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0页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942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1.虽有槁暴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生”通“性”,资质,天赋
“輮”通“糅”,使……弯曲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知”通“智”zhì,智慧。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其曲中规4、非能水也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6、用心一也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8.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9.积善成德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不能十步 12.不积小流
形作动,变直; 变锋利
1、輮以为轮: 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
金属做成的刀斧/黄金
1、声非加疾也:2、假舆马者:3、下饮黄泉: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藏身/托付;把理想、情感寄托在某人(物)上
地下的泉水/人死后埋葬之地;阴间
1、用心一也:2、蟹六跪而二螯:3、爪牙之利:
因为心思/读书用功; 居心、存心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参省(cān) 锲(qì) 跬步(guǐ)B.輮(róu) 槁(gǎ)暴(pù) 螯(á) 骐骥(jì)C.虽又槁暴(yǒu) 砺(lì) 驽马(nǔ) 蚯蚓(yǐn)D.生非异(shēng) 须臾(yú) 镂刻(lóu) 闻者彰(zhāng)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声非加疾也(快)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虽有槁暴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金石可镂 ④金就砺则利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徐公来,孰视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A.①②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4.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5.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 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以须炉火之然也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 ③用心一也②老子犹堪绝大漠 ④一死生为虚诞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查)反省, 就智慧(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抬起脚跟向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译:即使又晒干,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使它这样的。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译:雕刻(一下)如果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如果不放弃它,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往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无法(没有用来...的方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聚细小的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安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在)这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然后(因而)非凡的智慧就自然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
情景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 ; ,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6.《荀子·劝学》中“ ,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 ”的境界。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 , , 。”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10.《荀子•劝学》中“ ,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6.《荀子·劝学》中“ ,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 ”的境界。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 , 。”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10.《荀子•劝学》中“ ,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写作素材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角度点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完美版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善假于物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劝学》思路,文言实词通假字,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古今,文言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配套ppt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获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翻译课文,分析课文,虚词拾脉,课文分析,学不可以已,为什么,怎么做,本文特点,关于设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