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__科普文课件
展开预习——做真题,洞悉高考怎么考 (据2015·福建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12分)说不尽的萤火虫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发光二极管)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大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萤火虫早就成了先民们关注的对象,并借它来抒发情感,激励学子读书。B.萤火虫的科学价值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科学家发现,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人类发明了荧光灯。C.萤火虫的光是一种生物光,也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冷光源。D.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其原因有萤火虫本身的,也有来自天敌的,更主要的是人类捕捉和环境污染。
解析 C项,“唯一没有”表述不严密,原文有“几乎”一词。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解析 C项,“将其运用……”中的“其”指“虫荧光素酶基因”,这与原文信息不符,是偷换概念,文章中的表述是“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可用于水质检测的是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而不是虫荧光素酶基因。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解析 “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萤火虫“也是文化的”,即强调了萤火虫体现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等,而前五段从寄托民族审美情趣(第一段)、能启迪科学家发明荧光灯和改进二极管的设计(第二、三段)、萤火虫的基因研究的价值(第四段)、萤火虫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第五段)等来表现了萤火虫的“文化”。二是萤火虫“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强调了萤火虫是属于大自然的,应重视其自然习性,遵从自然规律来对它加以保护。
研习——研方法,聚焦考题怎样答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科普文作为常见的实用类文本,其鲜明的文体特色往往是命题的着眼点。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结构等。题型一 赏析科普文的语言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2015·广东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2012·山东卷)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赏析科普文语言的方法科普文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其语言除了科学、严谨外,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内容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科普文必须使用一定的技巧,而用得较多的就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语言特色”“赏析”之类的词语。2.分清是赏析语言还是理解语句含义,两类题型的回答角度是不同的。[规范答题]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为了严谨还是为了生动。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写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运用这些词语修饰限制了什么内容,使表达更准确、严谨。第三步,指明表达效果或作用。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1赏析科普文的语言(2015·广东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问题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在第①句中,作者把种子的发芽行为比作人类的分娩,是比喻手法,形象贴切;然后把种子适合发芽的条件说成种子的主动选择,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在第②句中,作者用比值和数字对比,说明了光的变化。
题型二 分析文章结构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2013·广东卷)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012·山东卷)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作者在文中详细描述某某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注意科普文结构考查的两个角度1.局部(段落)布局的分析。如问文章某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哪些材料,是如何运用的。下面的典题2中,第③段详细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做铺垫。2.整体布局(全文结构)的分析。如问文章是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各段落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下面的典题2,第③段从整体上看是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明确考查的类型。2.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规范答题]1.对文章局部布局特点的分析,从内容和结构角度思考作答。2.对整体布局特点的分析,要关注整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其他结构方式)。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2分析文章结构(2013·广东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模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砂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问题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着重介绍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对段落作用的分析,须联系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科普文常见的两种探究题高考对科普文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与新闻和传记阅读的要求一样,但基于这类文本的科学性、真实性和语言的特殊性,命题的着眼点也有一定程度的侧重,主要考查理解类探究和启示类探究。题型一 理解类探究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2015·福建卷)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义。(2015·广东卷)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2012·山东卷)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理解类探究要注意三点所谓“理解类探究”,是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标题的内涵、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主旨意蕴的探究。这类探究,以理解为基础,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和文章主旨进行,主观发挥的空间有限。
理解类探究要注意三点:1.分清类型。“理解”是阅读中最常考的一种能力,理解的对象千差万别,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题目要求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首先要明确。理解类探究一般是深度理解,而不仅仅是对字句表面含义的把握。2.关注全篇。无论是对语言特色的探究,还是对文章关键语句、标题意蕴的探究,都是基于对整篇内容的把握,对文章主旨意图的理解。否则,就有可能流于浅层次、表面性的一般解读。3.重在分析。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对标题意蕴的探究,都要注意对表里两层乃至多层含义的分析;对文本特征的理解,也要指出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抓住题干中对题型的明示或暗示,确定探究的对象。2.关注全篇,深度挖掘分析。[规范答题]理解类探究题的答题方式因题而异,一般要注意表层与深层含义、内容与结构角度、手法与效果关系。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1探究标题内涵(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怪的重水叶永烈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千克。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 ℃结冰,在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 ℃结冰,在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 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千克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千克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问题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合适。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点即可)(2)不合适。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要抓住标题的关键词“古怪”,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等角度加以阐发。注意观点明确,分析条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题型二 启示类探究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文中的某句话(或某个现象)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对此探究分析。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某某内容带给你的感悟。有些人认为某个问题是那样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并简要说出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启示类探究要关注“哲理”与“事理”所谓“启示类探究”,即从文本整篇或某句话给人的启示角度设题,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主旨内涵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给读者认知与情感带来的影响。启示类探究要注意两点:1.读透文本,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文中蕴含的“哲理”或“事理”,是启示类题目的命题依据,而这又常常与说明的对象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密切相关。2.联系实际,找出与现实生活的对应点。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抓住题干中的“启示”“感悟”等词语,明确题型。2.注意文本中的“哲理”或“事理”,由文本到生活展开分析。[规范答题]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启示。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或社会实际,找准物与人、物与社会的相似点或相异点。第二步,亮明观点,具体阐释。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观点加分析。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2探究阅读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花秘史1611年的新年,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街头徘徊。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天哪!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了。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戴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摄氏度的气温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 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日常用的平底奶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问题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摄氏度的气温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因在暴风雪中穿行而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6分)
参考答案 (1)本特利在研究雪花的过程中,不畏严寒,不顾生死,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动。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像本特利一样,能执着地去追求所热爱的事物,并为此付出努力,我相信这个努力的过程会使我们终身受益。如袁隆平,为了追求他的水稻梦,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不怕脏不怕累,甘当一名农夫,解决了困扰全球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所以,无限的热爱,执着地追求,能创造人生的辉煌。(2)本特利为了研究雪花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科学研究需要付出不同寻常的艰辛努力。我认为,我们要超越有限而平庸的生命,也必须付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时下,一些年轻人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总想着靠一些“作秀”的手段去获取名利,这样得来的名利怎么会长久呢?唯有付出努力,付出艰辛,修炼自身的基本功,涵养自己的身心,你的人生才会真正地发光发亮。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__新闻含访谈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__新闻含访谈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常见提问方式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