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__科普文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预习——做真题,洞悉高考怎么考 (2021·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2分)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划分对应的段落,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要先细读画线句的出处。“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可以理解为我们要从文中找到“什么因素”会导致“河水上涨”。文中从第4段开始一直在谈水对自身的吸引和水的毛细作用,突出水的向上的吸引力。而在第7段中直接点出“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这“一系列因素”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结合下文,很容易找出答案。
研习——研方法,聚焦考题怎样答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科普文作为常见的实用类文本,其鲜明的文体特色往往是命题的着眼点。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结构等。题型一 赏析科普文的语言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2015·广东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2012·山东卷)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赏析科普文语言的方法科普文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其语言除了科学、严谨外,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内容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科普文必须使用一定的技巧,而用得较多的就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语言特色”“赏析”之类的词语。2.分清是赏析语言还是理解语句含义,两类题型的回答角度是不同的。[规范答题]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为了严谨还是为了生动。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写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运用这些词语修饰限制了什么内容,使表达更准确、严谨。第三步,指明表达效果或作用。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1赏析科普文的语言(2015·广东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问题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在第①句中,从手法看,作者把种子的发芽行为比作人类的分娩,是比喻手法,形象贴切;然后把种子适合发芽的条件说成种子的主动选择,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在第②句中,作者用比值和数字对比,说明了光的变化。
题型二 分析文章结构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2013·广东卷)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012·山东卷)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作者在文中详细描述某某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注意科普文结构考查的两个角度1.局部(段落)布局的分析。如问文章某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哪些材料,是如何运用的。下面的典题2中,第③段详细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作铺垫。2.整体布局(全文结构)的分析。如问文章是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各段落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下面的典题2,第③段从整体上看是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明确考查的类型。2.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规范答题]1.对文章局部布局特点的分析,从内容和结构角度思考作答。2.对整体布局特点的分析,要关注整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其他结构方式)。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2分析文章结构(2013·广东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模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砂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问题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着重介绍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对段落作用的分析,须联系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科普文常见的两种探究题高考对科普文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与新闻和传记阅读的要求一样,但基于这类文本的科学性、真实性和语言的特殊性,命题的着眼点也有一定程度的侧重,主要考查理解类探究和启示类探究。题型一 理解类探究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2015·福建卷)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义。(2015·广东卷)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2012·山东卷)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理解类探究要注意三点所谓“理解类探究”,是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标题的内涵、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主旨意蕴的探究。这类探究,以理解为基础,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和文章主旨进行,主观发挥的空间有限。
理解类探究要注意三点:1.分清类型。“理解”是阅读中最常考的一种能力,理解的对象千差万别,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题目要求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首先要明确。理解类探究一般是深度理解,而不仅仅是对字句表面含义的把握。2.关注全篇。无论是对语言特色的探究,还是对文章关键语句、标题意蕴的探究,都是基于对整篇内容的把握,对文章主旨意图的理解。否则,就有可能流于浅层次、表面性的一般解读。3.重在分析。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对标题意蕴的探究,都要注意对表里两层乃至多层含义的分析;对文本特征的理解,也要指出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抓住题干中对题型的明示或暗示,确定探究的对象。2.关注全篇,深度挖掘分析。[规范答题]理解类探究题的答题方式因题而异,一般要注意表层与深层含义、内容与结构角度、手法与效果关系。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1探究标题内涵(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怪的重水叶永烈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千克。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 ℃结冰,在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 ℃结冰,在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 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千克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千克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能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问题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合适。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点即可)(2)不合适。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回答“合适”与“不合适”都可以。本文是对重水作介绍说明的科普文,认为标题“合适”,可从标题与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文章内容的写作重点、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对读者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探究。本标题明确了说明对象——重水,“古怪”既彰显了重水的特征,又和正文的写作内容一致,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认为标题“不合适”,可阐述“古怪”有违科普文客观真实的文体特征,和正文的主要内容不吻合等。
题型二 启示类探究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文中的某句话(或某个现象)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对此探究分析。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某某内容带给你的感悟。有些人认为某个问题是那样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并简要说出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启示类探究要关注“哲理”与“事理”所谓“启示类探究”,即从文本整篇或某句话给人的启示角度设题,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主旨内涵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给读者认知与情感带来的影响。启示类探究要注意两点:1.读透文本,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文中蕴含的“哲理”或“事理”,是启示类题目的命题依据,而这又常常与说明的对象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密切相关。2.联系实际,找出与现实生活的对应点。
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规范审题]1.抓住题干中的“启示”“感悟”等词语,明确题型。2.注意文本中的“哲理”或“事理”,由文本到生活展开分析。[规范答题]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启示。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或社会实际,找准物与人、物与社会的相似点或相异点。第二步,亮明观点,具体阐释。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观点加分析。
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典题2探究阅读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花秘史1611年的新年,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街头徘徊。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天哪!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了。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戴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摄氏度的气温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 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日常用的平底奶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问题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摄氏度的气温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因在暴风雪中穿行而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6分)
参考答案 (1)本特利在研究雪花的过程中,不畏严寒,不顾生死,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动。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像本特利一样,能执着地去追求所热爱的事物,并为此付出努力,我相信这个努力的过程会使我们终身受益。如袁隆平,为了追求他的水稻梦,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不怕脏不怕累,甘当一名农夫,解决了困扰全球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所以,无限的热爱,执着地追求,能创造人生的辉煌。(2)本特利为了研究雪花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科学研究需要付出不同寻常的艰辛努力。我认为,我们要超越有限而平庸的生命,也必须付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时下,很多年轻人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总想着靠一些“作秀”的手段去获取名利,这样得来的名利怎么会长久呢?唯有付出努力,付出艰辛,修炼自身的基本功,涵养自己的身心,你的人生才会真正地发光发亮。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__科普文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__科普文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一,学案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现代文阅读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章科普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现代文阅读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章科普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脉梳理,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新人教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