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A卷·夯实基础)-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期中考试(A卷·夯实基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历来树碑立传皆为歌功颂德,立于乾陵司马道东侧武则天的“无字碑”竟未刻一字,令人费解。
更为奇怪的是,唐代史书并没有任何关于“无字碑”的记载,最早的见于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而朱枫的《雍州金石记》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关于“无字碑”的艺术形式的记载:“唐高宗乾陵在乾州北十里梁山,武后亦袝焉。规模宏壮,穷极奢丽。陵左碑,高三丈,厚六尺余,阔几一丈,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俗所谓无字碑也。”他虽然已经注意到“无字碑”的艺术符号,但尚未对此加以解读。同时,碑上未刻任何文字内容。由此,引发了后世学者对“无字碑”的各种猜测。
当今大部分学者认为,“无字碑”是武则天所立。之所以无字,是有自知之明的武则天,将功过留予后人评说。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无字碑”之所以未刻一字,是因为武后自认为功德之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如杨正兴与杨云鸿合著的《乾陵无字碑》、魏明孔的《“无字碑”何以无字》等。或许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唐高宗的“述圣纪碑”乃是武则天撰文。若以此推测,则天皇后岂不是在蔑视唐高宗的功德?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无字碑”之所以无字,实出于武则天的无奈。如王净娜认为,武则天“在当时被迫还政于李唐又于心不忍的情况下,她无法去炫耀自己的功绩,也不会去悔过”。此说法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字碑”是中宗所立,“碑文欲留待其死后再行篆刻,及至去世,李氏复政,既不愿意为之歌功颂德,又不能加词诛贬,只好一仍其旧了”。持相似看法的人还有邵友程、蒙曼、姜少勇等。事实上,武则天去世后,中宗继位,中宗非但没有贬低武则天之意,反而大加褒扬,唐中宗的《即位赦文》中有“则天大圣皇帝亶聪成德”即是明证。还有一种推测,即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但这种观点仅是猜测而已。武则天死后中宗就谥号“大圣则天皇后”,唐中宗如果用此称号写碑文可谓名正言顺,有什么不好称呼的?
综上所述,至宋以降,历代虽有“无字碑”的简略记载,但对于“无字碑”的来源、立碑人、年限、缘由等均未找到确切答案,当然对“无字碑”的内容更是一无所知。尽管后世学者也做出了各种推断,并具一定的合理性,然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无字碑”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艺术不等同于政治,但政治又通过各种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艺术的形态。“无字碑”即是一绝好的例证。其碑体的高大,碑首的八龙纹饰,碑侧的线刻龙纹,以及螭首方趺的特殊形制,无一不是在向世人宣布武则天至高无上的天子地位。显然,意蕴鲜明丰富的“无字碑”就再也不能以无字而简单衡之了。
(摘编自《武则天的“无字碑”真的无字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情况下,树碑立传为了歌功颂德,但武则天的“无字碑”未刻一字,令人费解。
B.“无字碑”的高、厚、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与阴俱无字等都是它的艺术形式。
C.“‘无字碑’之所以无字,实际上是出于武则天的无奈。”王净娜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D.“无字碑”不能以无字而简单衡之是因为政治通过各种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艺术的形态。
【答案】D
【解析】信息筛选与概括。D项,分析有误。“无字碑”不能以无字而简单衡之是因为“碑体的高大,碑首的八龙纹饰,碑侧的线刻龙纹,以及螭首方趺的特殊形制,无一不是在向世人宣布武则天至高无上的天子地位”。同时,“无字碑”只是“艺术不等同于政治,但政治又通过各种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艺术的形态”的例子,而不是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篇先提出问题,接着举出后世学者的种种猜测,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B.选文采用了并列的结构,并以举例的方式阐述了后世学者对“无字碑”的各种猜测。
C.文中引用唐中宗《即位赦文》中的某些文字是为了证明“无字碑”是武则天生前所立。
D.选文在交代学者的观点后,又立即运用较为有力的证据进行逐个反驳,甚至批驳。
【答案】C
【解析】分析论证结构。C项,文中引用唐中宗《即位赦文》中的某些文字是为了阐述“中宗非但没有贬低武则天之意,反而大加褒扬”;同时,唐中宗《即位赦文》中的某些文字也不能明确证明“‘无字碑’是武则天生前所立”,因为“‘无字碑’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字碑”缘何无字,跟“无字碑”是谁所立关系密切,因而确定立碑之人就很重要。
B.“唐代史书并没有任何关于‘无字碑’的记载”说明“无字碑”是武则天死后所立。
C.对于人们对“无字碑”的种种推测,我们既要承认其观点的合理性又要理性审视。
D.作者将“无字碑”上升到政治与艺术关系的高度,并且明确指出艺术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分析评价作者态度。A项,于文无据。“无字碑”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文中并未提到“无字碑”无字的原因跟“无字碑”是谁所立关系密切;且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即使确定了立碑之人,也无法破解无字之谜。
B项,无中生有。“唐代史书并没有任何关于‘无字碑’的记载”与“‘无字碑’是武则天死后所立”无直接联系。
D项,“艺术占主导地位”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艺术不等同于政治,但政治又通过各种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艺术的形态”,由此可见,应是“政治占主导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记述过一种特殊的“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性的、可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诗的作品中蕴含“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摘编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您怎么看?
叶朗: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体验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审美体验是人类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往往通过审美体验来呈现。
B.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概括了从审美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程。
C.审美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获得“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D.艺术家只有开拓优雅、精致的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心灵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成就事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只有……才”错误。由原文“艺术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可知,这种审美空间,只是“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的条件之一,非必要条件,而“只有……才”是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D。
(2)下列各项对“审美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一般经验不同,审美体验是无功利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令人沉醉其间的、难以言说的生命直觉。
B.中西方美学家对审美体验虽有命名上的“妙悟”与“迷狂”等不同,但都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
C.审美体验包括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其中前者是通过审美观照、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等构建的精神空间。
D.中国古人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常在弹琴、赏花、品茗等活动中开拓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但都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错误。由原文“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可知,是中国美学具有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的特点,而不是中西方美学都这样。
故答案为B。
(3)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谈到“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三种态度,认为“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这三种态度分别属于哪种体验,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实用的、科学的态度属于非审美体验,具有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这种实用的态度是功利、实用的,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这种科学的态度是理智认识的。②美感的态度属于审美体验,具有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特征。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是一种抛弃了功利、实用的深层次瞬间性生命直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题干,再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题干,注意答题时要基于文本,不可自己随意发挥。
由原文“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可知,审美体验和非审美体验的特点。实用的、科学的态度属于非审美体验,具有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这是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属于非审美艺术体验。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具有理智认识的特征,也属于非审美艺术体验。
而审美体验总是和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特征相联系,这是一种美感的态度。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画家抛弃了实用、功利的态度,而是在心里进行想象、体验,属于审美体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明天升起的,不是今天的太阳
莫小谈
又挨过一个雪夜。
憨叔起床,拉开门,太阳在天上,旧洋车躺在院落的雪里,凉风一吹,又添上一层浮雪。
憨叔来到水桶旁洗漱,一看,还好,水没有结冰。他取出一瓢来,呼啦一声倒进脸盆里,洗脸。
如果被憨婶看到,一定会责怪他:“尽逞能,一把年纪了,也不怕激坏了身子。”
憨叔和憨婶相濡以沫一辈子,形影相伴,即便是到东墙根儿晒暖,也要出入成双。
那天,雪还没下,憨叔挨着憨婶坐:“想娃不?”
“不想。”憨婶揣着袖筒。
“真不想?”
“真不想。不过——”憨婶又补了一句,“想孙子嘞!”
憨叔的儿孙住在城里,很少回来,他俩不喜欢闹腾,非要留在乡下享清净。
“看天,是要下雪喽,等家雀回巢,我给你捉几只,用家雀脑涂手,不皴。”憨叔转了话头儿。
憨婶拦着不让捉,说:“别造孽,谁都是一条命。”
那一日,风和日丽,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他们一起回忆了好多以往的事儿。
年轻时,憨叔的本事大,娶了憨婶这朵花。憨婶起先嫌他家穷,不乐意,说:“我是不会踏进你家门的。”憨叔不死心,赶了小半年工,才换回一辆永久牌的“洋驴子”来,跟憨婶说:“你不愿踏进俺家门,我驮你进门总行吧!”
憨婶竟无言以对,加上被憨叔的真诚打动,就过了门。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置过气。
憨叔洗完脸,进屋烧饭。昨晚的玉米面糊糊没喝完,他倒进锅里,再添一碗水,又馏了两个馍:“咱俩还一人一个,比赛,看谁先吃完。”
其实,家里有肉也有菜,但他不想吃,就没有热。饭后,憨叔到东墙根儿晒太阳,独自一个人。
“说走就走了,哪有半点儿的舍不得?”憨叔嘟囔着嘴。
那天,老两口儿坐着晒太阳,憨婶突然问:“还记得桂英不?”
“记得,东胡营的。”
“嗯,走喽,前天下午走的。听说,她闺女回娘家,在门口喊:‘娘,娘,开门。’敲了半天也不开,撞门一看,桂英趴在床沿,走喽。”
“哦。”憨叔捧着茶缸喝水。
“还有留栓,也走喽。”
“谁?”憨叔有些惊讶。
“三队的留栓,晌午出去放牛,太阳落坡后,只有牛回来,家人就去找,结果发现他躺在河边草地上,身子骨都硬喽。”
憨叔没吱声,抬眼看着天:“太阳落到一竿子喽,不晒喽,不暖和喽。”
“就是,落坡喽,回屋。”
晚饭,憨婶熬的红薯粥,又烙了三张饼,两人比着吃饭。晚上,二人上床休息,一人睡一头儿。
将睡未睡时,憨婶突然问憨叔:“你说,为啥冬天的太阳,说落就落哩?”
“今天落,明天升。”憨叔说。
“那终究是明天的太阳。”
“都一样。”
“不一样。”憨婶说。
沉默一会儿,憨婶说:“你本事大,有能耐你别让太阳落。”
“好,赶明儿我把它支起来。”随即,憨叔问憨婶,“你怕死不?”
“怕。”
“嗐,恁大年纪了,还没活够?”
“没,孙子没结婚,他二舅还躺在床上,花奶奶的外布衫也没做完,我不能死。”
“瞎操心,睡吧。”憨叔说。
夜里,雪扑簌扑簌地下。憨叔被冻醒了,一摸憨婶的脚,凉的,就拉拉被子给她盖上;又睡一觉,再一摸,憨婶的脚还是凉的,又拉拉被子给她盖上。第三次,憨叔突然心里发慌,他叫了一声:“老婆子,冷吗?”憨婶没应声。憨叔又喊:“老婆子,老婆子。”憨婶还没有应声。
憨叔赶紧拉开灯,下床,凑过去又叫几声:“老婆子,老婆子。”
见憨婶不动弹,憨叔一屁股坐在床沿上:“太阳落坡了……”
今天是憨婶的头七,憨叔决定干一件有本事的事儿。
憨叔拿来一把铁锹,围着旧洋车铲雪,随后又取来扳手、钳子、钢锯条等,一堆的工具。
憨叔要拆下一个车轮,然后将它拦腰锯开,做成一个半圆。
这对憨叔来说,除了费点儿时间外,并不是一件难事儿。太阳偏西时,憨叔完成了任务。
他又搬来一个梯子,爬上西厢房的屋顶,将那半个轮圈开口向上,固定在上面。然后,憨叔回到东墙根,反复调整位置后,坐下。他死死地盯着西坠的太阳。
慢慢地,太阳下落;慢慢地,太阳落进那个敞开口的半圈;慢慢地,太阳的下沿触及轮圈的下沿。
憨叔闭上眼,在想:有轮圈支住,太阳该不会落坡了吧。
但憨叔有一个遗憾,他认为做工时,会有人走来和他对话:“憨叔,你这是弄啥哩?”
“截半个轮圈。”
“截它干啥?”
“支太阳。”
“支它干啥?”
“怕落坡。”
“今天落,明天升,都一样。”
“不一样,不一样。”憨叔想,他会这样回答来人的问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两次以“那天”领起回忆,回顾了憨叔与憨婶相恋、相伴、相惜的整个过程,相濡以沫一辈子,形影相伴一世情。
B.大量的对话描写,以生动的聊天内容代替平直的情节交代,既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也揭露了老龄化到来后农村老人的孤独。
C.憨叔是一个做事有韧劲儿、感情忠贞又细心的男人,但也是一个出身贫寒而没啥本事的乡下人,老是用谎言诓骗憨婶。
D.小说虽然关涉了多个人物,但只是集中笔墨刻画了憨叔这一主人公形象,尤其强化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实境与幻觉同在。
【答案】A
【解析】B项,“也揭露了老龄化到来后农村老人的孤独”有误,非作家表达意图,过度解读。
C项,“但也是一个出身贫寒而没啥本事的乡下人,老是用谎言诓骗憨婶”有误,在憨婶的心目中,憨叔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憨叔说到就做到,没有诓骗憨婶。
D项,“只是集中笔墨刻画了憨叔这一主人公形象”有误,憨婶也是一位必不可少的人物,作家费了大量笔墨加以刻画。
故选A。
(2)在结尾,憨叔为什么要坚持说明天升起的太阳与今天的不一样?(6分)
【答案】①认同憨婶的想法。因为憨婶坚持认为明天升起的太阳与今天的不一样,改变了憨叔像一般人那样将生死看淡的想法,对生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②憨婶死后,憨叔的生活感受与过去不一样。憨婶死后,憨叔感受到了失去爱妻后的孤独与痛苦,生活已经明显与过去不一样了。
③憨婶是憨叔的唯一。憨婶是唯一一个让憨叔爱了一辈子的人,在憨叔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谁也不能代替。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一开始,憨婶认为“那终究是明天的太阳”,而憨叔认为“都一样”;结尾处“今天落,明天升,都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表明憨叔认同了憨婶的想法,憨婶坚持认为明天升起的太阳与今天的不一样,改变了憨叔像一般人那样将生死看淡的想法,对生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结合“但憨叔有一个遗憾,他认为做工时,会有人走来和他对话”“憨叔,你这是弄啥哩”“截半个轮圈”可知,憨婶死后,憨叔感受到了失去爱妻后的孤独与痛苦,生活已经明显与过去不一样了;结合“憨叔和憨婶相濡以沫一辈子,形影相伴,即便是到东墙根儿晒暖,也要出入成双”“憨婶竟无言以对,加上被憨叔的真诚打动,就过了门。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置过气”可知,憨婶是唯一一个让憨叔爱了一辈子的人,在憨叔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谁也不能代替。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 “永久牌”自行车(旧洋车)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呢?(6分)
【答案】①伏笔照应作用。小说开篇说“旧洋车躺在院落的雪里”,作为伏笔;后面回忆起谈恋爱时憨叔用它驮憨婶进家门,以及最后憨叔锯下轮胎支起太阳,作为照应,使文章前后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②线索作用。自行车见证了憨叔与憨婶的整个爱情过程。
③升华作用。小说末尾通过憨叔锯车轮要支起落坡太阳的非常规举动,把憨叔对憨婶的爱渲染到极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性。
【解析】文章开头写“憨叔起床,拉开门,太阳在天上,旧洋车躺在院落的雪里,凉风一吹,又添上一层浮雪”,结尾写“憨叔拿来一把铁锹,围着旧洋车铲雪,随后又取来扳手、钳子、钢锯条等,一堆的工具”“憨叔要拆下一个车轮,然后将它拦腰锯开,做成一个半圆”,由此可知旧洋车起到伏笔照应作用,使文章前后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结合“年轻时,憨叔的本事大,娶了憨婶这朵花。憨婶起先嫌他家穷,不乐意,说:‘我是不会踏进你家门的。’憨叔不死心,赶了小半年工,才换回一辆永久牌的‘洋驴子’来,跟憨婶说:‘你不愿踏进俺家门,我驮你进门总行吧!’”分析可知,旧洋车起到线索作用,旧洋车见证了憨叔与憨婶的整个爱情过程;结合“你本事大,有能耐你别让太阳落”“好,赶明儿我把它支起来”“慢慢地,太阳下落;慢慢地,太阳落进那个敞开口的半圈;慢慢地,太阳的下沿触及轮圈的下沿”“憨叔闭上眼,在想:有轮圈支住,太阳该不会落坡了吧”分析可知,旧洋车起到升华作用,把憨叔对憨婶的爱渲染到极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性。
四、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梁仆射惔六世孙,后籍襄州。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局,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朱泚乱,浑匿终南山。贼素闻其名,以宰相召,执其子搒笞之,搜索所在。浑赢服步至奉天,改右散骑常侍。贼平,奏言:“臣名向为贼污,且‘载’于文从戈,非偃武所宜。”乃更今名。
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浑独不贺,曰:“此特京兆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帝然之。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
宰相张延赏怙权,嫉浑守正,遣亲厚谓曰:“明公旧德,第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曰:“为吾谢张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卒为所挤,以右散骑常侍罢政事。浑警辩好谈谑,与人交,豁如也。情俭不营产利。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时李勉、卢翰皆以旧相阖门奉朝请,叹曰:“吾等视柳宜城,真拘俗之人哉!”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柳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B.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C.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D.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本题中,“私”作状语,修饰“市”,所以在“私”前面断开,排除A、D;
“识”的主语是“帝”,所以在“帝”前面断开,排除B。
整句话翻译为: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
故答案为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
B.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辟、拜、察、荐、授、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带褒贬性质的称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错误。领是兼任的意思,不是授予官职。故答案为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浑淡泊名利,曾弃官归隐武宁山,担任监察御史时,面对同僚的约束,一向放旷豁达的他主动请求外放。
B.柳浑忠于朝廷,朱泚反叛时,不为叛军的宰相之位所动,即使儿子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仍去奉天投奔皇帝。
C.柳浑坚守正义,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众人都祝贺皇帝得到人才,唯独柳浑不祝贺。
D.柳浑为人豁达,他勤俭节约,不置家产,被罢免后仍然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乃还,没有被罢黜的意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错误,原文“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的意思是“而且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故答案为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5分)
②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5分)
【答案】
①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
②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交付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见”,被;“禽”,通“擒”,捉住、捕捉;“攘”,铲除、清除;“贼之攘”,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遽”,立即;“委”,交付、委托;“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
【附参考译文】
柳浑,字夷旷,又字惟深,本名叫“载”,南朝萧粱仆射柳惔的六世孙,后入了襄州籍。天宝初年,他考中进士,调为单父县尉,多次升迁后担任衢州司马。然后弃官隐居在武宁山中。下诏拜为监察御史,御史台同僚用仪法规矩来约束他,但是柳浑放旷豁达不乐意受此拘束,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宰相爱惜他的才能,留他在朝廷当左补阙。崔祐甫担任宰相的时候,推荐他担任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朱泚起兵叛乱,柳浑躲藏在终南山中。贼人早就知道柳浑的名声,用丞相的职位来招用他,逮捕了他的儿子严刑拷打,多方搜索他的住处。柳浑穿着破烂衣服步行到皇帝避难的奉天城,改授为右散骑常侍。平定朱泚叛乱后,柳浑上奏说:“臣的名字从前被贼人玷污,并且‘载’字从文字上讲从戈,与停息战事不相宜。”因此改名为现在的名字。
贞元元年,升为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占据淮、蔡州,关播任用李元平守卫汝州,柳浑说:“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随后李元平果然被叛贼捉拿。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归属门下省。皇帝曾经亲自选择官吏治理京畿属邑,而且他们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大家都祝贺皇帝知人善任,只有柳浑不道贺,说:“这只是京兆尹的职责,陛下应当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大臣应当选择京兆尹接受广泛深入的教化,京兆尹应当选拔县令亲自处理小事。代替京兆尹选择县令,这不是陛下所应当做的。”皇帝听了,赞成他这意见。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柳浑说:“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委托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在法律上,失误损伤乘舆器服,论罪应当处以杖刑,请求按照法律论罪。”因此玉工没有被判处死刑。
宰相张延赏仗恃权力,嫉恨柳浑坚守正义,派亲信对柳浑说:“您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只要在朝中谨慎说话,那么高位就可以长久。”柳浑说:“为我向张丞相道歉,我的头可以砍掉,但舌头不能受限制。”最终他被排挤,以右散骑常侍的身份,免除了职务。柳浑头脑敏捷喜欢辩论,和人交往,开阔大度。生性节约俭朴,不置家产。罢免后几天,购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狂放极乐才归还,旷达得似乎没有被罢黜一样。当时,李勉、卢翰都以旧宰相的身份闭门享受朝请待遇,叹息道:“我们与柳宜城相比,真是拘泥于世俗的人啊!”(柳浑)贞元五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9分)。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该题更侧重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考查。把握诗歌情感,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表达技巧(6分)。
【答案】 ①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②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那时驿路梨花绽放,一片美丽的景致。③“驿路梨花处处开”以景结情,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该题考查重要诗句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需要理解诗句字面含义,进而把握深层含义,分析所用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最终落实在情感表达上。
此题要求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悬知”是想象,“驿路梨花处处开”写景应在诗歌的结尾是以景结情,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想象收复西京后,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那时驿路梨花绽放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中需注意“ 谏 鹜 ”的书写。
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从内容上看,这些名句名篇,或是揭示人生哲理,或是反映生活真谛,或是描绘人物情貌,或是表现事物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考查多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据字义记字形,以免写错别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理解性默写,做题时要审清题意,根据有关信息(作者、文题诗题、句意、题中关键词等)准确断定默写的诗句。
五、语言实际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________。
近日,华为自主________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________。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________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________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答案】B
【解析】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故选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答案】D
【解析】原句的语病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A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构成的”;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故选D。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答案】A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项、C项。D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4.月壤即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筹委会准备为该展出拟定对联,拟定的上联是“远古嫦娥飞天书神话”,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补写下联。(5分)
2021年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运抵中国国家博物馆。据了解,国博正在精心策展、布展中,预计于3月份面向社会公众展出,届时观众可一睹月壤“真容”。此前,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安全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釆样返回,这也是人类时隔44年拿到新的月球样品。
上联:远古嫦娥飞天书神话
下联:
【答案】参考答案:今朝月壤展出谱新篇
【解析】对联要求是上下联词性、字数、修辞相同,平仄相对,句意相连。
5.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案】会徽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1分),最下方是五环标志(1分)。整体寓意“北京2022冬奥会”(1分),“冬”字既展现出冰雪运动员的英姿(1分)会徽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流畅的线条又代表冰雪运动赛道,像飘舞的丝带,充满运动活力(1分)。
【解析】构图要素3分,在表述构图要素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因素涵盖进去,字母数字也不例外,数字和字母往往还是主要因素。寓意3分,在表述寓意的时候,要紧紧贴近所给的主题,如这个会徽就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所以很容易看出,上面那个变形的图形,就应该是“冬”字幻化出的冰雪运动员的样子。共6分。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她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千万粉丝。在国外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她的订阅量几乎和CNN差不多。她过手的都是四川农村的家常食物,特色调料,而且差不多每一样都是她从地里刨出来的。山泉洗过,炉火烧过,都是原生态的,符合大众对绿色食品的期待。她的视频,雨落屋檐,火映灶台,石磙碾姜,呈现的是一种文静祥和。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园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网友点评: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活出生活的精彩。每个人如果都能像李子柒一样,发出自己的微光,就能汇聚起民族奋斗的高光。
请结合材料内容,展开想象与联想,讲述一则你所熟悉的李子柒一样的“中国故事”;也可阐述你的思考、感悟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优秀作文】
春光先到,吹绽梅英
苏子有词曰:“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近期的超级网红李子柒正是从全新角度讲述中国故事的第一缕春光,吹走了农耕文明身上厚厚的尘灰,吹醒了人们失落已久的山居诗意,吹来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从未有过的热切向往。
过去,中国故事习惯的讲述者是主流媒体,这一次,不妨听一听民间声音。置身于广泛而深刻的新媒体变革时期,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当吸引更多个体投入到中国故事的传播和再生产中来。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大地寒来暑往,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了大恸与大悟。不同阶层的公民以自身独有的视角观察中华泱泱五千年嬗变历程,用不同方式展现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以个人抵达个人,用灵魂触动灵魂,这才是中国故事弦歌不辍的最坚实基础,才是荡涤误会偏见与刻板印象的源头活水。
以往,中国故事熟悉的话题是现代与革新,这一次,不妨讲一讲岁月与坚守。书写故事五千岁的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已是老资格;改革开放四十载的中国,在大国行列中却仍是新面孔。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立足于传统。
毋庸讳言,我们搭乘着发展的高速列车,一直在急急忙忙追赶时代的脚步,却常常无暇顾及在奔跑过程中散落了多少历史的馈赠和传统的留存。然而,上个世纪成龙以亚洲脸庞在国际上博得一片赞誉,背靠的正是中华渊深的武学传统;十多年前《英雄》在海外斩获无数大奖,也正是因为“讲述了东方浪漫的武侠传统”。一段段古训仍在被朗朗传诵,一句句箴言仍在被默默服膺,这一切都在证明,传统文化将是中国故事不变的底色。
曾经,中国故事偏重的是科技发明,这一次,不妨品一品浪漫的生活方式。中国故事如果不与人联通,就是“死”的,只有“活起来”,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才谈得上被倾听,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真正打动海内外的人们。
李子柒乘借着当下短视频的风潮,让沉睡的桃源迷梦通过独特的方式得以激活,它所展现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式的人间清欢,充满了烟火气与生活味,田园牧歌的典雅丰富和深沉力量无法遮蔽,它就这样一脚踏进人们的心里。与此同时,在某些西方国家对华不甚友善,反华声音暗暗涌动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一种温和友善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高铁、5G、移动支付这样强势又竞争的名片外,我们还要描绘一个南山种豆,戴月荷锄的美好图景,讲述一个“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的平和故事,向世界娓娓道来中国人民勤劳质朴、善良知足的生活信念,让情感实现联通,让价值观完成抵达,让那些指责中国搞“新帝国主义”的流言不攻自破。
动人的中国声音不产自隔绝的冥想,而源于协作的共鸣。协同官方和个人,串起过去与未来,连接科技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华夏春光洒遍世界,吹走人类心中的阴霾,迎来一片梅英缤纷的盛世。
【解析】
①材料中提到的四川姑娘李子柒火了,并提到了“火”的原因:“呈现的是一种文静祥和”“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园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这就限定了本次作文的一个写作角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李子柒的生活营造的就是这样一幅田园生活画卷。时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李子柒的淡泊恬静契合了很多人的梦想。
②网友的评价“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活出生活的精彩。每个人如果都能像李子柒一样,发出自己的微光,就能汇聚起民族奋斗的高光”,将李子柒的故事升华到个人生活以及民族奋斗的高度,这也是一个写作的角度。投入时代的洪流去搏击固然精彩,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凡生活也同样活得出色,李子柒给我们呈现出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很美。不可否认,李子柒的视频赢得了诸多外国网友的称赞,这在一定程度上水到渠成地起到了文化输出的作用,为国争了光。
③作文要求是“展开想象与联想,讲述一则你所熟悉的李子柒一样的‘中国故事’”;也可阐述你的思考、感悟和认识。这是对写作体裁的限制,即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立意参考】
①“文化输出”网红也需担当
②用传统和自然影响全世界
③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④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播,事半功倍
⑤平凡的人生也精彩
【凝眸生辉】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平凡的人生也精彩》
③《于平凡中点亮民族高光》
④《平凡野火,可以燎原》
⑤《纵使平凡,依旧精彩》
⑥《平芜尽处,食得中华烟火》
期中考试(A卷·夯实基础)-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期中考试(A卷·夯实基础)-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期中考试A卷·夯实基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期中考试A卷·夯实基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优秀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第08单元A卷·夯实基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第08单元A卷·夯实基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优秀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优秀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第07单元A卷·夯实基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第07单元A卷·夯实基础-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