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上考前回归--空气 氧气知识梳理
展开考前回归--空气 氧气
1、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 | O2 | N2 | CO2[来源:学§科§网] | 稀有气体 | 其它气体和杂质 |
体积分数 | 21% | 78% | 0.03% | 0.94% | 0.03% |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燃烧法:
利用可燃物——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而无气体生成,因而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进而通过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④红磷燃烧停止,慢慢白烟消失,等瓶内恢复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①红磷燃烧时发黄白光,放热并产生大量的白烟。②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剩余气体(N2)约占4/5,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
(5)实验反思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三)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四)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2、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为1.429g/L(标准状况下),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在降温和加压的条件下,氧气可变为淡蓝色的液体或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木炭、硫、磷、铁等物质能够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如下表所示:
物质 | 反应现象(在O2中燃烧)[来源:学*科*网] | 化学方程式 | 注意 |
木炭 | 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 | C + O2CO2 | 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
硫 | 1.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2.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放出热量 | S + O2SO2 |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空气造成污染。 |
红磷(暗红) | 1.产生大量白烟;2.生成白色固体;3.放出热量 | 4P + 5O22P2O5 | 此反应生成的P2O5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为白烟。 |
铝(银白色固体) | 1.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2.生成白色固体;3.放出大量的热量 | 4Al + 3O22Al2O3 | 1.铝非常薄;2.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3.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
镁条 | 1.发出耀眼的白光;2.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量 | 2Mg + O22MgO |
|
铁丝 | 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生成黑色固体;3.放出大量的热量 | 3Fe + 2O2Fe3O4 | 1.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剧烈氧化:燃烧;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燃烧、自燃、和缓慢氧化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而缓慢氧化不发光,另外两个发光。
3、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一)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晶体)
或过氧化氢溶液(无色液体)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或氯酸钾(无色晶体)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或过氧化氢 水+氧气
或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三)装置:
③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否则试管中有部分气体不易排出)
④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⑤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②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否则试管中有部分气体不易排出)
上图中 B 气体发生装置应注意:
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否则试管中有部分气体不易排出)
(2)收集方法:(选择依据:依密度选择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依水溶性选择是否能用排水法)
排空气法收集时应注意:导管要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否则难以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排水法收集时应注意:不可一产生气泡就立即收集(因刚排出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集气瓶中水要装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干燥但混有空气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不混有空气但较潮湿。
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
(四)查、装、定、点、收、移、熄
“先点后收”:因刚排出的气体中混有空气,所以要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才可以开始收集。
“先移后熄”:为防止试管冷却,水槽中的水倒流引起试管冷热不均而炸裂。
(五)检验
验满:带火星的木条置于瓶口,若木条复燃,表明该瓶气体已满(排水法收集时:要观察水槽中集气瓶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表示以收集满了)。
验证: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复燃,表明该气体是氧气。
(六)反思问题
(1)若要收集到不混有空气的氧气宜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排水法)若要得到较干燥的氧气呢?(向上排空气法)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中。若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什么?(①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②试管外壁有水没有擦干;③试管底碰灯芯;④没有先均匀受热就固定加热;⑤收集完气体先熄灭酒精灯火焰,再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等等。)若发现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刚开始加热就马上进行收集。)若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色,其原因又可能是什么?(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氧气进入水槽。)
4、催化剂
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加速或减缓)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5、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方法点津
1、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一)注意“烟”和“雾”的区别
“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现象,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雾”是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现象,如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时看到的是“白雾”。
(二)注意“光”和“火焰”的区别
熔沸点较高的可燃物如铁丝、镁条,燃烧时没有火焰只产生“光”(或火星);可燃性气体、熔沸点较低的固体、易液化的液体,如氢气、硫、酒精等,燃烧时除发光、放热外都有火焰。
(三)不能把结论当成现象来描述
描述实验现象时,对生成物的描述不能直接说出生成什么物质,只能说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或一些特殊的性质等。
2、化学实验中的多功能瓶
多功能瓶(又称“万能瓶”)是化学实验里经常使用与考查的实验装置之一,该装置由一个集气瓶、一个双孔塞和一长一短的两个导管组合而成,具有洗涤、干燥、检验、收集和储存气体等多种用途。
(一)收集气体:
⑴排空气法收集
①向上排气法: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O2、CO2等,收集的气体从长管进,空气从短管出,即“长进短出”。
②向下排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CH4等,收集的气体从短管进,空气从长管出,即“短进长出”。
仪器变式(图2):如果瓶子倒放,则在收集气体时,所有的进出气口也应该交换,如O2、CO2等气体应从b端进入,空气从a端被排出;而H2、CH4等气体应从a端进入。
⑵排水法(图3):收集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如O2、H2、CH4等。瓶中盛满水,收集的气体从短管进,水则从长管出,即“短进长出”。
若想测定被收集气体的体积(图3),可将排出的水直接引入量筒,通过水的体积即可直观读出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二)气体干燥(图4):
集气瓶中装入浓硫酸等干燥剂,则需要干燥的气体都从长导管进入,从短导管被排出的气体是干燥后的气体, 即“长进短出”。
(图4)
(三)气体除杂(洗气):
瓶中装入适当的溶液,混合气体从长端进入,使溶液与其中的杂质反应,纯净的气体从短端被排出,即“长进短出”。
⑴若要可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 ,瓶中装入氢氧化钠浓溶液;
⑵若除去CO中混有的CO2和水蒸气,应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混合气体从长管进,通过两次洗气后CO从短管端出。
(四)气体检验
瓶中装入所需的特定试剂,气体流向是长进短出,通过观察显著的现象,来验证某种气体的真实存在。
⑴如检验CO中是否混有CO2,瓶中装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证明CO2是否存在;
⑵瓶中装入白色的无水CuSO4 固体,观察是否变蓝来说明气体中是否有H2O存在。
(五)气体流量(图5)
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长管连接供氧钢瓶,氧气从长端进入,短管导管连接病人吸氧导气管,短导管输出氧气供病人使用。医生可以通过水中冒出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