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必修教材古代文化知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展开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行车前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B.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右”,充当警卫职责。《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C.战场上乘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D.古代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驾车辕的马叫服。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騑,右边的叫骖。《滕王阁序》中有“俨骖騑于上路”之句。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各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曾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
B.秦代皇帝之下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等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御史大夫掌全国军事。
C.西汉末年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D.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6.按照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是: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描写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曾、张良 B.项伯、范曾、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曾、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曾、刘邦、张良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有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也指国家。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臣也表示谦卑的自称。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指用龟板、蓍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
D.隋唐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昏、晚,所以古文中常有“朝夕、旦暮、晨昏”并举的现象。
B.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C.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D.七夕节: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此日晚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这晚妇女们在庭院里摆出针线及瓜果酒水向织女“乞巧”,所以又称“乞巧节”。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
D.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儒家思想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左氏春秋》: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C.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联。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C.髡: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杀青: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留下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冀北地区,狭义专指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
B.明年:古汉语中指“第二年”,而现在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C.左迁:犹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指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谪之意。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悌”的意思是弟弟敬重兄长。
C.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D.户部:中国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科举、俸禄、粮饷等。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者执掌政权,叫“用事”。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B.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C.执事: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示谦称。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我。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员外郎: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作动词时是“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后文的“道”相当于“路”。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金陵:是南京的别称,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意为恭敬地献上。诏,亦即诏书,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故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B.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卮、尊(通“樽”)、壶、觞、觥等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如《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
D.序:也作“叙”“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排体例和主要内容。如《兰亭集序》等。
附:参考答案
1.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A(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3.C(郡县制始于秦朝,不是汉朝)
4.D(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叫騑。)
5.B(太尉与御史大夫的职权说颠倒了)
6.D(项王、项伯坐西向东坐,亚父范增坐北向南坐,沛公刘邦坐南向北,张良从东向西)
7.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B(迁:升迁。左迁:贬官。)
9.B(“上称下”错误,“足下”是敬辞,应该是“下称上”)
10.A(A 项中的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11.D(太后听政不称朕)
12.A(“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13.B(陛下:古代臣民对天子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14.A(不是“冀(河北省简称)北”而是“豫(河南省简称)北”)
15.D(礼部掌管科举)
16.C(表示敬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您)
17.D(“路”应为北宋设立的行政区域单元)
18.A(“一切以左为尊”错误,周、秦、汉、元四个朝代都以右为尊)
19.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20.B(“袍、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专项练习(共五组,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专项练习(共五组,附参考答案),共8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8(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8(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