 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李清照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离世。
创作以靖康之变后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明婉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童鞋们,你背过的易安词有哪些?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建炎三年( 1129),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未赴,驻家池阳,只身驰赴建康,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殓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袭,建康形势危急,朝廷官员已开始逃亡。李清照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感受到周围一片冷冷清清,这样的情景怎不让人感到悲伤忧戚。秋天的时节,总是忽然变暖,忽而转寒,人在此时,最难调养休息。三杯两杯淡酒,怎么抵得住傍晚时分的寒风紧吹呢?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那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园子当中的菊花堆积满地,随风飘零,正如我一样憔悴不堪,失去了昔日的光鲜色泽和美丽外形,因此,如今还有谁来怜惜呢?孤独地,冷清地,一个人坐在窗前,日升又日落,怎么可以熬到天黑呢?梧桐叶随着细雨一起飘落,已经是黄昏时分了,雨声还是点点滴滴。唉,面对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得清楚呢?
1.乍暖还寒:2.将息:3. 敌:4.怎生得黑:5.次第:6.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语答案1.乍暖还寒:2.将息:3. 敌:4.怎生得黑:5.次第:6.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
晚年的李清照打开了记忆的百宝箱,她“寻寻觅觅”是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她想用过去的那些温馨美好来抚慰自己现在这颗孤独冷寂的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全词,李清照的愁有哪些?
《声声慢》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暮年、飘零的那种浓重的悲痛、凄凉与哀伤。
《声声慢》中的“愁”是什么“愁”?
(1)对往昔美好生活经历的回忆。(2)对国家灭亡、丈夫早逝的悲伤和愁苦之情。(3)对孤身一人、流落江南的孤独和惆怅之情。(4)对自己悲惨命运和遭遇的感伤和哀怨之情。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易安之愁你体会到了吗?
作业布置:1.背诵《声声慢》2.写一则文学短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声声慢,教学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李清照缘何而愁呢,靖康之变,总结全文提升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