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2章乡村和城镇章末综合提升含答案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2章乡村和城镇章末综合提升含答案,共11页。
章末综合提升一、常见地租曲线图的判读1.图表展示2.读图指导(1)坐标图主要反映城市地租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并非呈正相关,地租的高低还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判读技巧如下:(2)立体图形象地展示了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地租的影响,一般交通通达度越高的地方,地租越高。判读技巧如下:(3)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一般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内向外递减,但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地租等值线的分布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所弯曲,弯曲处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方法2.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1)“风”——注意风向条件。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工矿企业的布局。(4)“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3.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企业具体要求或污染一般布局原则钢铁厂、火电厂、水泥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水污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自来水厂要求水源清洁布局在河流上游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高科技人才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商贸中心要求客流量大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仓库用地多、交通方便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奶牛场、养鸡场靠近市场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的地区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回答1~2题。1.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a曲线 B.b曲线C.c曲线 D.d曲线2.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处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居住区 B.工业区C.商业区 D.文化区解析:第1题,城市地租水平是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减的,排除a曲线和b曲线;城市道路交会处形成地租的次高峰,d曲线正确。第2题,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地租水平相对较高,而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此形成的功能区为商业区。答案:1.D 2.C读下图,回答3~4题。3.A、B、C分别代表(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B.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C.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D.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坦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可知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逐渐减少,A主要分布在地租较高处,付租能力强,为商业区;B主要分布在地租较低处,即城市的外围,为工业区;C位于A、B之间,为居住区。第4题,M处地租等值线向外凸,地租较高,说明交通便捷,有交通干线经过。答案:3.C 4.A读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例①②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A.商业区、文化区 B.居住区、行政区C.居住区、商业区 D.行政区、文化区6.在进行城市功能区布局时,会充分考虑盛行风的影响。该城最有可能位于( )A.巴西东南部 B.我国东南沿海C.印度半岛 D.澳大利亚西南沿海解析:第5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面积最大,读图可知,①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应是居住区;②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小,且分布在交通干线沿线或交通干线交会处,应是商业区。第6题,城市功能区布局时会充分考虑盛行风的影响,图中工业区位于城市的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说明该城市应盛行偏北风。巴西东南部和我国东南沿海都属于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城市东南部的工业区位于夏季风的上风向,与题意不符;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城市西南部的工业区位于夏季风的上风向,与题意不符;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北风的控制,城市工业区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符合题意。答案:5.C 6.D(2019·济南月考)如图为某城市的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7.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C.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8.拟选择在A处布局高级居住区,其理由主要是( )A.环境优美 B.靠近商业区C.靠近交通枢纽 D.地势较低解析:第7题,位于市中心的丙为商业区;居住区的面积最广,一般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商业区外围的乙是居住区;工业区占地面积广,且要降低成本,一般在地价更为低廉的郊区,故城市外围的甲是工业区。所以选C。第8题,高级居住区的布局要求是地势较高,环境优美,交通便利。A处靠近风景区,且位于河流上游,选址的理由应该是环境优美。故选A。答案:7.C 8.A 一、选择题读北京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1.北京城镇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 B.蒸发C.下渗 D.径流2.北京城镇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 )A.地质灾害 B.雨涝灾害C.风沙侵袭 D.焚风效应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土地覆盖变化最大的是不透水层(即硬化地面),随着不透水层面积的不断扩大,下渗水量减少最为明显,选项C符合题意。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选项D不符合题意。城市规模扩大,热岛效应增强,热岛环流有可能增加降水,选项A不符合题意。由于不透水层面积的扩大,地表可供蒸发的水量较少,有可能减少蒸发,但热岛效应增强,气温升高,有可能增加蒸发能力,由此判断,蒸发不是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B不符合题意。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不透水层面积增加最为迅速,严重抑制地表下渗,而北京夏季多暴雨,因此最容易诱发雨涝灾害,选项B符合题意。北京位于平原地形,城镇化过程中不易引起地质灾害,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京的风沙主要来源不在北京,因此北京城镇化过程中对风沙侵袭影响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焚风效应是背风坡下沉气流导致,北京的城镇化过程与之关联度很小,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答案:1.C 2.B(2019·浙江高二开学考试)下图为2008-2018年我国不同地区的甲、乙两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3~4题。3.影响两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常住人口出生率 B.交通网络密度C.城市的区位因素 D.经济发展水平4.2008年至2018年两城市人口的变化说明( )A.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减小,产业类型逐渐趋同B.甲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住环境不断改善C.乙城市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变差D.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解析:第3题,题干中强调甲、乙两城市均为我国的城市。甲城市人口规模比乙城市大,且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乙城市人口数量基本稳定,在短时间内还出现锐减现象。城镇化水平的原动力为经济发展水平,D正确;出生率、交通情况两项也都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A、B错;城市区位在短时间内不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C错。故选D。第4题,甲、乙两城市人口数量差异较大,且数量差异增大,经济发展差距应该是加大的,A错误。甲城市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上升,说明经济不断发展,B正确。乙城市人口数量短时间急剧减少,考虑为资源枯竭型城市,C错误。城市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是逐渐缩小的,D错误。故选B。答案:3.D 4.B(2019·济南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市城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从图中可知,该市15年间城镇化主要表现为( )A.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B.卫星城增多C.郊区城市化 D.逆城市化6.欲在该市布局一大型超市,宜布局在(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15年间,城市面积增加,且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应为郊区城市化,故C正确。图示工业区分布,不能表示卫星城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区人口增加;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故A、B、D错误。故选C。第6题,大型超市宜布局在靠近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市场广阔的地区,图中甲符合条件,故A正确。乙、丙、丁距市中心较远,交通通达度低,消费人群少,不适宜,故B、C、D错误。故选A。答案:5.C 6.A(2019·吉林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7.图中等值线的数据(单位:元/m2)有1 000、1 500、2 000、2 500。其中数据为2 000元/m2的等值线是( )A.①线 B.②线C.③线 D.④线8.图中阴影部分最有可能是( )A.商业中心用地 B.住宅用地C.工业用地 D.外围商业用地9.该城市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最密集之地应位于图示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7题,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地租水平高,地租水平等值线的值应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最大值为④,数值为2 500元/m2,向外围递减,可推知③为2 000元/m2,故选C。第8题,阴影处为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地价偏高,为地价次高峰,该处应布局付租能力较高的次级商业区、高新技术区或大学城,故选D。第9题,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为高级别的商业类型,付租能力高,应密集地分布在城市的地租水平最高的商业区,应位于城市的中心。故选A。答案:7.C 8.D 9.A读不同地域民居图,回答10~11题。10.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风暴多发 B.②——炎热干燥C.③——高温多雨 D.④——极寒大风11.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 )A.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扩散 B.地域文化的内向与含蓄C.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D.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解析:第10题,图①是架空的木楼,适应湿热的气候,即高温多雨的环境;图②是平顶、小窗的房屋,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图③是北极的雪屋,适应极寒大风的天气;图④是尖顶房、窗子较小、保温性较好的木屋,多在降水较多的西欧。选B正确。第11题,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代表了各自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并不是地域文化的创新,也不是文化的传播;地域文化的内向与含蓄是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并不是传统民居的特征。选C正确。答案:10.B 11.C二、非选择题12.(2019·沙雅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下图为我国中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处拟建设服装厂、印刷厂、水果罐头厂和炼铝厂,应优先发展________,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上看,该工业属于________导向型工业。(2)图中乙处为服装、食品、自行车等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试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3)该城市计划在丙处建一个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简述在此处兴建电子工业园区的主要依据。解析:(1)读图,甲处有铝土矿,原料丰富;有煤炭资源和火电站,能源充足;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临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所以应优先发展炼铝厂,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上看,该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2)读图,图中乙处位于居民区内,发展为以服装、食品、自行车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接近居民区,靠近消费市场,且有公路相邻,可将产品快速输送到市场;临近居住区,劳动力丰富。(3)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为科技、快速交通和环境。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丙处位于大学城附近,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位于河流上游,附近有绿化带,且远离矿产地和重工业区,环境优美,是电子工业布局的最佳选址地区。答案:(1)炼铝厂 动力(2)接近消费市场、交通方便。(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靠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靠近河流,环境条件好。13.(2019·哈尔滨高一期末)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布局示意图,该城市盛行西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城市工业区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该布局形式的优点。(2)某开发商准备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地开发房地产,你认为哪地开发条件最好?并说明理由。(3)丁处位于铁路、公路交会处,经常发生堵车和交通事故,现已建立交桥,但仍然拥堵,请说明原因。(4)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对地理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阐述该城市应采取的措施。解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市区东侧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由材料可知该地盛行西风,工业区位于市区东侧,是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环保;沿交通线分布,利于原料、产品运输,可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区外缘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2)从图中看,甲地远离工业区,位于城市西侧,上风地带;周围为天然林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适合开发房地产;丙地和丁地地处工业区,盛行西风的下风向,环境条件较差;乙地距离交通线较远,交通不便。(3)从图中看,丁地位于工业区,附近工厂相对集中,运输量大;距离居住区也较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增加,公路交通流量增大;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较少。(4)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结合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来回答,针对交通拥堵,应合理布局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建设生态城市,防治污染,加强生态保护。答案:(1)布局特点:工业区在市区东侧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优点:市区东侧外缘位于盛行西风下风向,既利于环保又利于交通畅通;市区外缘地价较低,可节省资金投入;工厂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利于原料、产品运输,可降低运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甲地。理由:远离工业区和闹市区;位于市区上风地带;地处天然林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出行方便。(3)附近工厂相对集中,运输量大;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增,公路交通流量增大;该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仅有一条。(4)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生态城市,防治污染,保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