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展开13.1 第十三章 热和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拓展知识】
破镜重圆 闻香识女人 臭味相投 警犬追踪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香水有毒 鸟语花香 活色生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习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味,当你走过的时候,空气中就会留下你的分子体味,警犬就会闻到能够追踪到你。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 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固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 体和 体之间发生。
液体之间 酒精和水之间可以任意比例融合
气体之间 墙里开花墙外香;炒菜时闻到菜香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 体和 体之间、 体和 体之间。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1)破镜为什么难以重圆?
2)炒菜时为什么很快就变咸了,腌菜时为什么要等几天才能变咸?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 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学生讨论)
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演示实验]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如图(a)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个实验表明 。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另一种作用力——斥力。正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请看课本图16.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收获:
四、自我检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B、像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板长久紧压在一起,金板中渗有铅,铅板中渗有金
D、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2、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沙尘暴来临时,漫天沙尘
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
C、扫地时,室内尘土飞扬
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越快,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越快
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停止了
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无间隙才不能被压缩
D、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是:
A、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5、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醛等有毒有机物。用它们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表明 。用胶粘剂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这说明
。
6、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我们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它(从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将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通过观察现象可知:温度越高, 过程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 。
7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句中的花香是 香,说明分子是
。
五、拓展
如图(b)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板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向上提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大,请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六、板书设计
护散现象
分子间的作用力
备课资料 闻香识女人
女人天生喜欢涂抹香水。在英语中,wear是穿戴之意,也是涂抹香水时“涂”的用词,这就给香水增添了一层“魅力之衣”的含义。有人说香水是一件“看不见的华服”,也有人说“香水是魅力之源”,还有人说“不用香水的女人是没品没位的女人”,夏奈尔更果断地宣称:“不用香水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女人”。用香水不算难,难的是会用香水;因此,是否懂香水、是否有能力恰到好处地使用香水,直接的结果就是让他人一闻此香,便“识”得了这女人。 是否懂得鉴赏香水、是否有能力恰到好处地使用它,直接的结果就是———让他人一闻此香,便“识”得了这女人。
聪明的男人都深深体会“闻香识女人”这句话,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一个女人从你身边走过,她的“香味”会情不自禁的告诉你很多关于她的信息:她的性情,品味,职业,年龄等等。香水是有个性和灵性的,一个女人选择一款香水,绝对不是偶然。而聪明的男人更要懂得一个女人不可能只拥有一款香水,香水的 气味会随着女人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聪明的男人“闻香识女人”——通过香水洞察一个女人内心。
关于花香的诗句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郑思肖《寒菊》)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不是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折得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宋晏几道《清平乐》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写的《梅》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长相思》 李白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温庭筠《 莲花 》
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 陶潜《羲皇侣》
胶水为什么能粘东西?
通常,胶水里面装的是能发生聚合反应的液体。但又加入了阻聚剂(顾名思义,阻止聚合的试剂)使它不能发生聚合反应,倒出来后阻聚剂挥发,就能发生聚合反应得到固体了。
很多胶水时间久了在瓶子里也会凝固,就是因为里面的阻聚剂挥发了。
换句话说就是挥发见氧后的聚合反应使胶水可以粘东西
胶水中的化学成分,在水性环境里。胶水中的高分子体(白胶中的醋酸乙烯是石油衍生物的一种)都是呈圆形粒子,一般粒子的半径是在0.5~5μm之间。物体的粘接,就是靠胶水中的高分子体间的拉力来实现的。在胶水中,水就是中高分子体的载体,水载着高分子体慢慢地浸入到物体的组织内。当胶水中的水分消失后,胶水中的高分子体就依靠相互间的拉力,将两个物体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在胶水的使用中,涂胶量过多就会使胶水中的高分子体相互拥挤在一起;高分子体间产生不了很好的拉力。高分子体相互拥挤,从而形成不了相互间最强的吸引力。同时,高分子体间的水分也不容易挥发掉。这就是为什么在粘接过程中"胶膜越厚,胶水的毡接效力就越差的原因"。涂胶量过多,胶水大起到的是"填充作用"而不是粘接作用,物体间的粘接靠的不是胶水的粘结力,而是胶水的"内聚力"。
如果不是水溶性的,其实原理也大同小异,就是用其他溶剂代替了水罢了。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a href="/wl/tb_c8374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及反思</a>,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分析归纳,播放视频,视频演示,演示并提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a href="/wl/tb_c8374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a>,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全册<a href="/wl/tb_c8374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a>,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