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同步训练题
展开第 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 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 →战国→() →西汉→东汉→三国→() →东晋→(),括弧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 秦、春秋、西晋、南北朝 B. 春秋、秦、南北朝、西晋
C. 秦、春秋、南北朝、西晋 D. 春秋、秦、西晋、南北朝
- 下图展示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如果请你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进行描述,你会说( )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①国家产生 ②民族交融 ③国家统一 ④政权分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 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 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下表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共经历了四个主要寒冷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时期秦国商鞅开始变法 ②时期出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③时期商业贸易繁荣,出现早市和夜市 ④时期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削弱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 南朝时期商业最为活跃的都市是()
A. 成都 B. 洛阳 C. 建康 D. 西安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 阶级矛盾尖锐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治腐败 D.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 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阻碍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其实,在魏晋以前,江南经济曾经远远落后于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难移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促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有()
①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
②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当时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比较适合农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七年级王亮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对该图所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史料中对江南地区描述的变化,反映了()
西汉时期史料记载 | 南朝时期史料记载 |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稳(丰收)则数郡忘饥。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北方地区的战乱 C. 北民南迁的背景 D. 江南商业的发展
-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下列有关这一历史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各不相同
B. 四个朝代中,梁的疆域最大,武帝在位时,江南民殷国富
C. 南朝在齐后期,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方处于明显劣势
D. 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地方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
-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不包括( )
A. 北方少数民族的衰落 B. 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
C. 江南科技文化的兴盛 D.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南朝时,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畸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最重要条件是( )
A. 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
B. 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
C.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D. 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但经济也有所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1) 材料一中①和②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怎样的?
(2) 材料二反映了北魏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采取的汉化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材料三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
(4)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哪座城市?
(2)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请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并且统一我国北方的两个政权的名称。
材料二:
(4)材料二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请举出该人物为学习中原先进文化采取的措施。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度”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回顾历史,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国家是用什么制度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北宋科举制度有了重大发展与北宋推行什么政策关系密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D.春秋结束是战国;秦朝灭亡,是西汉;西晋结束三国并立;东晋后,形成了南北朝局面。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分析图片,可知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是春秋战国时期,A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符合题意。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之一,包含在B中,C不符合题意。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D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史实和分析组合能力。
【解答】
②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如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并立,故②正确;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等,故④正确;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①国家产生是在夏朝;③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故①③说法错误。
故选D(②④)。
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题干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解答】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之后出现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呈现政权并立的特点;这一时期各民族出现了交往、交流和交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可见,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民族融合,故D正确。
AC.均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的总体阶段特征,故AC错误。
B.符合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口达到几百万。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交往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对后世政治,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题以“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了江南经济开发。
考查了江南经济开发,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D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要求解读示意图信息。
【解答】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王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因此该图所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选项D符合题意。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属于史前时期,A排除。
B.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排除。
C.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排除。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等,故A符合题意。
BCD.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三项只是反映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朝,要求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
A.南朝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故A说法错误。
B.宋的疆域最大,故B说法错误。
C.在齐后期,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发展缓慢,“处于明显劣势”表述错误,故C说法错误。
D.从420年-589年,我国南方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历史地图。
【解答】
A.从东汉末开始,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开始成规模的南迁,进入中原,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不仅将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带了过来,也学习和适应汉族的文化。胡汉文化交融,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不会导致北方少数民族的衰落。故A说法错误。
B.综上,可知B说法正确。
CD.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同时,因为中原的战乱和政权的频繁变更,如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导致大批北方的汉族人迁往南方,特别是长江的中下游地区。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兴盛,包括文化、科技、农业、手工业等。故CD说法正确。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B.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B正确。
ACD.据上,这三项均和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可知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充足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正确;ABD虽然都是条件,但非最重要条件,排除。
故选:C。
本题以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6.【答案】【小题1】①:吴;②:西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小题2】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的北魏的实力。
【小题3】迅速发展(或:得到开发)。原因: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南迁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等。
【小题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解析】
1.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及其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三国指的是魏、蜀、吴,故①填:吴;结合所学可知,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②填:西晋;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 【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反映的是北魏皇帝采取的重要举措是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的汉化措施起到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的北魏的实力。
3. 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出现的情景及其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可知,反映江南经济出现的情景是迅速发展(或:得到开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南迁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等。
4.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是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7.【答案】(1)吴、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
(3)前秦、北魏。
(4)孝文帝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解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根据所学知,三国两晋中的“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南方,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所以①吴、②东晋。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南京,三国时称为建业,东晋时称为建康。
(2)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由图1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之外,其他时期都处于政权分立状态。
(3)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并且统一我国北方的两个政权,要求识记基础史实。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并且统一我国北方的政权有氐族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4)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二中内容“迁都洛阳”“提倡学习中原文化”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图中历史人物应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18.【答案】(1)隋朝;隋炀帝确立进士科。
(2)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九品中正制;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3)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重文轻武。
【解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可知,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2)本题考查科举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基本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科举入仕是l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把科举入仕作为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国家是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的,选拔人才主要看出身门第的高低,不看是否有真才实学。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
(3)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及北宋科举制度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及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北宋科举制度有了重大发展,与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关。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作业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精品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历史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精品一课一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