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2章 章末小结与测评 学案
展开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某市几位居民对住房位置的选择 |
问题 从这四位居民选择住房位置的考虑看,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思维线索]
主要从材料中所显示的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及要求方面分析。
提示:综合每位居民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对住房位置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个人收入状况,考虑房价高低;②考虑上班距离的远近;③考虑居住环境状况;④考虑交通状况、社区的配套设施等。
城市住房发展趋势 |
问题1 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倾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思维线索]
提示:①交通运输发展使交通更加便捷;②郊区房价相对较低、环境较好;③郊区的生活基础设施完善;④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
问题2 你所在的城镇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原因是什么?
[思维线索]
充分考虑自身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水平、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环境状况等方面分析即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示:略。
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 |
问题1 居住郊区化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思维线索]
主要从材料中进行归纳即可。
提示: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①优化城区的土地利用,原来的住宅用地可改变为其他用地;②侵占城区周围的绿地、林地、耕地,并将其改变为住宅用地。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加大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②优化了城区土地利用,提高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率,促进城市发展;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拥挤等问题,减轻城区人口压力;④扩大了城市规模,利于城市发展空间的优化等。
问题2 城市居民在郊区居住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思维线索]
属于开放性问题,合理即可。
提示:①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②交通通达性受影响;③子女入学、家人就医不便等。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工业区 ②商业区 ③政策、文化、环境 ④社会问题突出 ⑤市政建设 ⑥公共服务 ⑦自然环境
[学思心得]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分析 |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模式 | 形成 | 图示 | 相同点 | 不同点 |
同心圆模式 |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 ①城市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 ②中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 |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市中心向外缘扩展形成同心圆圈层 | |
扇形模式 |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 ||
多核心模式 |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
| 城市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
影响因素 | 具体影响 | |
经济因素 | 交通便捷程度 | 影响地租的高低 |
距离市中心远近 | ||
社会因素 | 收入 |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
知名度 | ||
种族或宗教 | ||
历史因素 |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 |
行政因素 | 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干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影响城市功能区 |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
| 城市发展的初期 | 城市发展的中期 |
城市的地域范围 | 狭小 | 扩大 |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 混杂布置,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 分异明显 |
工业发展方向 | 工业在市中心自然团聚 |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
原因分析 | 市场、交通等优势的吸引 |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1.B 2.A 3.C [第1题,地铁站点主要是供乘客上下车的地点,因而周边人流量的大小决定了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地铁站点等级决定了用地面积的大小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周边的环境质量好坏与地铁站点等级高低关系不大。故选B项。第2题,甲、乙、丙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站点等级高,距离近,交通便利,应为人口最密集的中心商务区;森林公园的人流量较小,附近站点的等级应较低;大型住宅区占地面积大,一般不会布局在交通最为便利、地价高的城市中心;产业园区一般位于市区外围、交通便利的地方。故选A项。第3题,读图可知,地铁沿线分布着多个一级站点,因而有多个核心,故该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正确认识城市化现象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
1.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如下表所示(以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为例)
| 城市化 | 城市郊区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
时间 |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表现 |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城市不断扩大,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 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 人口由郊区或农村向市中心地区回流 |
成因 |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 市中心地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
图解 |
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者出现的顺序是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会出现城市郊区化,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会出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郊区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
(2)发展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发展立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5)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
(6)扩大绿地面积,铺设可渗透地面。
(7)加强城市水利设施建设。
(8)加强垃圾与污水处理,治理环境污染。
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如上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
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
D.城市郊区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5.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的时间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A 5.A [第4题,据图可知第一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最少,属于城市郊区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大量减少,属于逆城市化阶段;第四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又开始增多,属于再城市化阶段。第5题,图中中心城区曲线与时间坐标轴有②和④两个交点,①~②时间段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