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8(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8(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文本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注,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 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 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寺院,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今A琅B邪C践D阼E如F孺G子H何I社J稷K宗L庙M将N其O危P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B.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杯盘狼籍”中的“狼籍”意思不同。
C.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项脊轩志》中“其制稍异于前”的“稍”也是此意。
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
B.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皇帝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C.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
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道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②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5.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王安石[宋]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①,长耳②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注:①“楚制”指儒服,意谓汉人穿的传统服装。②“长耳”即毛驴。
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始两句道出了山行的意图,意欲描写诗人外出和来时景色清浅和苍翠的不同特点。
B.诗歌描写了诗人的装扮,借此暗喻自己在脱离官场后已俨然是一介平民百姓了。
C.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看似逍遥实则有掩不住的寂寞凄苦。
D.诗中“直意”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大抵类同,均可指自然中所包蕴的人生的真谛妙趣。
7.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归去来兮辞并序》围绕“归”这个中心抒写,其中的“ ______ 、 ______ ”体现了诗人急于归家的热切心理。
(2) 杜甫《蜀相》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字里行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3) “沧海”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或展现宽广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______ 、 ______ ”。
(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①,二曰戆谏②,三曰降谏③,四曰直谏,五曰风谏④。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戆谏:刚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
材料二: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姬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
凡A为B不C善D遍E于F物G不H自I知J者K无L天M祸N必O有P人Q害R天S处T甚U高V其W听X甚Y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代指国家。
D.“勿杀而谢之”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断言吴国必灭。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景公就此作罢并向烛雏道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5.材料二中,鲍叔、叔向、晏子三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姜夔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①,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②,松高对阮③,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注】①胥宇:犹言看房子。②悲桓:桓温见昔年种柳,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③阮:阮籍。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为唱和词,词人开篇叙述二人友谊,言其交往已久,情谊深厚。
B.下阕起首六句虚写过往,一气呵成,叙二人曾欲结邻未能成功之事。
C.“柳老”“松高”化用桓温和阮籍的典故,承接上句,读来哀而不伤。
D.结尾两句语言朴实,感叹富贵无常,如同南柯一梦,二人借酒浇愁。
7.姜夔曾在赠别辛克清的一首诗中自注“辛泌,克清”,从中可看出他对友人的评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辛克清的人物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写戍边士卒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占,紧接着作者用“ , ”两句,感慨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转眼间化为乌有。
(2)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运用“知音”和“青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奈的心境。
(3)“春水”淙淙,流淌在古典诗词里,其中蕴含着无限的诗意和丰沛的情感,如“ , ”。
附:参考答案
(一)
1.EIM
2.C
解析:C.“稍”,逐渐。句意;逐渐升迁至东阳太守。“其制稍异于前”的“稍”,稍微。句意:阁子的规模稍微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
3.D
解析:D.“何充……但又笃信道教”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然性好释典,崇修寺院,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揞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可知,应是郗愔及弟弟郗昙信奉道教,何充笃信佛道。
4.①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
②凡是选拔任用官员,都把功臣放在先位,不因私情任用亲人,人们因此敬重他。
解析:①重点词语:为,替;反侧,感到不安;晏然,安定淡然。
②重点词语:凡,凡是;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因;重,敬重。
5.不阿附上司王敦,敢于当众提出异议;不畏权贵,在立储问题上坚持父子相传;他当面表明不支持康帝即位,让刚登基并向他示好的晋康帝尴尬羞愧。
解析:根据材料一原文“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可知,何充不阿附上司王敦,敢于当众提出异议。
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当“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时,“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由此可见,何充不畏权贵,在立储问题上坚持父子相传。
根据材料二原文“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可知,他当面表明不支持康帝即位,让刚登基并向他示好的晋康帝尴尬羞愧。
译文:
材料一:
王含任庐江郡太守,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大将军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在郡内一定政绩很好,庐江有名望的人都称颂他!”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这些不一样。”王敦哑口无言。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感到不安,何充却十分安定淡然,神情和平时一样。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郡人。他是丞相王导妻姐的儿子,因此年少时便与王导关系融洽,很早就担任显要官职,明帝也喜爱他。成帝即位后,何充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平定苏峻之乱后,他逐渐升迁为东阳太守。在郡为官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政绩,举荐不应朝廷征召之士虞喜,选拔郡里贤达谢奉、魏颜等为郡府佐吏。王导、庾亮一起向成帝进言说:“何充才识度量过人,端正有节操,有万夫所归的声望,必能掌管朝政。老臣辞世之日,希望陛下选用何充为近侍,天下将会安定,社稷无忧了。”因此何充升为吏部尚书。等到王导逝世后,何充转任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与总领尚书事。庾冰兄弟以国舅身份辅佐朝廷,权势等同天子,担心新帝即位之后,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疏远,将遭到外臣攻击,因而策划拥立康帝,就是成帝的胞弟。(他们)经常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应该立年长成熟的君主的道理来劝说晋成帝,成帝听从了他们的主张。何充建议说:“父子传位,是先王既定的法典,息然妄加改变,恐怕不是利国的良策。所以武王不传位给有圣德的弟弟,所以武王不传位给有圣德的弟弟,是遵循大义。从前汉景帝也打算传位给其弟梁王刘武,百官都以为毁乱典章制度,不能接受。如今琅邪王继位,年幼的太子怎么办!国家社稷,恐怕要危险了!”庾冰等不听。不久康帝继位,康帝来到前殿,庾冰、何充两边侍坐。康帝说:“朕继皇位,是二位爱卿之力啊。”何充回答说:“陛下即位,是臣子庾冰一人之力。如果依我的主张,陛下就不能君临天下了。”康帝脸上露出羞愧神情。建元初年,何充出任骠骑将军,代表皇帝出行,兼任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以回避庾氏兄弟。不久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想要立简文帝,而何充建议立皇太子,他的建议被康帝采纳。等到康帝驾崩,何充奉遗诏,立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庾冰、庾翼十分怨恨何充。何充担任宰相,刚强果敢,才识度量过人,执掌国政,正气凛然,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凡是选任官员,无不以功臣为先,不因私情任用亲人,人们因此敬重他。然而他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当时郗愔和他的弟弟都昙信奉天师道,而何充和他的弟弟何准笃信佛教,谢万讥笑他们说:“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何充于永和二年去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封赠为司空,谥号为文穆。
6.C
解析:C.“掩不住的寂寞凄苦”理解错误,由美丽景色的描绘可知,表现了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
故选C。
7.诗歌描写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于此景中,诗人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由此表现了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的情感。
解析:首先看诗歌中所写的景,由诗歌标题“山行”即可得知,诗人所写的景应是山中之景,开头两句“清浅景”“苍翠阴”即暗示考生,诗人在山行之中所捕捉到的景象特点,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颈联“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中以“佳色”形容暮岭山色,以“好音”形容泉水流淌发出的声音,尤其在泉水声音的衬托之下,山中更显幽静,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之中,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
然后结合诗人在这样情境之下的表现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悠然前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悠闲满足、惬意自得。
8.(1)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重点字:熹)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重点字:隔、鹂)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字:蓝、暖)
(二)
1.(3分)
K R V
2.D(3分)
3.D(3分)
4.(8分)
(1)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2)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所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
5.(3分)
晏子的劝谏方式最符合孔子观点。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劝谏,属于“直谏”;叔向借用相关事件进行类比劝谏,属于“谲谏”。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可婉言隐语的劝谏方式,即讽谏。因此,晏子的劝谏方式最符合孔子观点。
6.D(3分)
7.(6分)
①不追名逐利,自甘淡泊。辛克清先生不学杨恽种豆谋财,追逐薄利;不学衮衮诸公,追求青云直上,求取名利。
②性情单纯,因缘自适。辛克清先生精研老子,不受造物的戏弄,性情单纯如婴儿,任其自然。
8.(6分)
(1)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2)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二: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示例三: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080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