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用书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用书第1页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用书第2页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用书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用书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用书,共10页。


    第十三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箭头: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代表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代表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箭头:代表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主要环境问题

    类型

    主要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原因

    类型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环境污染

     

    命题视角(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演绎法学习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害与对策

    表现

    分布

    成因

    危害

    对策

    全球变暖

    全球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

    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

    臭氧层破坏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制冷剂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变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

    人类占据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建立自然保护区

    国际水域污染

    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

    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水域;海上油轮石油泄漏

    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

    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牧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如图为该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农牧业生产  B.矿山开采

    C.林区生产  D.高尔夫球场运营

    2.到河口自然保护区调查时,能直接观察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现象是(  )

    A.生物种类减少  B.大量繁殖的藻类

    C.树木生长缓慢  D.土壤富含重金属

    3.为满足城镇发展,该地计划在废弃运河边建设发电厂,从河流调水,这将影响(  )

    A.工矿企业的生产  B.城镇居民的饮水

    C.农场畜牧业发展  D.河口自然保护区

    解析:1.C 2.B 3.D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城镇东侧湖泊的水源来自林地,水污染物很难跨流域转移,因此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由林区产生;农场、矿厂、高尔夫球场均不在图中城镇东侧湖泊的流域内,污染物来自这些地区的可能性小。第2题,由图可知河口自然保护区上游为农场,农场中各种化肥残留物会导致水中藻类生物的大量爆发生长,生物种类减少、树木生长缓慢、土壤富含重金属等问题无法直接观察。故选B。第3题,废弃运河临近自然保护区,调水会影响其水资源,D正确。

    题点(二) 生态破坏问题的成因

    近岸海域赤潮高发,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给渔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下图示意20002018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累计发现数量与面积的各月分布。据此完成4~5题。

    4.福建近岸海域20002018年赤潮高发的时段主要是(  )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

    5.此时段,引起福建近岸海域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是(  )

    主导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近岸海域气温升高 太阳辐射增强,近岸海域的蒸发量增大 

    降水强度增大,地表径流输入近岸海域的营养物增多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大变小,近岸海域水生生物生长速度加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B 5.B 第4题,读图可知,该处赤潮累计发现数量和累计发现面积在4~5月激增,随后减少,此时处于春末夏初,B正确。第5题,春末夏初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风向由偏北转向偏南,风从暖湿洋面吹来,近岸海域气温升高,水温升高,有利于赤潮的产生,正确。近岸海域的蒸发量增大与赤潮产生关系不大,水温上升是影响赤潮产生的重要因素,错。春末夏初该地降水强度增加,因此能够通过地表径流将更多的营养物质带到近岸海域,使得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大量产生,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近岸海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信息,错。B正确。

    题点(三) 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的成因

    黑雷露天煤矿是世界十大煤矿之一,预计可以开采出14.6亿吨的煤。由于大面积露天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修复困难。如图示意黑雷煤矿位置。读图完成6~7题。

    6.黑雷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导致当地(  )

    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  B.地质结构渐趋稳定

    C.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   D.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复杂

    7.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  )

    A.资金不足  B.人口密度较大

    C.交通不便  D.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6.C 7.D 第6题,露天煤矿开采会影响土地环境,使植被萎缩,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故选C。第7题,根据其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美国西部落基山区,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D项正确。

    命题视角(二) 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

    演绎法学习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

    形成原因

    城市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类型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受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工业,且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发达国家

    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3.主要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

    (1)环境污染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石油泄漏

     

     

     

     

     

    (2)生态破坏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长江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3)自然资源枯竭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资源危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资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命题点全训 

    (2022·潍坊模拟)草本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的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某科研小组在三峡库区某地选取当地常见的草本植物黑麦草和白三叶,通过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研究草本缓冲带的截污能力,为三峡库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下图示意不同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据此完成1~2题。

    1.白三叶比黑麦草削减污染物能力强的原因可能是其(  )

    A.阻止入渗流量大  B.抵抗冲刷能力弱

    C.吸收氮、磷能力强  D.抑制蒸腾作用强

    2.草本缓冲带宜布局在下图中的(  )

    A.居民点  B.旱地 

    C.水田  D.消落区

    解析:1.C 2.D 第1题,据图可知白三叶比黑麦草对氮、磷的平均削减率高,说明它吸收氮、磷的能力强,C正确。第2题,草本缓冲带是为了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因此应布局在居民点、旱地、水田下方的消落区。选D。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湖泊危机愈演愈烈。其中西南高原湖泊——滇池的命运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作为昆明的母亲湖,其污染已被视为绝症晚期。下图示意滇池流域人口增长与滇池水质变化的关系。

    (1)据图分析19502010年滇池流域人口与滇池水质变化的关系。

    (2)除此之外,列举滇池水质已到绝症晚期的可能原因。

    解析:第(1)题,整体上随着人口增长,水质逐渐下降。滇池水质变化既与人类的排污有关,也与滇池水体的自净能力密切相关;19501960年水质类型未变化,说明排污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排污增加,超出了水体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水质下降。第(2)题,原因除人口增长污染加重外,还可从滇池本身自净能力和排污量两方面分析。

    答案:(1)随着人口增长,水质总体下降;19501960年,随着人口增加,水质未发生变化,说明排污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19602000年,随着人口增加,排污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2000年以后,人口超过200万,水质进入劣类。 (2)上游农业用水增加,围湖造田;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排入滇池的工农业生产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增加。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为解决春季土壤返盐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摸索,该地区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的措施,效果显著。下图为该地区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该地区土壤盐碱化成因不同之处主要是(  )

    A.春季蒸发旺盛  B.地势低洼

    C.地下水盐度高  D.灌溉不当

    2.图中表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的是(  )

    A.  B. 

    C.  D.

    3.与传统的引淡淋盐相比,地下咸水结冰灌溉(  )

    A.治理效果更好  B.可降低地下水位

    C.适用范围更广  D.可节约淡水资源

    解析:1.C 2.D 3.D 第1题,由材料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可知,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水的影响,地下水盐度高,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C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采取结冰灌溉土壤效果显著,可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含水量。读图可知,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D正确。第3题,地下咸水结冰灌溉无需额外使用淡水,且华北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淡水资源不足,可节约淡水资源,D正确。

    胶州湾为典型半封闭浅海湾(图1),鱼类种类丰富。图2为该海域鱼类适温性组成及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4~6题。

    4.胶州湾海域鱼类种类丰富,其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

    海域面积 海岸类型 入海径流 沿岸洋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暖水种鱼类种类季节变化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压  B.水温

    C.风向  D.湿度

    6.若过度捕捞暖温种鱼类,将会使胶州湾鱼类(  )

    A.多样性下降,优势种改变

    B.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不变

    C.多样性增加,优势种改变

    D.多样性增加,优势种不变

    解析:4.B 5.B 6.A 第4题,读图可知,胶州湾海域面积较大,因此有利于多种鱼类的生存,故正确;海岸类型与鱼类种类多少关系不大,故错误;胶州湾入海径流多,营养物质丰富,利于多种鱼类生长繁殖,故正确;胶州湾为半封闭海湾,沿岸洋流对其影响不大,故错误。选B。第5题,据图可知,暖水种鱼类在气温、水温较高的夏季较为丰富,而在水温较低的春、秋、冬季相对较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温,选B。第6题,据图可知,暖温种鱼类四季分布数量均较多,是当地的优势种。若对其过度捕捞,将会使胶州湾鱼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改变,选A。

    (2022·武汉模拟)下图为沈阳市某年2月28日8:00 至3月6日14:00 PM2.5、PM10质量浓度与能见度随时间的演变情况图。据此完成7~9题。

    7.2月28日8:00至3月6日14:00沈阳市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有关系  D.等同关系

    8.下列天气会导致PM2.5质量浓度增高的是(  )

    A.大雾  B.寒潮 

    C.大雨  D.晴天

    9.下列现象中可能对PM2.5质量浓度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城市通信网络提速 生产、生活耗电量增加

    农村大量焚烧秸秆 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7.B 8.A 9.D 第7题,结合图中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曲线变化可知,当PM2.5质量浓度较高时,能见度较低,因此二者是负相关。第8题,大雾天气空气流动性差,PM2.5逐渐累计会导致其质量浓度增高,A正确。寒潮会出现大风,减轻PM2.5浓度;PM2.5一般指细颗粒物,大雨会将细颗粒物带至地表;晴天太阳辐射强,对流运动较强,会减轻污染。第9题,城市通信网络提速对PM2.5质量浓度变化没有影响;生产、生活耗电量增加需要增加发电量,会增加PM2.5质量浓度;农村大量焚烧秸秆会污染大气,导致PM2.5质量浓度增加;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增加,会增加PM2.5质量浓度,②③④正确,错误,故选D。

    相关教案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师用书: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师用书,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锋面与天气,低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四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发展教师用书: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四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发展教师用书,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区域的含义及类型,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四节聚焦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类命题视角科学发展教师用书: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四节聚焦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类命题视角科学发展教师用书,共1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