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综合训练题
展开A.教养(jià) 卷帙(yì) 发掘(jué) 僧侣(sēng)
B.狭隘(ài) 逊色(xùn) 咖啡(kā) 时髦(má)
C.宽敞(chang)吟啸(yín) 愉快(yù) 公爵(jué)
D.慰藉(jì)麻痹(bì)强迫(qiǎng) 给予(jǐ)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跋涉鲜活共鸣魅力
B.搜寻纠葛精华陌生
C.阅览钟情优雅消磨
D.画相帐幕竞争稀罕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的朋友许申高先生著作等身,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故事集,我已经惠存了。
B.我寄去拙作《大地回春》,盼您不吝赐教,不料您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璧还。
C.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D.今天我的华翰寄到你的手中,希望你看到后能鼓起学习的勇气。
4.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________,于永恒中生存。
(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地________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有________的人不会在别人需要安静时旁若无人地喧哗。
A.共鸣 熟悉 修养B.共振 熟习 教养
C.共鸣 熟习 修养D.共振 熟悉 教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享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C.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阅读,是属于一个人的寂静时光。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你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的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便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了起来,独享其乐。读书让我们看见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还有更多奥秘让我们知道,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睥睨天下。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___________。
时光流逝,岁月不言。朝赏千篇,暮读万卷,______________尽在心间。生命在书墨中渲染,这种随心惬意的时光,仿佛古人隐居一般悠闲自乐,沉醉不拔。古人把书视为自己的情人、亲人,____________________,时时相亲,书成为他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如明代政治家于谦在《观书》一诗中所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最浪漫的事,莫过于与阅读长相厮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聚精会神口若悬河古往今来朝夕相处
B.屏气敛息口若悬河古今中外朝朝暮暮
C.聚精会神口无遮拦古今中外朝夕相处
D.屏气敛息口无遮拦古往今来朝朝暮暮
2.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奧秘,而且让我们知道还有更多奥秘,不曾被人揭露
B.读书让我们看见了天地间很多奧秘,而且让我们知道还有更多奥秘,不曾被人揭露
C.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奧秘,而且还有更多奥秘让我们知道,不曾被人揭露
D.读书让我们看见了天地间很多奧秘,而且还有更多奥秘让我们知道,不曾被人揭露
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___________。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那里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那里学得道德的执着。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___________;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10.下图是某地读书活动的宣传图标,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
2.答案:D
解析:
3.答案:C
解析:A项,“惠存”,敬辞,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此处谦敬错位。B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此处谦敬错位。D项,“华翰”指对方的书信,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4.答案:C
解析: 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
5.答案:D
解析: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②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熟悉: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修养:本文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根据语境,D项最恰当。
6.答案:1.A;2.C;3.D;
解析:1.A项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2.C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3.A项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项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项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7.答案:1.C
2.A
3.①运用了对偶的手法。②构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近;“朝”“暮”相对,“赏”“读”相对,“千篇”“万卷”相对。③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集中表现阅读内容的广泛与阅读带给人的惬意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二空:“口若悬河”指说话像瀑布流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口没遮拦”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忌。根据语境读书使人“不敢睥睨天下”“不敢奢侈”可知,此空也应是贬义,故应填“口没遮拦”,排除A、B两项。再看第三空:“古往今来”指从古代到现在;“古今中外”指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横线后内容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名词来作主语,应选“古今中外”,排除D项。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将“读书让我们看见了天地间很多奥秘”中的“看见”;改为“知道”,排除B、D两项;二是结构混乱,偷换主语,画框的句子的主语是“读书”,后半句主语变为“奥秘”,应将“让我们知道”放在“还有更多奥秘”之前,排除C项。故选A。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朝赏千篇,暮读万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析对偶的构成,不仅要看两句字数是否相同,还要了解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结构和内容关系。这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近。“朝”对“暮”,名词对名词;“赏”对“读”,动词对动词;“千篇”对“万卷”,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赏千篇”“读万卷”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染力,有助于表现阅读内容的广泛与阅读带给人的欢快之感。
8.答案:①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②人们从读书中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那里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那里学得道德的执着”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那里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那里学得道德的执着”可知,第二处填应“人们从读书中学会做人”;根据“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9.答案: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解析:关键词又称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意义。选取关键词的标准是这些词语能概括反映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信息,属于常用的汉语主题词范畴。因此,提取关键词是新课标高考比较青睐的题型。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不要写不感兴趣的东西,二是作品要对读者有影响。抓住这两点作答即可。
10.答案:(1)图标主体形似一本翻开的书,也像两扇打开的门; 书的中间是一只眼睛;眼睛下方是一把钥匙。
(2)寓意: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让人开阔眼界,大家应该积极参与读书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描述图标的构图要素既要整体看图,又要注意细节,全面概括画面内容。本图标由打开的书本(或门)、钥匙、眼睛三个要素构成。结合活动的主题,很容易联想到读书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能开阔人的眼界,如此,寓意也就不难归纳了。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3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3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精品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时作业,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微写作,小阅读-课内,填空题,六两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