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阅读】语段作用解析课件
展开1.树立语段作用题结构、内容二分法答题的观念;2.培养分析语段内容和结构方面作用的能力;3.阅读《那年,那灯》,体会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并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示例1.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示例2.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与草化敌为友》示例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夏洛伊与土豆》示例4.文章第8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卖面包的小女孩》
例1: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后文主要描写榕树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作者被这种生命力鼓舞。——《榕树,生命进行曲》思考:首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思考:首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写出了榕树具有生命力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扬。
“这就是生命”“充满生命的人和物”
【答案】①内容上写出了榕树具有生命力的特征,(1分)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扬。(1分)②结构上照应标题,(1分)点明中心(1分)。
例2: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环境极其恶劣),见到了一位牧羊人。当周围村落里的人因为忍受不了气候的干旱,纷纷逃离的时候,他却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了一栋石头房子。他一边牧羊,一边耐心地种下橡子。……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植树的牧羊人》思考:首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3分)
【答案】内容上写出了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方法以及判断其是好人的标准(1分),首段并未点明主人公是谁,起到吸引读者、设置悬念的作用(1分);结构上为下文突出主人公慷慨无私的品质作铺垫(1分)。
例3:“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思考:首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3分)
【答案】点明了北国之秋的特点(1分),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1分);“清”“静”“悲凉”渲染出故都秋的特点,奠定全文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
①只是后来,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责的。在50块的刹车和20块的刹车之间,我会不假思索地选择50块的。②我原本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可以多一些。但事实上,他总是处处为他人着想。③有一天,车在半路上爆胎了,需要换胎,但我完全不想在就近的修车店处理,花了半个钟头时间,气喘吁吁地推到他的店里,搞得我汗流浃背。我心里有个可笑的想法,想要让他多赚点钱。我把车往他店门口一扔,交代师傅我一会儿再回来取车。等我回家洗完澡再下来,发现车还没修。我吃惊地问:“师傅,怎么还没有修啊?”大叔笑呵呵地站在门口冲我说:“因为要换胎,价钱高,没有经过你同意,哪敢换啊!”——鲁西西《人性应有的善良》
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第②段的作用。(5分)
我原本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可以多一些。但事实上,他总是处处为他人着想。
承接上文“我”想照顾他的生意
引出下文因为轮胎费用高他没有私自做主这件事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我”想照顾他的生意(2分),引出下文因为轮胎费用高他没有私自做主这件事(2分)。使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做硬性得分点)。
例2:《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节选)①说到童年,我觉得在玩儿这方面,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太单调。除了到商场买玩具,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都说这些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可我一点都没有看出。那些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不单智力没见开发,反而越玩越傻,甚至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才是孩子应该过的童年生活。②记得我八九岁时,院儿里有个大哥哥迷上钓鱼,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总能带回几尾活蹦乱跳的鲜鱼。到家后,拿盆放水,收拾工具,而家中的爷爷奶奶则忙着择葱、切姜、剥蒜、点火,一边忙活儿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上鱼的过程。不一会儿,一盆香喷喷的侉炖鱼就端上了桌,随之张罗着拿碗拿筷子准备吃饭,同时还不忘打发孩子给邻居送上几块鱼肉尝尝鲜儿。这时的小院欢腾了,各家各户都来道谢,嘴里夸奖着老奶奶炖鱼的手艺,手里奉上自家的特色菜,之后每家都把小桌放在门前或葡萄架下,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吃着、喝着、聊着、乐着,那景象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想象不出来的。而在当时我认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是钓鱼带来的,那就学学呗!③就在这种憧憬中,终于有一天我自己制作鱼竿,跑到玉渊潭湖面钓鱼去了。
思考: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了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分享侉炖鱼的温馨场面?(5分)
而在当时我认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是钓鱼带来的爷爷奶奶做鱼、分鱼、全院子的人其乐融融“我的童年温馨美好” 现在孩子生活单调
【答案】内容上交代“我”迷上钓鱼的原因(1分);展示了“我”童年生活中的人情之美,体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1分);反衬出这种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所缺失的(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解释了上文作者说自己的小时候才是孩子应该过的童年生活的原因(1分),同时为下文写“我”学钓鱼作铺垫(埋下伏笔)(1分)。
例3:“我”在爬悬崖时陷入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境地,父亲指导“我”一步步脱险。“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走一步,再走一步》思考:“就这样”总领的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内容上交代了爸爸指导“我”的具体做法(1分);结构上照应前文,在“我”爬悬崖遇到困难,感到害怕的时候,父亲给予“我”勇气,让“我”“先迈一小步”,之后按照他的指导,一步步战胜困难(1分)。
“我”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嘲笑了一个只取30元钱的农民工,中午在一家面馆碰到他,才无意间知晓农民工取钱是为了给自己怀孕的妻子买碗面吃,而农民工没钱是因为将钱借给了有急用的朋友,自己干活的工地又因被查封而没有拿到工资。得知真实情况的“我”羞愧不已,于是悄悄支付了农民工的面钱,跑出了面馆……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爱的尊严》思考: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思考: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好人、好心人、好男人替他维护爱的尊严
【答案】内容上写出了“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而后离开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对民工兄弟的认可和赞美。进一步写出了文章维护爱的尊严的主旨(2分)。 结构上照应标题(1分);点明主旨(1分);升华情感,深化主题(1分)。
让他将爱的尊严继续坚持下去
那年,那灯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思考:首段有什么样的作用?
内容: 交代了“我”收拾旧物,发现煤油灯,引发了回忆。结构: 照应标题; 引出下文“我”对当年往事的追忆。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思考:哪一项不属于第二段的作用?( )
A.照应标题,点明中心B.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C.引出下文D.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思考: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
表达了母亲带给“我”的温暖,让“我”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思考:第三段有什么作用呢?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有母亲在,“我”就感觉很踏实,引出了下文艰难的岁月里,母亲是如何为全家燃起希望的。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思考: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动写出母亲纳鞋底熟练的样子
表现母亲勤劳,心灵手巧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那就是“软”字啊!
思考: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
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思考: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深化)中心。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
作者看到旧物煤油灯,回忆起了过去在煤油灯下发生的种种故事,回忆起了母亲在艰难岁月里带来的温馨与希望,表达了对旧时光的难忘与怀念,对母亲的感激与敬佩。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2分)⒉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答案:“弥漫”是充满的意思(1分),生动形象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1分),表达了母亲带给“我”的温暖,让“我”踏实。(1分)(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4.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动作描写(1分)。生动写出母亲纳鞋底熟练的样子(1分),表现母亲勤劳,心灵手巧(1分)。
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2分)。内容上:点明(深化)中心。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2分)。(意近即可)
5.读了本文之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答案:例:母亲把我们带到人间,又把我们哺育成人,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对于母亲,每个人都应心怀感恩,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母亲享受到幸福。
(一)变铅字的时候贾平凹①八年前,我在大学,发疯似的写着各类形式的文艺作品,夜夜像鸡下蛋一样,焦躁不安地在床上构思。但是稿件源源不断地寄到编辑部,又源源不断地从编辑部退回来了。我恨我无能,更羞于同学们的嘲笑,我不得不给编辑部写信说:稿件不用,就不要退稿了。但我还是要写,我还在写。为了刺激自己,每写成一篇,就去校外的饭馆吃一顿有肉菜的米饭。虽然那时很穷,身上从未有过一元以上的钱。②我终有一篇文章变铅字了呢!那时候,已是我学创作一年之后的1973年的6月。那天,我正在学校挖防空洞,刚刚从地道里出来,一位老师说:“你给《群众艺术》写过稿吗?”“没有。”我看着身边的同学,脸红了。“你哄老师了!《一双袜子》是你写的吗?”“这,这……”我是有这么一篇故事稿寄给《群众艺术》杂志的。“贾平凹!编辑部来了人,在系办公室,要见见你哩!”“真的?”我看着老师,看出了他脸上的真情,就“噢”地一声,飞跑而去了。我跑得很快,口里大叫着,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跑过了操场,跑过了马路,跑上了60个楼梯台阶之上的系办公室:我完全像一头麝鹿,为我的香气而发狂了!
③站在系办公室门口,我却惶恐了,我不敢去敲门,不知道那是一位什么人,要说些什么。我拍打着浑身的土,拢着头发,害羞地站在走廊里,把发烫的脸贴着墙壁……但门拉开了,走出一个文文雅雅的人来。“你是?”“我姓贾。”“平凹吗?”“嘿嘿。”此后,我被牵了进去,我一切都迷糊了,谈了些什么,全然不晓得的了,只记得那时很热,汗擦不及,手脚没处去放。夜里,我失眠了,想,我还行呢,行呢!我恨不得让所有的同学都知道这事,但我又决定,不告诉任何人。我开始构思我的另一篇故事了!④从此,我十分注意起《群众艺术》了,整天翻着报纸,查看它的下一月的目录发了没有?但是,第7期目录发了,却没有我的《一双袜子》!我去编辑部查问,回答是:推迟发在8月号了。“哦!”我松了口气,颤巍巍地递上了第二篇故事稿。
⑤过了十天,我又去编辑部了,编辑同志向我祝贺,说第二篇故事稿写得不错,已决定在9月号发表。我激动得几乎要流眼泪了,一出编辑部大门,就直奔街道饭店去了,我掏光了身上仅有的5角5分钱,买了一盘炒肉片吃了。⑥8月号刊物出版了,我是去编辑部拿的样本,边走边看,一遍又一遍,末了,还对着太阳耀着看了一会儿。那天太阳很好,街上行人很多,都是笑笑的,我只是想跑,想唱,甚至想像毛驴一样就地打个滚儿。9月号,我的第二篇故事又出版了,我就觉得我真能写了呢。我相信了我自己,越发发疯似的写下来了。⑦我写到了今日,已出版了和即将出版的有5本书册,但我常常想起我的《一双袜子》,虽然它只是一个故事,已经不被人理会了,但我怀念它,怀念那时的一片真情。
1.在第②③段中,作者的心情呈现出怎样的变化?(5分)
【答案】羞愧(以为又要被嘲笑)→狂喜(得知编辑部来人要见我)→惶恐害羞(不知接下来会是什么场面)→迷糊(过分激动、紧张)→喜悦(稿件被录用,想让同学都知道)。(5分,每个心情各一分。)
2.文章在第⑤段写到去饭馆吃饭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内容上表现出“我”历经挫折后的狂喜之情(1分),表现出大学时的“我”为写作投入了巨大的热情(1分)。结构上照应前文,与第①段“吃一顿有肉菜的米饭”相互呼应(1分)。
3.文中语言非常生动,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6分)①我在大学,发疯似的写着各类形式的文艺作品,夜夜像鸡下蛋一样,焦躁不安地在床上构思。(3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把“我”发疯似的写作比作鸡下蛋,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抓紧一切时间构思创作的状态(1分),表现出“我”当时饱满的写作热情(1分)。
3.文中语言非常生动,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6分)②我完全像一头麝鹿,为我的香气而发狂了!(3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把“我”比喻成有香气的麝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狂喜之情以及对自己才气的自信(1分),也侧面表现出那时的“我”对发表文章有多么强烈的渴望(1分)。
4.作者所写的“真情”到底是什么?(2分)5.结尾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答案】充满热情、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1分),感受最真切的失落与幸福(1分)。
【答案】内容上写出了“我”在写作方面已经小有成就(1分),表达了“我”对自己曾经执着于写作的一片热情的怀念(1分);结构上点明中心(1分),升华情感,深化主题(1分)。
(二)幸福的开关林清玄①我小时候对汽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向往,原因不在汽水有什么好喝,而是由于喝不到汽水。我们家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小孩依次排行就有十八个之多,记忆里东西仿佛永远不够吃,更别说是喝汽水了。②有一回,我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喝饱了汽水,站在屋檐下呕气,呕——长长的一声,我站在旁边简直看呆了,羡慕得要死掉,忍不住忧伤地自问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喝汽水喝到饱?什么时候才能喝汽水喝到呕气?因为到读小学的时候,我还没有尝过喝汽水到呕气的滋味,心想,能喝汽水喝到把气呕出来,不知道是何等幸福的事!③有一次,我的母亲把臭油装在空的汽水瓶里,放置在桌脚旁,被我误认为是汽水,我趁大人不注意,一个箭步就把“汽水”拿起来往嘴里灌,当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经过医生的急救才活转过来。为了喝汽水而差一点丧命,后来成为家里的笑谈,却并没有阻绝我对汽水的向往。④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堂兄快结婚了,我在他结婚的前一晚竟辗转反侧地失眠了,我躺在床上暗暗地发愿:明天一定要喝汽水喝到饱,至少喝到呕气。
⑤第二天我一直在庭院前窥探,看汽水送来了没有。到上午九点多,看到杂货店的人送来几大箱的汽水,堆叠在一处。我飞也似的跑过去,提了两大瓶汽水,就往茅房(厕所)跑去。那时农村的厕所都盖在远离住屋的几十米之外,有一个大粪坑,几星期才清理一次,我们小孩子平时很恨进茅房的,卫生问题通常是就地解决,因为里面实在太臭了。但是那一天我早计划好要在里面喝汽水,那是家里唯一隐秘的地方。⑥我把茅房的门反锁,接着打开两瓶汽水,然后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把汽水咕嘟咕嘟地往嘴里灌,一瓶汽水一会儿就喝光,几乎一刻也不停的。接着,我把第二瓶汽水也灌进腹中。⑦我的肚子整个胀起来,我安静地坐在茅房地板上,等待着呕气。慢慢地,肚子有了动静,一股莫之能御的气翻涌出来,呕——汽水的气从口鼻冒了出来,冒得我满眼都是泪水,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气更幸福的事了吧!”然后朝圣一般打开茅房的门栓,走出来,发现阳光是那么温暖明亮,好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⑧在茅房喝汽水的时候,我忘记了茅房的臭味,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年叹息的情景,当我重复地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气更幸福的事了吧!”我的心里百感交集,眼泪忍不住就要落下来。⑨有时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而来自于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的一个下午。⑩有时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作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⑪有时幸福来自于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不同的、毛茸茸的小狗。⑫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其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会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1.文章以“汽水”为线索,详略得当地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详写的那件事。
【答案】小学三年级时,“我”在茅房独自饱喝汽水(1分),感受幸福(1分)。
2.品味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我把茅房的门反锁,接着打开两瓶汽水,然后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把汽水咕嘟咕嘟地往嘴里灌……
【答案】“虔诚”是“恭敬而有诚意”的意思(1分)。它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来之不易的汽水的珍视和内心的期待(1分),同时体现出“我”要尽情享受这份幸福的心情(1分)。
2.品味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我的心里百感交集,眼泪忍不住就要落下来。
【答案】“百感交集”的意思是: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十分复杂(1分)。而作者“百感交集”既有回忆起贫苦岁月里清贫生活的辛酸(1分),又有愿望得到满足的温暖和感动(1分),同时还有对当时简单的幸福逝去的怀念(1分)。
3.说说结尾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写出了生命的幸福的真正内涵,即幸福在于人的心灵的知足与充实(1分)。结构上总结全文(1分);点明中心(1分);升华情感,深化主题(1分)。
【迁移练习】下面成语中“走”的意思与“双免兔傍地走”中“走”相同的一项是( )A.败走麦城 B.铤而走险 C.走马观花 D.笔走龙蛇
【解析】“双兔傍地走”中的“走”是跑的意思。雌雄两兔贴着地面跑。 C.走:动词,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比喻只是粗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看花。 A.走:动词,逃跑。《三国演义》中蜀汉将领关羽逃跑到麦城,被东吴将领截获。现用以比喻陷入绝境,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B.走:动词,趋向,引申为“采取,选择”。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D.走,动词,运笔,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第5讲 【阅读】记叙文:关键词含义及作用: 这是一份第5讲 【阅读】记叙文:关键词含义及作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趣味导入,二方法解读,分析角度,结合修辞手法分析,结合感情色彩分析,结合词性分析,结合语境义分析,答题思路,②析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 第1部分 第5节 仿写句子,压缩语段 (1)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 第1部分 第5节 仿写句子,压缩语段 (1)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假如我是个诗人,假如我是个歌手,夏意醉琅琊,我们随欧阳修感,秋韵满南山,我们与陶渊明同享“采,无论是苦心,还是身患重病却探究,无论是勤学数十年,还是潜心钻研反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四:阅读语段,概括分析 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四:阅读语段,概括分析 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句段的作用,开头语段,中间语段,结尾语段,一开头句段的作用,开头句段的作用,二结尾句段的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三中间句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