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习题全册
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阅读《芣苢》,回答1-3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按照要求对下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薄言采之(说话)
B.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5.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___。因此说,___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④③①⑤②B.②③①⑤④
C.④③⑤①②D.②③①④⑤
6.阅读《芣苢》,回答1-3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擷之。
1.《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劳动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曾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凌晨闻布谷,先日见春耕。①”田垄在农人的阵阵吆喝声中苏醒了。越冬的稻种再也耐不住寂寞,在温水的日夜浸泡、_________________下,身子变得丰满而结实,露出尖头和嫩芽。此刻,父亲神情专注,______________地捧起这些可爱的小精灵——②那眼神就像过去看着儿时蹒跚学步的我——然后将它们一一挥洒在平整均匀的秧田里。
收成好不好,关键看秧苗。在农人眼里,长势喜人的秧苗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希望,孕育着丰收的梦想。插秧,乡下人又称“栽田”③。大清早,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田头,高高地卷起裤脚,_________________地下田拔育好的秧苗。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
该插秧了。听!④那一声声欢快豪放的秧歌响彻山谷,荡漾出发自心底的喜悦。农人渴望用辛勤和执着感动上苍,祈祷______________,—起呵护秧苗茁壮成长。
犁耙水响,秧歌嘹亮,转眼又到了春耕时节。如今,热闹喜人的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只是当有一天尝试着追寻生命的记忆时,才蓦然发现,那一棵棵小小秧苗在盛满乡愁的田垄里,依旧岁岁常绿,青春不老。
1.下列对画框处标点符号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句号放到双引号的后引号前面表明引用内容的结束。
B.②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改为冒号也是正确的。
C.③处引号与“‘五四’运动”中“五四”引号用法相同。
D.④处感叹号用在语气强烈的独词句后表示感情强烈。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催促小心翼翼争先恐后风调雨顺
B.促使谨小慎微争先恐后五谷丰登
C.催促小心翼翼奋起直追五谷丰登
D.促使谨小慎微奋起直追风调雨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农机的现代化取代。
B.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曾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
C.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
D.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现代化的农机取代,曾经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①__________。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起,②__________,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有些物件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外在的“形”,③__________。
10.按照要求对下联。平仄可不论,注意得体。
(1)给学校劳动基地写一下联。
上联:流汗方知拓荒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请你为他写一下联。
上联:干事创业爱岗敬业业业出奇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言:助词,无实义。
2.答案:B
解析: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通过”与“使”删去其一。C项,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显示”。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可改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5.答案:B
解析:由时间的逻辑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及“在当时”可知,②③是连在一起的;由“但”的转折,可确定其前应选①句;最后一个横线处的句子,是对“但”后内容进行小结的句子,故选④。故选B。
6.答案:1.赋; 2.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略
解析:
7.答案:1.C
2.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解析:1.“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2.“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本诗中显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因而是“赋”的手法;赋即铺陈排比,本诗反复吟唱“同袍”“同泽”“同裳”,描写作战前的准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并用“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表达一起奔赴战场的慷慨激昂之情,让情绪一层比一层深,体现出高昂的士气。
8.答案:1.B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②处的破折号标示插入语,不能改为冒号。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二空:“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谨小慎微”指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根据语境“神情专注”“捧起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可知,语境是写父亲的小心,应选用“小心翼翼”,据此排除B、D两项。再看第三空:“争先恐后”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奋起直追”指振作起来,紧追上去。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形容农人纷纷下田拔育好的秧苗的热闹场面,并无已经落后,需要追赶他人之意,应选用“争先恐后”,据此排除C项。故选A。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一是定语位置不当,“曾经”应该修饰“热闹喜人的栽田场面”,应放到“热闹喜人”前面,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分句顺序不当,应先说“古老的耕牛”“被取代”,再说“栽田场面”“渐行渐远”,据此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也要看到其内在的精华;很多非遗技艺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内在的“魂”不能随着社会的转型一并退出
解析:这段文字介绍的是文化遗产的发展问题。第一空,依据前文“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也要看到其内在的精华”之类的内容;第二空,依据后文“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结果,即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起,那些适合农耕时代的技艺被边缘化;第三空,依据前文可知,“退出的可以是外在的‘形’”,不能是内在的“魂”。
10.答案:(1)[示例一]奋斗才懂幸福甜
[示例二]劳动更悟收获甜
(2)[示例一]潜心谋事精心做事事事成辉煌
[示例二]修身齐家积善成家家家谋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对联的基本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合,内容相关。因题干中点明平仄可不论,故拟写时可不考虑平仄。拟写时,要特别注意词语的对仗,重点注意第二副对联的第四个字、第八个字和第九、十个字要相同。从内容上看,第一副对联要紧扣“劳动”,第二副对联要紧扣“工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练习,文件包含6-1《芣苢》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6-1《芣苢》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情景默写,小阅读-课内,句子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同步测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