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消息二则》(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课《消息二则》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解析版docx、第1课《消息二则》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第1课 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填空。《消息二则》的作者_______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___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诗人。2.填空。(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2)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__,有时兼有______、______。(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语五个部分。3.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è) 顽强(wán) 锐不可当(dāng)B.芜湖(wú) 签订(qiān) 摧枯拉朽(xiǔ)C.歼灭(qiān) 督战(dū) 毫无斗志(dòu)D.荻港(dí) 横渡(hèng) 风平浪静(píng)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盛大阅兵中,15个徒步方队步伐铿锵,锐不可当,32个装备方队铁流滚滚、排山倒海,12个空中梯队鹰击长空、傲视苍穹……B.李天佑英勇善战,戎马一生,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C.未来一定不会只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D.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下临安,余杭等地。5.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B.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7.填入下列语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A.坚固 斗争 打败 打垮 B.牢固 战争 战胜 突破C.顽固 战斗 消灭 冲垮 D.巩固 激战 歼灭 冲破8.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摧枯拉朽:比喻枯草朽木受到摧折)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业已:已经)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11.下面一段文字是由明明同学读完本文后搜集、整理而成的,请按照题目要求修改病句。①通过学习《消息二则》,使我明白消息可以分为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②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舒展和阐释。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1)横线①处缺少主语,可删去“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2)横线②处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12.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据新华社海南文昌2019年12月27日电(记者 陈芳、胡喆) 金色巨焰,映透山海。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被人们称为“胖五”,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工程,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火箭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总长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级,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2021·江苏常州·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人民解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ー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目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ー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因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ニ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3.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______句(只填序号)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个即可)。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5.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 16.“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17.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填序号)?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二)(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报刊浏览传统课堂做“减法” 特长培养做“加法”①在松滋市划子嘴初级中学,孩子们不仅会读书,而且“煎煮炖炸都不怕,人人都把锅铲拿”。10套厨灶依次排开,9个小组分工合作,择、洗、切,煎、炸、焖,人人上场,个个操刀。5月7日下午,在松滋市划子嘴初级中学,记者亲眼目睹了该校八(1)班孩子们的娴熟厨技。②“这是一堂有味道的生活技能课。三年后,人人都会做至少30个家乡菜,”学校校长李春涛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把传统课减下来,把素质培养加上去,学生动起来,学校就有了灵气。”(摘编自《荆州日报》2022年5月13日)不能忽视“劳”的作用①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②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形态,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1日)18.读报要学会欣赏。请阅读第一则材料,说说这则新闻标题的妙处。 19.读报要学会比较。请说说以上两则材料不同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