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九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教师用书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九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教师用书,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人口分布特点
读下图,完成表格内容。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完成有关问题。
1.分析图中世界人口分布与纬度的关系,总结其纬度分布规律,说明理由。
提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原因是中低纬地区温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好、气候环境比较适宜。
2.说出图中显示的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并说明原因。
提示:人口稀疏。此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不适宜生存。
3.从整体来看,世界人口多集中于距海岸较近的平原地区,原因是什么?
提示: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适宜人口居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很多,其中政治因素能够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推进,我国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
(3)世界上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形成,完全是自然条件差异造成的。(×)
2.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之间人口密集的人文因素有何不同?
提示:东亚、南亚地区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北美东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三、人口容量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根据“木桶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在我国西部地区,最短的桶板代表什么资源?为什么?
提示:水资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资源的数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命题视角(一)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演绎法学习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2.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命题点全训
(2022·临沂一模)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其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降水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青藏高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位于( )
A.柴达木盆地 B.雅鲁藏布江谷地
C.阿里高原 D.湟水谷地
解析:1.B 2.D 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故选B。第2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大致位于(100°E,37°N)附近,该地区大致位于湟水谷地附近,故选D。
读埃及人口密度分布图(2010年),回答3~4题。
3.甲河沿岸和乙海沿岸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土壤、交通 B.地形、水源
C.气候、地形 D.水源、交通
4.近几十年来,甲河沿岸人口密集区出现不断向东西两侧拓宽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展
B.农业灌区的扩展
C.交通运输建设
D.气候变暖
解析:3.D 4.B 第3题,由图可知,甲河为尼罗河,沿岸水源充足,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人口密度大;乙海是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连通,交通便利,货运繁忙,所以沿岸人口密度较大。D对。第4题,近几十年来,甲河沿岸地区灌溉农业区不断向河流东西两侧扩展,随着农业区人口的增加,人口密集区出现不断拓宽的趋势,B对。
命题视角(二) 人口容量
演绎法学习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
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计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重要参数,基于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在不超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追求并达到人口合理容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分析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2.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1.B 2.C 第1题,由图可知,从1987年到2015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的日期不断提前,“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B正确。第2题,根据人类消耗资源速度加快的现象,人类应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故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正确。
题点(二)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朱家尖岛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部,是舟山群岛第五大岛。下表示意朱家尖岛城镇最大人口规模预测。据此完成3~4题。
3.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就业人口 D.地区生产总值
4.促进朱家尖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区外调水 B.填海造陆
C.吸引外资 D.美化环境
解析:3.B 4.A 第3题,据表格可知,考虑水资源因素预测的人口规模最小,因此可判断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故选B。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制约朱家尖岛城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从解决水资源短缺角度分析。跨区域调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故选A。
eq \a\vs4\al([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22·安庆模拟)如图为瑞典省级行政区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判断,瑞典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海人口多,半岛内部人口少
B.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C.东南部人口少,西北部人口多
D.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丘陵
2.图示甲、乙、丙、丁四省中,土地承载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B 2.A 第1题,瑞典地处60° N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多分布在较温暖的南部,南多北少;西侧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影响,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东部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因此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故选B。第2题,甲省纬度高,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土地生物生产力较低,土地承载力最小,故选A。
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开始。中国人口分布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下表是我国1982—2010年期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据此完成3~4题。
3.从1982年到2010年期间( )
A.东南半壁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B.西北半壁人口数总体减少
C.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少于西北半壁
D.西北半壁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4.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最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差异 B.经济水平差异
C.社会文化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解析:3.D 4.A 第3题,由表中信息判断,1982~2010年期间,东南半壁人口比重波动增加,A错;西北半壁人口数总体增加,B错;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C错;西北半壁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D对。第4题,黑河—腾冲一线,东侧总体地形平坦、降水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人口比重大;而西侧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降水少,自然环境较恶劣,人口比重小,所以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最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差异,A对,B、C、D错。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5~7题。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5.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
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
6.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畜牧业较发达
D.第二、三产业比重低
7.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 )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
解析:5.A 6.A 7.C 第5题,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故选A。第6题,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故选A。第7题,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 001.3万人,说明该省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故选C。
闽宁镇因移民而建、因扶贫而兴,20多年接纳了来自甲地区4万多名移民,在福建省对口帮扶援助下艰苦创业,使戈壁滩变为富庶美丽的特色小镇。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完成8~9题。
8.甲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交通运输 D.家庭婚姻
9.与甲地区比,闽宁镇发展潜力较好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降水丰富 B.土壤肥沃
C.风沙危害轻 D.离黄河水源近
解析:8.A 9.D 第8题,结合题干可知,“甲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从粮食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耕地较少,不适宜人类居住。第9题,题干中要求“与甲地区比”,由图可见,闽宁镇纬度更高,降水并不一定丰富,A错误。两地都位于宁夏,土壤都较为贫瘠,B错误。闽宁镇海拔更高,更靠近风沙源地,因此风沙危害可能更重,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甲地靠近黄河支流,闽宁镇离黄河水源地更近,D正确。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表,回答10~11题。
10.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人口容量达到实际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 )
A.50年 B.57年
C.62年 D.67年
11.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0.D 11.B 第10题,从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综合最大人口容量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每10年增长65万人,从2010年的1 870万人增加到实际的2 301.91万人,大约需要67年。第11题,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错;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对;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③对;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④错。
二、非选择题
12.(2022·南京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它是由弹性力系统、支撑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复合系统,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材料二 下列为芜湖市2008—2017年生态承载力和各子系统指数得分及各指标变化图。
(1)简述芜湖市2008—2017年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点。
(2)分别简析2010—2011年、2016—2017年芜湖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弹性力和压力子系统的影响因素,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波动上升,部分年份下降。2016年最高,2009年最低;2010—2011年下降,2011—2016年上升,2016—2017年下降。第(2)题,分析在特殊时间,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原因要结合三幅图一起看,根据图1可知,2010—2011年压力系统指数变化得最大,因为人类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压力增大。而2016—2017年弹性力系统指数变化得最大,因为降水少,气温升高,使水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第(3)题,根据影响弹性力指数和压力指数的因素分析提出应对的措施。
答案:(1)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向良好的方向发展;2011年前增长缓慢;2012—2016年增长非常迅速,但有微小的波动;2010—2011年与2016—2017年明显下降。
(2)2010—2011年主要是压力系统指数快速下降,其主要因素是环境治理压力指数上升;2016—2017年主要是弹性力系统指数急剧下降,其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与水资源量指数下降。
(3)①提高弹性力:要加强植被恢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修建水利设施,降低因降水不均及干旱带来的影响;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肥力。②降低压力:加强环境监测与灾害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三废”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积极落实垃圾分类。从全球来看
主要居住在eq \a\vs4\al(北)半球
从纬度来看
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
从海拔来看
主要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自然因素
人口分布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地区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多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较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状况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大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
经济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特点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政治
战争
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致使人们向安全地区迁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战争有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政策
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文
化
宗教信仰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习俗
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历史因素
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项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实质
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警戒值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合理值
角度
主要是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意义
生存
发展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联系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性
考虑要素
土地资源
水资源
就业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口规模/万人
30.8
5.7
10.6
11.3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1982
43.24
94.23
230.25
56.76
5.77
10.82
1990
43.24
94.13
259.02
56.76
5.87
12.40
2000
43.24
94.59
303.78
56.76
5.41
13.23
2010
43.24
94.41
325.84
56.76
5.59
14.68
省区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
年份
2010
2020
2030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万人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万人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最大人口容量/万人
1 870
1 935
2 000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共12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8章人口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章 第1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 (含详解),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