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课后提升
展开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5讲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佛山模拟)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北朝时期( )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
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但材料中后赵、北魏、北齐的做法说明其君主逐渐掌握了选官的主动权,表明君主权力有所强化,故A项正确;此时期实行的依然是九品中正制,其废除是在隋朝建立之后,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会使世族阶层受到冲击,但是“已经没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缺少相关史实的例证,排除C项;根据材料“孝廉试经”“策试”等信息可知,儒学社会影响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21·湖北九师联盟联考)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
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
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可知,唐代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
3.(2021·山东济南模拟)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干谒”即请求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也是入仕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唐代( )
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
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科举考试还可以通过名人推荐的方式,这说明唐代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故D项正确;材料与汉代察举制无关,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科举制度是否高度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代人才选拔范围,排除C项。
4.(2021·云南丽江模拟)唐代州县官吏的选调任用,九品以上须经过中央吏部。此后,随着道一级建制逐步固定,统领道的节度使、观察使有权直接任用道府僚佐,这使中央政权( )
A.着力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B.被迫加大对地方的财政拨款
C.加快推进选官用官制度改革
D.进一步面临尾大不掉的压力
【答案】D 【解析】节度使、观察使有权直接任用道府僚佐,不再经过吏部选任,破坏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
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调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故C项正确。
6.(2021·河南平顶山模拟)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
典籍 | 记载内容 |
《旧唐书·玄宗纪》 | 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 |
《新唐书·德宗纪》 | 禁百官置邸贩鬻 |
《旧唐书·德宗纪》 | 诸节度观察使于扬州置回易邸,并罢之 |
A.禁止官员与民争利
B.注重整顿吏治
C.重视扩大税收来源
D.厉行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禁……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禁百官置邸贩鬻”“置回易邸,并罢之”可知,唐朝时期禁止官员与民争利,故选A项。
7.(2021·江西南昌模拟)唐代均田令规定,官吏和勋官可以按照品级占有数量不等的官人永业田和勋田,还规定宽乡有剩田之处占田数量不受限制。这些都给地主官僚多占田地提供了合法的根据。据此可知,唐初( )
A.自耕农的数量急剧减少
B.均田授田以官僚为主要对象
C.客观上利于均田令推行
D.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都给地主官僚多占田地提供了合法的根据”可知,均田令的规定给地主官僚多占田地提供了合法的根据,减少了均田令实施的阻力,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令在实行之初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令授田的主要对象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故B项错误;均田令抑制土地兼并,而不是不抑兼并,故D项错误。
8.(2021·福建泉州模拟)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
A.土地兼并严重
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征税标准的变化,土地经营权没有改变,排除B项;唐代征税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征税标准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
9.(2021·河南六市模拟)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主要代表何承天、范缜等,在研究儒家经典方面并无成就可言,其知名于世,只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佛教的批判。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合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传统主流思想面临危机
C.社会动荡是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
D.门阀政治阻碍学术发展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主要代表之所以知名,是由于对佛教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对儒学的维护,说明当时的儒学作为主流思想正面临危机,故选B项。
10.(2021·安徽江南十校模拟)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经世致用”的诗风
B.唐代的政治环境开明
C.唐代的文化教育繁荣
D.唐代庶族阶级的崛起
【答案】A 【解析】材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强调诗歌创作要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诗风,故选A项。
11.(2021·广东汕头模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由此可见( )
A.绘画作品不能脱离现实
B.绘画史料有一定局限性
C.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
D.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
【答案】B 【解析】张彦远指出吴道子和阎立本所画作品中出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物品,如木剑、帷帽,这表明绘画作品作为史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绘画作品属于艺术作品,是可以进行虚构的,排除A项;人物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使用时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排除C项;材料强调绘画作品的谬误,与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无关,排除D项。
12.(2021·河北张家口模拟)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
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原地区,并带来其宗教和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唐代对外开放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审核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也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的。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
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赵扬《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3)表现: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行和尚,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和尚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子午线进行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和尚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和尚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代,中原与西域(包括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作为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原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唐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行和尚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答案】(1)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政府支持;疆域辽阔;个人努力;对前人成果的批判继承。
(2)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3)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得到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佛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危机)。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练透),文件包含第0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原卷版docx、第0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讲通),文件包含第05讲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原卷版docx、第05讲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