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上2018-2019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2018-2019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3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3.(3分)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
A.O2 B.2O C.2O2 D.O2﹣
4.(3分)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变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5.(3分)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国产C919大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到9.3%.已知一种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2 B.26 C.48 D.4
6.(3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过滤
C.取用粉末药品 D.倾倒液体
7.(3分)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国际权威机构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姜雪峰作为“硫元素代表”。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16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D.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g
8.(3分)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C.插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9.(3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固定仪器;③熄灭酒精灯;④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①③⑤④ D.①②④③⑤
10.(3分)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P+O2P2O5
B.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C.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D.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证明空气中O2含量约为体积
11.(3分)完全电解18g水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
A.2 g B.4 g C.16 g D.32 g
12.(3分)用小苏打(NaHCO3)、柠檬酸(C6H8O7)、蔗糖(C12H22O11)和纯净水自制碳酸饮料。已知: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的反应为3NaHCO3 +C6H8O7 ═C6H5O7Na3 +3H2O+3C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aHCO3由4种元素组成
B.C6H8O7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C.C12H22O11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D.自制碳酸饮料是由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二、〖生活现象解释〗
13.(2分)补齐连线。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用途﹣性质
氮气做保护气
升华吸热
石墨用作电极材料
化学性质稳定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导电性
B 事故﹣处理方法
炒菜时油锅着火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
立即盖上锅盖
图书馆内图书着火
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14.(4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 等。
(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填序号)。
A.潮汐能 B.太阳能 C.风能
(3)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该过程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15.(3分)开放性实践活动中,A、B、C三组同学,将葵花籽放入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捞出葵花籽,沥干水分后,用烤炉烤熟,制得咸瓜子。已知:室温为20oC,在此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咸瓜子配方表
组号
葵花籽用量/g
食盐用量/g
水用量/g
A
25
25
100
B
25
40
100
C
25
50
100
(1)“捞出葵花籽,沥干水分”应用的实验操作是 。
(2)A组同学配制的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B、C两组同学炒制的瓜子咸度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 。
三、〖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史实在线﹣水的组成的发现历程)。
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
1766年,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他将这种气体叫做“可燃空气”。
同一时期,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普利斯特里多次将这种猛烈的爆炸当作魔术在当时的欧洲贵族聚会上进行表演,直到某一次爆炸表演结束后,他发现玻璃容器的内壁有白雾。随后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认这种白雾就是水。
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不是一种元素,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
1776年,瑞典科学家舍勒加热硝酸钾获得了比较纯净的氧气。
1781年,卡文迪许改进了原来的实验方案,他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发现“可燃空气”在纯氧中可以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他还发现1体积氧气和2体积“可燃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没有别的物质。但卡文迪许未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错误地用两种气体里都含有水这种“元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782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1000多摄氏度高温金属铁管,获得了“可燃空气”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变化可以表示为:铁+水 黑色固体+“可燃空气”。由此他认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可燃空气”和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1787年,拉瓦锡命名这种“可燃空气”为“氢气”,正式提出“氢”是一种元素。
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用“伏打电池”在常温下进行了水的电解实验,获得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拉瓦锡的结论。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空气”的物理性质有 。
(2)“可燃空气”是 (填“单质”或“化合物”)。
(3)已知1782年拉瓦锡实验中产生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Fe3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根据已有知识分析上述史实,你认为可以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有 (填序号)。
A.普利斯特里爆炸实验 B.1781年卡文迪许实验
C.1782年拉瓦锡实验 D.1800年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实验
(5)获得的启示:化学上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
四、〖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半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CO2、N2和水蒸气。工业上用半水煤气合成氨(NH3)的过程如图所示。
(1)过程Ⅰ中,反应为CO+H2OH2 +CO2,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2)过程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18.(3分)甲醇(CH3OH)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甲醇裂解制氢气是用甲醇和水在一定温度、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裂解转化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原料汽化的目的是 。
(2)转化器中,主要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吸附塔的作用是 。
五、〖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19.(3分)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1)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0.(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称得总质量为m1,将小试管中的稀盐酸全部倒入烧杯,充分反应后,称得总质量为m2。
(1)m1 m2(填“>”、“=”或“<”),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1.(3分)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2)根据如图实验分析,对比 的现象,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2.(2分)根据如图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图中小花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并晾干)。
(1)实验1,将CO2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
(2)实验2,能证明H2O和CO2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
六、〖科学探究〗
23.(5分)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应用。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从钴矿石中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查阅资料】酸浸时发生如下反应:
①CoO+H2SO4 ═CoSO4 +H2O
②2Co2O3 +4H2SO4═4CoSO4 +O2↑+4H2O
③Co2O3 +2H2SO4 +Na2SO3 ═2CoSO4 +2H2O+Na2SO4
反应①~③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
【进行实验】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矿石用量/g
硫酸用量/g
Na2SO3用量/g
温度/℃
钴元素的浸出率/%
1
85.71
12.62
0
85
56.39
2
85.71
6.31
0
85
49.98
3
85.71
6.31
0
65
43.33
4
85.71
6.31
0.43
65
73.95
5
85.71
6.31
0.86
65
74.77
【解释与结论】
(1)对比实验1和2,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Na2SO3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的实验是 (填序号)。
(3)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钴元素浸出率的因素有 。
【反思与评价】
(4)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 (填序号) 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解答】解: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位于第一位,所以正确。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位于第二位,所以错误。
C、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远少于氮气和氧气,所以错误。
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远少于氮气和氧气,位于第三位,所以错误。
故选:A。
2.【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钙,在金属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铝。
故选:C。
3.【解答】解: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
A、O2表示氧气或一个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B、2O可表示2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C、2O2可表示2个氧分子,故选项正确。
D、O2﹣可表示氧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解答】解: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A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B错误;
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5.【解答】解:由题意一种Ti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故该钛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2。
故选:A。
6.【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7.【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6,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硫,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6,表示原子序数为1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解答】解:A、三种气体都是无色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只能鉴别出氧气,故选项错误;
C、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无变化的是空气。故选项正确;
D、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解答】解: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②④⑤③。
故选:A。
10.【解答】解:A、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熄灭后,不能立刻打开弹簧夹,因为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时会观察到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证明空气中O2含量约为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解答】解:设产生氧气的质量是x
2H2O2H2↑+O2↑
36 32
18g x
x=16g。
故选:C。
12.【解答】解:A、NaHCO3由钠、碳、氢、氧4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C6H8O7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9:1,故选项说法正确。
C、1个蔗糖分子中含有22个氢原子和11个氧原子,则C12H22O11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2:11=2:1,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小苏打(NaHCO3)、柠檬酸(C6H8O7)、蔗糖(C12H22O11)和纯净水自制碳酸饮料,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的反应为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则自制碳酸饮料是由蔗糖(C12H22O11)、纯净水、C6H5O7Na3等,另外水中还含有其它物质,小苏打或柠檬酸可能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二、〖生活现象解释〗
13.【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做石墨电极;
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盖上锅盖,隔绝氧气灭火;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图书馆内图书着火,要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故答案为:
A 用途﹣性质
B 事故﹣处理方法
14.【解答】解:(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故填:天然气;
(2)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属于新能源;故填:ABC;
(3)①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②由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填:C。
15.【解答】解:(1)“捞出葵花籽,沥干水分”应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2)已知:室温为20oC,在此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所以该温度下,25g食盐能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填:20;
(3)已知:室温为20oC,在此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所以该温度下,40g氯化钠和5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浸泡时间相同,且葵花籽的质量相等,故咸度相同;故填:是,B、C两组同学配制的食盐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浸泡时间相同,且葵花籽的质量相等,故咸度相同。
三、〖科普阅读理解〗
16.【解答】解:(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额物理性质,如“可燃空气”是无色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均属于物理性质;故填:无色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
(2)“可燃空气”是由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单质;
(3)在高温的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故填:3Fe+4H2OFe3O4+4H2;
(4)根据已有知识分析上述史实,ABCD均是可以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故填:ABCD;
(5)由题干信息中提供的实验获得的启示:化学上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有分解、化合;故填:分解、化合。
四、〖生产实际分析〗
17.【解答】解:(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过程Ⅰ中,反应为CO+H2OH2 +CO2,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CO、CO2、H2O;
(2)过程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CO、CO2、H2O;
(2)化合。
18.【解答】解:(1)原料汽化的目的是为催化转化反应提供符合规定配比、压力、温度等条件的原料;故填:为催化转化反应提供符合规定配比、压力、温度等条件的原料;
(2)甲醇和水在一定温度、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裂解转化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故填:CH3OH+H2OCO2 +3H2;故填:CH3OH+H2OCO2 +3H2;
(3)为将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与二氧化碳分离,可将生成的气体通过吸收塔,这样可以吸附CO2,获得高纯度的氢气;故填:吸附CO2,获得高纯度的氢气。
五、〖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19.【解答】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是因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2KMnO4K2MnO4+MnO2+O2↑;
(2)C+O2CO2、CO2+Ca(OH)2=CaCO3↓+H2O。
20.【解答】解:稀盐酸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m1>m2。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21.【解答】解:(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使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隔绝氧气,使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
(2)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需要达到着火点;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故填:①处白磷燃烧、②处白磷不燃烧(或①处白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或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2.【解答】解:(1)将CO2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2)干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不变色,喷水后小花不变色,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小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则能证明H2O和CO2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BC中纸花不变红,D中纸花变红。
故答案为:
(1)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2)BC中纸花不变红,D中纸花变红。
六、〖科学探究〗
23.【解答】解:【查阅资料】反应①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改变;反应②中,Co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2价,氧元素由﹣2价升高到0价;反应③中,Co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2价,硫元素由+5价升高到+6价;故填:Co、O、S;
【解释与结论】(1)由实验1和2可知,矿石用量相同、均没有使用Na2SO3、温度相同,只有硫酸用量不同,所以钴元素的浸出率也不同,对比可知,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故填:其他条件不变,钴元素的浸出率会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欲得出“其他条件不变,Na2SO3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的结论,需要矿石用量相同、硫酸用量相同、温度相同,只有Na2SO3用量不同,即需要对比的实验是3、4、5;故填:3、4、5;
(3)由实验1、2可知,硫酸用量影响钴元素浸出率;对比实验3、4、5可知,Na2SO3用量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对比实验2、3可知,温度对钴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故填:硫酸用量、Na2SO3用量、温度;
【反思与评价】
(4)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硫酸的用量为6.31g、亚硫酸钠的用量为0.43g、温度为65℃时,钴元素的浸出率最高,故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4的提取条件更合理。故填:4。
初中化学九上2018-2019学年重庆市綦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九上2018-2019学年重庆市綦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高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九上2018-2019学年福建省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a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九上2018-2019学年福建省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a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九上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九上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