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有关黄河的诗词。
走出冰川的时候 你是那样的清亮 你一路起舞 一路歌唱 奔向那太阳 噢 等你经过了九曲回肠哟哎 你就把那晶莹变成浑黄 黄河原本并不黄 因为容纳了百川才改变了模样 因为养育了儿女才历尽沧桑
读42页图2-3-4,思考下列问题:1、在图2-3-4中描绘黄河的干流,观察其形状像哪个字?指出黄河的发源地、以及最终注入的海洋。2、找出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的省区、流经的主要地形区。3、找到河口、桃花峪,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黄河的上游、中游、下游。4、找出黄河主要的支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每遇洪灾,民不聊生,频繁的灾害,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
①流经______高原,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稳定。②多峡谷,水流湍急,____________丰富。③地势平坦,引水灌溉,流量______。
①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______高原。②降水量较多,有汾河、渭河等众多支流汇入,流量______。
读P43思考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
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
“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
下游进入________,河流落差______,水流______,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________”。
①原始河床②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河水上涨③河水继续上涨,河床容纳不下,河水漫出河岸,必须人工筑堤④河水继续上涨,加高大堤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思考黃河凌汛的形成河段
凌汛: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凌汛形成的两个条件:
①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河段。②冬季结冰的河流。
上游:甘肃、河套平原、 宁夏 平原,下游:山东境内。
春季解冻时:纬度高处后融化,纬度低处先融化,浮冰向高纬度涌来,形成冰坝,河水上涨。
小组合作讨论针对黄河各流段的忧患应如何治理黄河呢?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遏制河床抬高。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工程修建水利工程,调水调沙
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我们把黄河比做母亲河?
2.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天然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
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地形区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提供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旅游资源
上游:荒漠化严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
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中游:水土保持工程下游:加固堤防
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山脉,自____向____流,最终注入_____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______、内蒙古、陕西、______、河南、_____等9个省级行政单位。黄河自西向东流经_________、内蒙古高原、________、华北平原等地形区。
1.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海”指的是( )A. 唐古拉山脉、东海 B. 巴颜喀拉山脉、渤海 C. 唐古拉山脉、渤海 D. 巴颜喀拉山脉、东海2. 黄河之害主要在 河段“地上河”决口改道,洪水泛滥 ( )A. 上游 B. 中游 C. 下游 D. 中下游
3.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 修堤筑坝 B. 增加灌溉面积 C. 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D. 修建水利枢纽4.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话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 ( )A. 水量大 B. 有凌汛C. 含沙量大 D. 汛期短
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备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长江概况,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之,“荆江治理”,共同保卫长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图片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科技强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演示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要湖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