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别了“不列颠尼亚”,预习浏览整体把握,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新闻的结构,举行告别仪式,小组合作析情感,写作特色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看你离去,一百年后你回到我这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华夏儿女日日夜夜期盼着你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156 年后,也就是 1997 年 7 月 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展中心奏起,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在众多的新闻作品中《别了,“不列颠尼亚”》备受关注,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1.对照新闻的结构,说说《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消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快速浏览《别了,不列颠尼亚》,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用表格形式展现出来。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本文结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主体:(2-10)具体叙述英方撤离情况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 离开香港
本文运用了特写镜头的手法,它将某些重要的、精彩的场面集中、突出地描绘出来。 本文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
第一场景: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第二场景:英国告别仪式与第二次降旗仪式。(5——7段)
第三场景:中英易帜交接仪式(8——9段)
第四场景:“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10自然段)
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除了重点展示四个特写场景,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写法掌握:历史与现实交织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香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现实与历史的巧妙交融,既形成恰到好处的对比,又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同时在对比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新闻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是其重要特征。新闻的客观性在于其对于事实的客观呈现,而新闻中也有“隐藏”的情感。 你从本文哪些段落语句中读出了什么情感?
对比阅读下面各大媒体关于香港回归的导语,分析本文叙述角度与语言表达的特点。
①新华社(中):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②路透社(英):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历史。③法新社(法):156年一直是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今天回到中国的治理之下。④《大公报》(香港):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专为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新建的大会堂里,英国的米字旗和港英旗于6月30日午夜24时最后时刻落下之后,中国的五星红旗和特区旗升起到杆顶飘扬,压在中国肩头 156年的奇耻大辱,此刻,在整个世界的注目之下得以洗雪,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⑴“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⑶“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⑷“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⑸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⑹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示例:作为香港交接当事国的发言人,新华社和路透社的导语可以说是立场鲜明,形成强烈对比。新华社的导语突出强调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激动之情。路透社的导语强调的是英国一度强大的帝国历史的结束,透露出英国当局的无奈和不甘,对昔日辉煌历史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而作为政权交接的发生地,香港本土报道的倾向性也是极为明显的,《大公报》的导语突出表现了港人对摆脱殖民统治和重回祖国怀抱的欣喜之情。作为旁观者,法新社的导语客观公正,甚至可以说是不偏不倚,这和法国在国际上的一贯作风也是比较相称的。
对比阅读下面各大媒体关于香港回归的导语,分析本文叙述角度选择的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消息的导语部分,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从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叙述,更加突出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语言庄重、含蓄,叙述沉着、冷静,没有直接的抒情议论,却能感受其内在的激动与深情,相较其他导语,显得理性克制、客观中立且角度新颖。
《别了,“不列颠尼亚”》独出机杼,写法新颖
2、现实场景和历史资料有机融合。
3、语言含蓄,而情感真挚可感。
1、切入点小,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事件的重要内涵,理性克制,客观中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3.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配套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了解香港及其历史,文体知识,基本特征,六要素,必不可少,积累重要字词,读准字音,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1 别了,“不列颠尼亚“示范课ppt课件,文件包含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3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1《别了“不列颠尼亚”》mp3、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防务交接仪式mp4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3.1 别了,“不列颠尼亚“示范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