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5122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5122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5122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不变,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教学情况测试
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
2022年9月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本试卷由小林老师原创,盗用必究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答案】B
【解析】A、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故A错误;
B、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故B正确;
C、物体不振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故C错误;
D、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D错误。
故选:B。
-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匹马立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百万曹军,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 )
A.频率高 B.音色差 C.音调高 D.响度大
【答案】D
【解析】张飞大喊时,声带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也大,因此会吓退十万曹操大军,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
故选:D。
- 下列色光中,不属于三原色光的是 (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蓝光
【答案】B
【解析】
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后可以产生其它任何色光。
故选B。
-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A。
【解析】A、不同的人说话,在音调和响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所以“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指让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放小些,故B错误;
C、“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即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
D、“余音绕梁”是指声音遇到“梁”、“墙”等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不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 在常温下,下列物质形状不固定而体积固定的是 ( )
A.玻璃 B.空气 C.煤油 D.铝块
【答案】C
【解析】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不固定;
- 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三种不同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答案】B
【解析】A.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不同乐器、不同发生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波形的复杂程度也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C.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知道,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可以装等量的酒精,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所以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由于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所以,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甲温度计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即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综上所述,甲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长,故A正确.
- 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
B.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
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
【答案】C
【解析】
A.烧瓶内的水会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所以水量会减少,A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金属盘上面放一些冰块,金属盘的温度更低,水蒸气更容易发生液化现象,B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错误,故C符合题意;
D.烧瓶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较高,遇冷的金属盘液化,也可能是高温的水蒸气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金属盘的温度升高,则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D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电饭煲煮饭煮熟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凝华 B.先凝固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熔化后液化
【答案】C
【解析】
煮饭时,水汽化成高温水蒸气,揭开锅盖时,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在锅盖上,锅盖上的水经历先汽化后液化,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主要是因为 ( )
A.闪电发生的地点离我们近
B.闪电是用眼睛看到的,人的眼睛能看得很远;而雷电必须进入我们的耳朵,传播的路程更远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速大于声速
D.因为人的眼睛比了耳朵反应更灵敏
【答案】C
【解析】光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且在其他介质中速度会变慢
- 在小孔成像实验中,从半透明纸屏上能看到外界物体的像。如果小孔靠近物体,纸屏离小孔的距离增大一些,则纸屏上该物体的像将( )
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以上均可能
【答案】C
【解析】小孔成像,像的大小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当物体靠近小孔,光屏远离小孔时,像变大。
- 如图所示,平面镜和长为10cm的细铅笔均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cm,则( )
A.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也向上移动
B.为使铅笔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平面镜应至少高10cm
C.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平行
D.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cm,铅笔像的位置不变
【答案】C
【解析】A、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不动,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故A错误;B、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高度无关,故B错误;C、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的像也转动相同的角度,故铅笔与它的像平行。故C正确;D、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cm,铅笔像也水平向右移动10cm。故D错误。
- 电视机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来实现,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是 ( )
A.次声波 B.超声波 C.紫外线 D.红外线
【答案】D
【解析】
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且对人体无害,家用电视机常用遥控器用红外线来控制电视机,故选D。
- 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要求为5m,由于医务室房间太小,医生首先将视力表贴在一面墙上,然后在对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大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检查视力时( )
A.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m
B.人应面对镜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5m
C.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2m
D.人应面对视力表而坐,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3m
【解析】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3m,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离人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
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 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是( )。
A.30゜C B.60゜C C.70゜C D.90゜C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其入射角为90°-30°=60°,则反射角也是60°。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 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的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熔化过程中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答案】晶体 80 吸收
【解析】
[1][2][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在第10到25分钟温度是保持不变的,说明此时此物质在熔化,此时物质的温度80℃即此物质的熔点,此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 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 ,若长此以往会导致听力下降.(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音色;响度.
【解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抓住以上知识,并深入体味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解题.
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手机时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主要是改变声音的响度(即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故改变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
-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_________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答案】色散;不能
【解析】(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一块红色光屏,白屏上只在原来出现红光的地方出现一条红色光带;这表明红色光屏只能透过红光。故答案为:色散;不能。
- 如图所示,一名游客行走在玻璃栈道上,栈道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若游客的身高是1.65 m,则游客的头顶到“身影”头顶的距离为_________m;当她在栈道上行走时,她 的“身影”的大小将 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3.3 不变
【解析】“身影”是游客在玻璃中形成的虚像,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游客的身高是1.65 m,即游客头顶到镜面的距离为1.65 m,因平面镜成像中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则“身影”头顶到镜面的距离也为1.65 m,所以游客的头顶到“身影”头顶的距离为1.65 m+1.65 m=3.3 m。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游客在栈道上行走时,她的“身影”的大小将不变。
- 在暗室的绿灯下观察一张写有红字的白纸,看到的现象是 (填“绿纸白字”、“白纸红字”、“绿纸黑字”)。
【答案】绿纸黑字
【解析】白纸可以反射任何色光,所以绿光下的白纸反射绿光,呈现绿色;红字反射红光,绿光下是黑色的。
- 某市中考,要求体温小于37.3℃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在______考场考试,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
【答案】常规 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
[1]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7.1℃;此时他的体温为37.1℃,因此应该在常规考场考试。
[2]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属于________(可见光/不可见光);有一种导弹,可以利用敌机尾部高温气流幅射的______线,对其跟踪并有效攻击;对于流入市场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______线来辨别真伪。
【答案】不可见光 红外 紫外
【解析】
[1]红外线是光谱中红光之外的部分,紫外线是光谱中紫光之外的部分,它们都属于不可见光。
[2]导弹装有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以跟踪敌方飞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红外线,对其进行有效攻击。
[3]验钞机能发出紫外线,钞票上涂有荧光物质,荧光物质只有在紫外线照射时,才发光。
- 探究小孔成像规律选用的实验器材:针、不透明纸、白纸、白炽灯、桌子。
(1)如图所示,抓在手上的不透明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桌面上的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选填“灯丝”或“小孔”)的像,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这种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形成的。
(2)保持灯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将________;保持灯和小孔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纸,像的大小将________;保持小孔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炽灯,像的大小将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灯丝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变大变小变小
【解析】(1)如图所示,抓在手上的不透明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桌面上的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灯丝的像,这种现象叫作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2)保持灯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小孔,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则像的大小将变大;
保持灯和小孔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纸,即物距不变时,像距减小,则所成的像的大小将变小;
保持小孔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炽灯,即像距不变,物像增大,则像的大小将变小。
点睛: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关系,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时,像越大;反之像越小,要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
- 如图所示,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馒头时液化,同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答案】汽化 放出
【解析】
[1][2]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汽化,产生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向上运动过程中,接触到馒头时液化成小水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 如图所示,从光源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墙上的P点处。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答案】如下图所示:
【解析】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
- (3)小明从路灯下走过,经过A、B、C三个位置,根据A、B两位置的影长,通过完整的光路作图画出他在C位置时的影长(用CD表示)。
【答案】
【解析】由同一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连接光源与C位置时头顶处,延长线与地面交于点D,在直线上标出光线射向地面的箭头,则CD即为其此时的影长,如图所示:
。
三、解答探究题(计算型问题解答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过程,直接写出结果不能得分)
- 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1)用刻度尺测量1号管长度如图所示,读数是 cm.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能/不能); 理由: . (4)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
判断方法: .
【答案】⑴20.50 ⑵3 ⑶不能。 研究一个变量的影响时没有保持另一个变量不变。
(4)用秒表测量金属管摆动的频率. 将测出的频率与发出声音频率比较,看是否相等.
【解析】(1)刻度尺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记录到毫米的下一位。1号管长度如图所示,读数是20.50cm.
(2)由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号管子频率最低,所以音调最低。
(3)研究某一个物理量与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的物理量的其中一个保持不变,用控制变量法。所以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
(4)用秒表测量金属管摆动的频率.
将测出的频率与发出声音频率比较,看是否相等.
- 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分钟 | 0 | 3 | 6 | 9 | 12 | 15 | 18 | 21 | 24 |
甲的示数/℃ | 40 | 57 | 71 | 81 | 91 | 97 | 100 | 100 | 100 |
乙的示数/℃ | 40 | 48 | 61 | 74 | 84 | 90 | 94 | 94 | 94 |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______(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______;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右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______更合理。
【答案】小红 大于 见解析 方案2
【解析】
(1)[1]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乙没有达到沸点,故不会沸腾,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
(2)[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3]因为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与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相等,小烧杯中的水被不断向外界散失热量,而小烧杯中的水温保持稳定,则小烧杯中的水必须从大烧杯中吸收热量,因此小烧杯中的水温必须低于大烧杯中水温。
(4)[4]方案2更合理,大烧杯加盖可以减小热量的散失,小烧杯中液体才有可能达到沸点,若小烧杯加盖,会提高小烧杯中的气压,使得水的沸点提高。
- 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360m处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2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m/s,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受到信号波,声音传播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警车停在路边,交警使用超声测速装置来测量一辆匀速行驶的小汽车的速度,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一束超声波信号后,经过了6秒钟收到了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然后又过了16秒钟之后,测速仪发射出了第二束超声波信号,再经过了2秒钟收到了反射回的第二束超声波信号。则小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答案】(1)从警车发射到接受到信号波,声音传播的距离为680m;
(2)警车的速度为20m/s;
(3)小汽车的速度为34m/s。
【解析】(1)从警车发射到接受到信号波,声音传播的距离
(2)警车移动的距离
警车的速度
(3)超声测速装置第一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小汽车距超声测速装置的距离
超声测速装置第二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小汽车距超声测速装置的距离
汽车在这两次间隔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
这680m共用的时间△t=16+3+1=20s
小汽车的速度为V车=s/t=680/20=34m/s
- 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所示。光斑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__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2)为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张带孔卡片,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3mm,甲、丙、丁卡片中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透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若让你在甲、乙、丙、丁四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来证实“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应选用_____卡片。
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白纸上得到四个圆形光斑,由此得出“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_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若由你进行探究,你将如何设计带孔的卡片?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孔的形状。
(3)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
A.通过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像,通过大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像
B.小孔形成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大孔形成的光斑与大孔的形状有关
C.小孔和大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均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D.不管光斑是不是像,它们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1)不合理(2)丙 不可靠 如图所示(3)C
【解析】(1)猜想a是光斑是树叶的影子,因为光斑是现象,不是影子,所以不合理.
(2)①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改变孔的形状,观察光斑的形状,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乙卡片;
②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而甲卡片孔的形状相同,孔的大小改变,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改变孔的形状,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
③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孔的形状不同,所以设计的带孔的卡片如图:
(3)在光屏与小孔的距离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孔较小,通过孔形成的光斑是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在孔的形状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近,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远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由上可知:A、B、D正确.
- 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虽然它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其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0.7℃,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的读数是102.3℃。求:
(1)当它指示的温度是-6℃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2)它在什么温度附近误差很小,可以当作刻度正确的温度计来使用?
【答案】见解析
【解析】(1)根据上题分析所得出的公式可求得,此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为-6℃时,实际温度
(2)设在某一温度时,实际温度值和这支不准的温度计显示的值相等,这时实际温度值为
可列方程为
解得℃
则这支不准温度计在23.3℃附近所显示的温度值与实际温度值相差很小,故在这一范围内,可将这支不准温度计当作准确温度计来使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二(解析版) (2),文件包含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二解析版docx、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一(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docx、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一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解析版docx、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情况测试苏科版物理模拟试题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