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七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7704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七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7704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七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7704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七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
展开第三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一、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读海洋资源与开发利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海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及早期开发
重要性 |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 |
早期开发 | 利用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
2.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连线)
3.现代海洋空间开发方向:向深海及海底延伸。
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拓展国土空间 | 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
获取更多资源 | 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 |
储存危险性资源 | 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的海底利于储存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既节省陆上土地资源,又可以减少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
三、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1.何谓海洋国土?
提示: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不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而且还包括该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
2.海洋国土开发有何意义?
提示:①海洋国土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你知道海洋空间资源开发面临的安全问题和处理原则吗?
提示:问题:随着各国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的扩大,相关国家之间产生海洋利益争端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原则: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相关法律的框架下,相关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和平处理。
命题视角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对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一、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方式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 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 |
原因 | 要能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要能适应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要能抵抗海水的腐蚀和海冰的破坏 |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方式的比较
对比项 | 交通运输 | 围海填海造地 | 海底储藏 |
形式 |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 | 围海造地、填海造陆 | 废弃物处理场 |
利用空间 | 海洋上、海底、海面 | 浅海 | 海底 |
优点 | 连续性、广阔性 | — | 广阔、温度低且变化平稳、远离居民区、缺氧 |
发展趋势 | 大型化、专业化、大吨位、速度快、续航强 | 人工岛、海上人工码头、工厂和作业平台 | 海底仓库 |
意义 | 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 扩大了居住和生产空间 | 扩大了物品的储藏空间 |
2.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资源
种类 | 直接利用或海水淡化 |
特点 | 量大,淡化成本高 |
利用方式 | 低盐度海水灌溉农田、冲洗公厕、消防用水、工业冷却水 |
利用地区 | 沿海干旱、半干旱区,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沿海城市 |
开发中的问题及措施 | 问题:海水灌溉诱发土壤盐渍化、海水倒灌、地下水污染等; 措施:合理灌溉 |
(2)海水化学资源和生物资源
种类 | 食盐、镁、溴、碘等 | 鱼类等 |
特点 | 量大,密度低 | 量大,不均衡 |
利用方式 | 海盐(盐田法、电渗析法、冷冻法) | 海洋渔业 |
利用地区 | 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和晒盐的滩涂 | 浅海大陆架海域 |
开发中的问题及措施 | 问题:成本太高;措施:综合开发 | 问题:过度捕捞、特种种群减少、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措施:限量捕捞、限制网眼大小、休渔制度、海洋农牧化 |
(3)海底矿产资源
种类 | 滨海砂矿、油气资源、多金属结核 |
特点 | 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
利用地区 | 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 |
开发中的问题及措施 | 问题:海岸线退缩、海洋生态系统破坏、石油污染等; 措施:合理规划,综合开发 |
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对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1.海洋权益的划分
类型 | 范围 | 权益 |
领海 | 是位于领海基线向外12海里宽的区域,不包括内水 | 沿海国家享有主权 |
毗连区 | 是从领海外侧向外12海里宽的区域 | 沿海国家享有管制权 |
专属经济区 | 是从领海基线向外200海里宽的区域 | 在本国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其底土自然资源等主权权力,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等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
公海 | 是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 | 公海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对所有国家开放,区内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
大陆架 | 是陆地自然的延伸部分,沿海大陆架可宽至350海里 | 沿海国家享有勘探和开发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并对大陆架行使主权的权利 |
2.目前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①海域面积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②海洋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③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尚小。
④海洋区位优越,但地理形势相对不利。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可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海岸带的开发
读江苏省海岸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连云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 ②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 ③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 ④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潮汐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江苏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
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
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解析:1.C 2.B 第1题,连云港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①正确;海水淡化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目前不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②错误;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③正确;连云港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潮汐能,④错误。第2题,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鱼类的繁殖提供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题点(二)
与历史上的海洋纷争有所不同,新的国际海洋问题更趋错综复杂。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50年代前,国际海洋纷争的主要起因是( )
①军事活动 ②航海贸易 ③海洋资源的争夺 ④国家间的摩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新的国际海洋纷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占有更多的海域,用于军事活动
B.为航海和贸易的发展争夺航线
C.争夺海洋权和管辖权,以便更多地占有和开发海洋资源
D.更好地保护海洋,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3.A 4.C 第3题,20世纪50年代前,国际海洋纷争主要起因于军事活动和航海贸易。第4题,20世纪50年代后,新的国际海洋纷争更加错综复杂,并且带有浓厚的资源色彩。
一、选择题
(2021·盐城模拟)读某种海岸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示海岸类型是( )
A.基岩海岸
B.淤泥质海岸
C.砂质海岸
D.生物海岸
2.该类型海岸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 )
A.利用潮汐发电 B.建设深水港口
C.建设大型海滨浴场 D.发展滩涂养殖
解析:1.A 2.B 第1题,由图可知,海边基岩裸露,为基岩海岸,A正确;淤泥质和砂质海岸,海边沉积物颗粒小,B、C错误;图中看不到明显生物,如红树林,D错误。第2题,基岩海岸堆积作用弱,泥沙不易淤积,海水较深,适宜建设深水港口,B正确。
(2022·济南模拟)围填海是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围海活动多发展沿海养殖和盐业用海,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滩涂海域;填海活动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各大港口海域和城市滨海区域。及时准确地监测地区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合理保护海岸带资源和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质心迁移轨迹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围海和填海活动双重影响下,围填海质心的总体迁移趋势是( )
A.与填海质心的变化一致 B.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C.向莱州湾东南方向移动 D.迁移速率不断加快
4.2000年后,山东省填海用地多来自前期的围海地区。影响围填海利用方式转换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生态环境的变化
C.国家政策的改变 D.填海能力的提高
解析:3.B 4.A 第3题,读图可知,从填海和围海的图例看,2000年、2017年质心数据偏西北,而1974年质心数据在东南,因此大致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移动。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围海活动与填海活动的目的不同,一个是用于养殖生产和晒盐,一个是港口用地和城市滨海建设用地。注意题干“2000年后,填海活动主要来自前期围海用地”,这说明,2000年后,山东沿海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升级,而造成填海利用方式转变。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完成5~6题。
5.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6.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是( )
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 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 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
解析:5.B 6.D 第5题,从图文信息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故A、C两项错误。而河多沙厚既不是香港的特点,也不利于建港,故D项错误。岛屿众多可以削弱风浪,利于建港,故B项正确。第6题,填海造陆可以增加陆地面积,有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对港区行船影响小;填海造陆使经济活动与海岸更近了;人类活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M海峡建有海底隧道,与其开发利用海洋方式相同的是( )
A.长芦盐场 B.鱼虾贝藻养殖
C.杭州湾跨海大桥 D.海水淡化厂
8.M海峡在海洋能开发方面具有的突出优势是( )
A.潮汐能 B.波浪能
C.盐差能 D.温差能
9.图中岛国N从其东部海域开发中获利最大的两种海洋资源为( )
A.石油、海盐 B.淡水、溴
C.石油、鱼类 D.锰结核、天然气
解析:7.C 8.B 9.C 第7题,海底隧道属于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也属于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M海峡位于西风带,风浪大,因而波浪能很丰富。第9题,图中岛国N为英国,其东部海域为北海,是世界著名渔场和重要产油区。
半岛工程是指通过桥梁、海堤及促淤造地等方式,将海岛与陆地相连接的综合工程。20世纪50年代,海堤的建成让厦门岛成为半岛,铁路和国道得以连入厦门。21世纪以来,由于港口规模较小,温州全面启动了以深水港建设为核心的温州半岛工程,推进连岛兴港、围涂造地。2010年,厦门启动拆堤建桥工程。图1为厦门岛位置图,图2为温州半岛工程位置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温州半岛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
A.促进工业转型 B.增加城市功能
C.增加城市用地 D.促进旅游业发展
11.温州半岛工程两段海堤建成后,甲海域( )
A.滩涂淤积增强 B.盐度明显下降
C.深水泊位增加 D.海水污染减轻
12.厦门拆堤建桥是为了( )
A.改善交通安全 B.降低维护成本
C.促进海洋运输 D.修复海洋生态
解析:10.C 11.A 12.D 第10题,温州半岛工程建设与工业转型无关。城市功能包括行政、经济、文化、交通等,温州半岛工程建设可以增加土地面积,但不会增加城市功能。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判断温州半岛工程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第11题,海堤建成后,甲海域海浪侵蚀减少,堤内滩涂淤积增强。海堤建成后,甲海域水流不畅,海水污染会加重,海水盐度会明显增加。海堤建成后,堤内淤泥越积越多,越垒越高,深水泊位会减少。第12题,海堤建成后,水流不畅,堤内淤泥越积越多,越垒越高,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厦门拆堤建桥是为了修复海洋生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下图为2008—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图。
材料二 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
(1)据材料,分析2008—2012年我国海洋三大产业产值的变化特点。
(2)201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________(填数值),为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第一产业产值变化不大;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均逐渐上升;海洋生产总值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不变。 (2)9.6%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科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海洋产业意识,增加海洋产业投入。(3)有利于增加资源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9年8月,山东省北部莱州湾海域启动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下图)。该项目是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虽然该项目施工难度较大,但它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海洋空间开发战略方向。
(1)分析在山东北部莱州湾海域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
(2)推测该项目施工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3)简述风力发电机底座“鱼礁化”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山东是海洋大省,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域面积广,海洋风力资源丰富;因海域面积广,山东也是渔业大省,海洋生物种类与数量多;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该项目为首个国内示范项目,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第(2)题,海上风电的底座受海水侵蚀,需耐腐蚀性很强的材料;沿海地区风暴潮等恶劣天气较多,距离板块交界处近,海底地质条件复杂;处于新产业模式前期探索阶段,技术投入成本高。第(3)题,材料提到,该项目是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提高了海洋空间的利用效率;海上发电机的建设会破坏海洋生态,但是发电机桩基还可起到类似人工鱼礁聚集鱼类的作用,对海洋生态起到修复作用,同时提高渔业产量。
答案:(1)海域面积广阔,海洋风力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繁多;经济发达,对渔业产品和清洁能源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2)海水盐度高,腐蚀能力强,对材料的耐腐蚀性要求高;受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影响,且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新模式的探索,技术攻关成本高。 (3)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风力发电机建设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渔业产量;海上风电和水下牧场共用海洋空间,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3讲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3讲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讲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国能源安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讲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