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_天净沙·秋思 4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5388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课件ppt
展开1、 理解词义和句意。 2、能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3、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词语和句子。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 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 名戏曲作家、散曲家。后人誉为“马神仙”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 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元代 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他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散曲和杂剧。散曲:元代新诗体,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是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诗意】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在蹒跚前行。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诗意】夕阳就要从西边落下,悲伤断肠、孤寂忧伤的游子还漂泊在天涯。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 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2.朗读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3.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和表 现主题的角度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前三句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
4.前三句是什么写作方法?在诗中有何作用?
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人的图画。“枯” “老” “昏” “古” “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5.后两句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❶ 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不简陋。九个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具备鲜明的形态,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❷ 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这首小令还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无形、抽象的凄苦之情。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断肠人在天涯 — 游子之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1.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画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1)幸甚至栽,歌以咏志。 (栽—哉) (2)枯腾老树昏鸦 (腾—藤)(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燕—雁)(4)随君直到夜朗西 (朗—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课文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道西风瘦马,老树昏鸦,流水人家,西风瘦马,断肠人,萧瑟苍凉,孤独凄凉,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元曲介绍,“曲”分类,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天净沙,曲牌名,写作背景,诗歌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天净沙·秋思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天净沙·秋思背景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注意节奏,马致远简介,白朴简介,关于元曲,天净沙,曲牌名,萧瑟之景,恬静之景,凄苦之景,思乡之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