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第四单元 地貌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在喀斯特地貌区,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1-2题。
1.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2.下列四幅景观图中,与“钙华梯田”的成因相同的是
A. B.
C. D.
【答案】1.B 2.B
【解析】1.钙华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溶解能力减弱,水中的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钙华开始生成,形成各种景观,叫做钙华景观。如随着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形成层层钙华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由上一小题可知,“钙华梯田”的形成是因流水沉积作用。图中A是流水侵蚀的结果;B为山麓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C为角峰,是冰川作用的结果;D为海蚀柱、海蚀崖,是海浪侵蚀的结果。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位于南阿尔卑斯山东麓,濒临冰川湖泊,特卡波人从1981年就开始减少使用灯光,夜晚能看到布满星星的美丽夜空。2012年6月,该镇通过认证成为“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下图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处是新西兰著名的峡湾国家公园,该地的峡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4.特卡波成为“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的原因是
①位于中纬度西风带的背风坡,晴天多,能见度好 ②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大气污染少
③科学的灯光管理,光污染少 ④地势较高,空气稀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B 4.A
【解析】3.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在纬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冰川进入海面以下,继续深掘,拓宽冰床,冰期后海面上升,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两侧岸壁平直、陡峭、谷底宽、深度大的海湾,即峡湾。形成峡湾的作用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B对;海浪侵蚀多形成海蚀崖、海蚀桥等地貌,A错;流水侵蚀多形成峡谷、瀑布等地貌,C错;风力侵蚀多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貌,D错。故选B。
4.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全年温和湿润。特卡波“位于南阿尔卑斯山东麓”,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云层少,利于观测,①正确;特卡波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少,②对;“特卡波人从1981年就开始减少使用灯光”,灯光使用少,对天文观测的干扰小,③对;该村位于山地“东麓”,且可发展小麦种植业,说明地势较低,空气密度大,④错。故选A。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为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示意图。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厩部起伏的影响而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而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玻堆积。据此完成5-6题。
5.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 D.自北向南
6.甲坡泥沙堆积的原因为
A.水位高流速快泥沙堆积 B.上坡流速变慢泥沙堆积
C.地转偏向力导致泥沙堆积 D.受惯性影响泥沙堆积
【答案】5.B 6.B
【解析】5.读材料可知:“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再看图可知,图中沙坡南坡为堆积坡、北坡为侵蚀坡,即南坡为迎水坡、北坡为背水坡,故河流自南向北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读材料可知:“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而存在差异”,该河流自南向北流,甲坡是迎水坡,为上坡, 水流在上坡过程中,流速变慢泥沙堆积,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游水位高处泥沙可能被侵蚀,A错误;迎水坡堆积与地转偏向力无关,C错误;水流速度影响泥沙堆积,D错误;故选B。
砾岩楔是地震形成的地质构造,它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砾岩楔
A.形成环境以堆积作用为主 B.形成早期的裂隙因受挤压作用而形成
C.中部砂石粒径下小上大 D.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地震活动
8.关于砾岩楔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过程只与地质条件相关 B.形成过程中变质作用使裂隙变宽加深
C.形成过程中同时形成断层构造 D.形成过程中受到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
【答案】7.A 8.D
【解析】7.结合图中砾岩楔的形成过程可知,砾岩楔主要是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在砾石层的裂隙堆积,然后经过固结成岩形成的,因此其形成环境以堆积作用为主。故A正确。图中表示地层运动的箭头做背向运动,因此形成早期的裂隙因受张裂作用而形成,故B错误。图中砂石是泥石流后形成,因此形成原因是因流水的沉积作用,中部砂石粒径应下大上小,故C错误。砾岩楔是地震之后的产物,不能用来预测未来的地震活动,故D错误。故选A。
8.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砾岩楔形成的初期,在地震时地表形成裂隙,此时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后期主要受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生研学绘制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与图中虚线所表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地理事物是
A.分水岭 B.山谷 C.河流 D.纬线
10.有关图中区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
B.图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
C.M地区的耕地,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盐碱化
D.绿洲所处地形为冲积扇
【答案】9.A 10.B
【解析】9.图中河流支流从虚线处流向南方,虚线为河流源头地区,地势高,在山下形成冲积扇,可判断为分水岭。结合图中经纬度分析,该地位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南麓。北部虚线为分水岭。故A项正确。
10.河口三角洲出现在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该地位塔里木盆地北部冲积扇,故B项符合题意。
岩层的产状指的是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主要包括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下图为某地地层照片,上下两套地层均为砂岩。读图完成11-12题。
11.照片中两套地层产状具有明显差异,导致其形成的原因是
A.气候差异 B.构造运动 C.地势变化 D.外力作用
12.该地质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①水平挤压 ②外力剥蚀 ③垂直运动 ④形成沉积层
A.②③④①④ B.③④②①④ C.①④③②④ D.④①②③④
【答案】11.B 12.D
【解析】11.读图可知,上套地层整体呈水平分布,底部不平整,下层地层褶皱弯曲,且地层均为砂岩,可以推断其形成过程为:首先形成下层沉积岩,然后水平挤压,垂直隆起,地表遭受侵蚀,然后地层垂直下陷,外力堆积形成上套地层,故构造运动导致照片中两套地层产状具有明显差异。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12.首先形成下层沉积岩,然后水平挤压,垂直隆起,地表遭受侵蚀,然后地层垂直下陷,外力堆积形成上套地层,故该地质景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①②③④,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三江交汇的水系分布。读图,完成13-15题。
13.该地区河道多处弯曲,其主要成因是
A.流量季节变化的作用 B.三江交汇地点的差异
C.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 D.河流对河道的差异性侵蚀
14.如果经过若干年后,M点不断向南侵蚀并与N点连通,则最可能形成湖泊的河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5.从图中信息还可以推导出的结论是
A.图示地区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B.图示地区的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
C.一般情况下,甲河水位秋季高于春季 D.一般情况下,丁地的年径流量大于乙地
【答案】13.D 14.D 15.C
【解析】13.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分析,该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侧蚀较明显,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对河道的差异性侵蚀,使河道多处弯曲,D正确。流量季节变化的作用、三江交汇地点的差异、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不是河流弯曲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14.由图可知,丁河段河水自东南流向西北注入丙河段,如果经过若干年后,M点不断向南侵蚀并与N点连通,丁河上游河水直接由MN注入甲河下游,丁河段将成为废弃河道,最可能形成湖泊,D正确。甲、乙、丙仍然为河水通道,不易形成湖泊,ABC错误。故选D。
15.图示地区的河流先有东北流向西南,后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地势是东北高东南低,AB错误。甲河为嘉陵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般情况下,冬季降水较少,春季水位较低,夏季降水较多,秋季水位高于春季,C正确。丁地为支流,乙地为支流丁河汇入后的干流,一般情况下,丁地支流的年径流量小于乙地干流,D错误。故选C。
历史上,塞罕坝(如图1)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但因过度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1962年,为抵御风沙南侵,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被人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如今的塞罕坝是华北地区森林旅游胜地,来自各地的游客年均在50万人次左右。图2是塞罕坝林场中已经培育了10年的云杉树苗,其高度不及成人的肩部。结合材料完成16-18题。
16.图示区域地形地势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地形类型单一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D.地表起伏小
17.塞罕坝培育了10年的云杉树苗植株较矮小的主要原因是
A.风沙灾害严重 B.坡度陡,水肥保持能力差
C.气候的大陆性明显,降水较少 D.纬度较高,冬季较长,热量不足
18.塞罕坝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是
A.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B.自然生态资源良好,吸引力大
C.交通运输种类齐全,交通便利 D.建设投入力度大,资金雄厚
【答案】16.C 17.D 18.B
【解析】16.读图可知,图示区域西北部海拔为1000~2000米,东南部的海拔为200米以下,因此图示区域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C正确。图示区域西北以高原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中间为低山丘陵地形,因此地形类型比较复杂,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A错误、B错误。图示区域相对高度可达2000米左右,因此整体上地表起伏较大,D错误。故选C。
17.塞罕坝培育了10年的云杉树苗植株较矮小,说明当地植被的生长缓慢,图中显示,河北塞罕坝林区位于42°附近,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用长,热量条件较差,生长期短,导致云杉树苗生长缓慢,导致培育了10年的云杉树苗植株较矮小,D符合题意。经过多年植树造林,当地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风沙灾害逐渐减少,因此风沙灾害严重不是塞罕坝培育了10年的云杉树苗植株较矮小的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坡度不陡,水肥保持能力不差;B不符合题意。当地可以大面积生长森林,说明的水分条件是适合森林生长的,因此降水较少不是塞罕坝培育了10年的云杉树苗植株较矮小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材料信息表明,塞罕坝林场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被人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说明该地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优越,对游客的吸引力大,B正确。过去塞罕坝以植树为主,旅游业属新兴产业,目前景区基础设施、接待能力、交通、资金投入等条件不具有优势,排除A、C、D。故选B。
表碛位于冰川表面,是由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体。与裸冰或雪相比,表碛覆盖层由于反射率、颗粒大小、颜色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具有独特的热力过程,导致其下覆冰川冰的消融过程不同。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海螺沟冰川区表碛厚度实测数据与表碛热阻系数(对热量传导的阻碍能力)对比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正确表示表碛形成过程的是
A.冰雪融化一冰川侵蚀一冰川搬运 B.冰川侵蚀一冰川搬运一冰川堆积
C.冰川搬运一冰川侵蚀一冰雪融化 D.冰川侵蚀一冰雪融化一冰川搬运
20.造成表碛热阻系数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光照强度 C.冰川厚度 D.表碛厚度
【答案】19.B 20.D
【解析】19.从材料信息可知,表碛是由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挟带和搬运的碎屑物构成的堆积体,冰川在移动过程中侵蚀(刨蚀)产生大量碎屑物质,然后不断搬运至低处,这些碎屑物质随着冰川的消融逐渐堆积在原地形成。故表碛形成过程是冰川侵蚀-搬运-堆积。故选B。
20.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表碛厚度大致与表碛热阻系数呈正相关,随着表碛厚度的增大,表碛热阻系数也相对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影响表碛热阻系数的根本原因是表碛厚度,其他几个选项无法从材料中推断。故选D。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材料二:下图所示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水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
(1)据下面短文,填写相关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________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________,后来其顶部在海浪侵蚀下发生倒塌,形成________,其外侧的岩石最终与海岸岩体分离形成“十二使徒岩”。
(2)与图a比较,指出图b的明显变化,其变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推测,PQ、QR两河谷中,流速较快的是________。
(4)试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冬季河流水量小,河床沙滩裸露,在强烈的________风吹送下,沙滩上的沙子在河谷________岸堆积形成沙丘。
21.【答案】(1)侵蚀 拱桥 海蚀柱
(2)海蚀柱数量减少,有一根已成碎石,海水波浪长期侵蚀海蚀柱的根基,使该石柱倒塌和破碎
(3)PQ
(4)偏北 南
【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的巨浪,不断地侵蚀于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持续侵蚀,其面积不断变大,以致发展成拱门,并最终倒塌,结果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形状各异的,最高达45米的岩石从海岸岩体分离出去。
(2)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图b与图a比较,明显变化是石柱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是由于海水波浪长期的侵蚀石柱与海水接触部分,石柱的根基不断变细,不稳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读图可知,PQ段河谷狭窄,为峡谷,QR段河谷较宽阔,为宽谷;说明PQ段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能力强;QR段地势平坦,流速慢,以侧蚀为主。
(4)由题干可知,冬季,该地盛行偏北风;如图所示,甲地上风向紧邻河流宽谷;冬季枯水期,河谷中的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时,受南侧山地阻挡,风速减小,大量沙子在河谷南岸堆积形成沙丘。
22.读南美局部地区图(图二)及相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
材料一:奇基塔湖,阿根廷北部大盐湖。位于科尔多瓦省东北部的洼地内,盐度17‰。
材料二:A河河口气象观测站资料。
材料三:B河上、下游流速与颗粒大小关系图(图一)。
(1)根据三个材料,描述A河的河流特征并分析成因。(4分)
(2)B河许多河段出现巨大卵石与细沙同存现象,简要分析原因。(4分)
(3)A附近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分析开发的困难。(4分)
22.【答案】(1)特征:A河为外流河,流程短,流域面积小,流速快,流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年际变化小。成因:上游发源于安第斯山,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源头距离海近且海拔高,落差大。
(2)河流流速与搬运能力之间存在相关的关系: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流速下降,搬运能力急剧下降。B河流域内降水变化大,当河流处于汛期时,流速快,搬运能力强,巨大的卵石也能搬运,但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流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B河流域落差变化大,降水变率大,造成河流流速变化大,出现卵石与细砂同存现象。
(3)开发中由于气候干燥,水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安第斯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复杂,加上技术条件较差,存在一定困难。
【解析】(1)根据图二信息可知,A河发源于南美洲西部的安弟斯山脉,注入太平洋,河流发源地与入海地之间距离较短,因此河流流程较短,流域面积较小,但流速较快;由于注入海洋,河流为外流河,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且流经地区气候干旱(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该河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河流流量小;该河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因此夏季流量相对较大,存在夏汛,但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小。
(2)河段出现巨大砾石与细沙同存的现象,这主要与河流的搬运能力有关,河流的搬运能力主要与河流的流速有关,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巨大的砾石容易被搬运;河流流速慢,巨大砾石无法被搬运,粒径更小的细沙容易被搬运(这种关系根据图一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即可获得)。而河流的流速又与河流的流量以及流域落差有关,根据图一信息可知,B河上下游流速差异大,表明流域落差变化较大。该河流域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流域的降水季节变化大,汛期时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搬运泥沙的能力更强,砾石更容易被搬运;干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流速下降,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从而使得河流流速变化较大,因此出现了卵石和细沙同存的现象。
(3)该地有色金属矿产开发的困难,可从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作答。A所在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其次,靠近安第斯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质条件复杂;该地位于智利,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技术条件较差,开发存在一定困难。
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定向越野运动是指运动员利用地图和指北针到达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按顺序到达所有点标及终点者为胜。北京某中学组织郊区定向越野活动,下图为比赛用地图。
(1)估算图中两座小桥间河段的长度。(2分)
(2)说出图中点标2所处的地形部位;参赛选手发现从点标1到点标2赛段,比赛难度大、体力消耗会比较多,请简述原因。(4分)
(3)点标2处的选手能否看到点标3处的选手,判断并说明原因。(4分)
(4)简述图示地区地形特征。(4分)
23.【答案】(1)约 600 米
(2)点标 2 所处的地形部位为山脊。
从点标 1 到点标 2 赛段距离较长;相对高差大;或上坡。
(3)看不到,因为点标2与3之间存在凸坡
(4)丘陵低山为主,地势起伏和缓,中部北部高,东、西、南较低,东南最低
【解析】(1)图中两座小桥间河段的长度应结合图中比例尺目测估算。图中线段比例尺显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据目测判断,图中两座小桥间河段的长度约为3厘米,则实际距离约为600米。
(2)图中显示,图中点标2所处等高线凸向低处,该处地形为山脊。图中显示,从点标 1 到点标 2 赛段距离较长;接近点标2处,等高线密集,相对高差大,坡度较大;从点标1至点标2为上坡,因此参赛选手发现从点标1到点标2赛段,比赛难度大、体力消耗会比较多。
(3)观察点标2处与点标3处之间起形起伏,发现从高处到低处,等高线先疏后密,两点之间为凸坡,阻挡视线,因此点标2处的选手不能看到点标3处的选手。
(4)图示地区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和高低等方面进行叙述。图中显示,图示地区平均海拔不高,图示区域内相对高差不到100米,因此当地地形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整体上地势起伏较和缓,中部和北部高,东、西、南较低,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部和西部边缘最低海拔低于290米。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达标测试,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