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资料显示,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少的只有一、二件,一般为一、二十件,多者可达五、六十件,有的竟达一百八十余件,还有八座墓却没有一件随葬品。同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386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190座,占总墓数的近1/2.这说明当时( )
A.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B.奴隶制生产关系实现普遍化
C.权贵阶层掌握了国家权力 D.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经产生
2.某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的国家形式及其结构表现为一种共主政治秩序,即“在一定地域内诸邦国中的最强者及其为首组成的联盟”“诸邦国并不直接构成共主政权下的政区,但在政治(包括宗教祭祀等)经济上存在一定的从属性规约联系”。据此可知,夏、商、西周时期( )
A.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B.君主权威逐渐削弱
C.政治统治呈现等级色彩 D.中央集权雏形初现
3.战国时代诸子蜂起,儒家和墨家内部都有不同的派系。庄子崇尚老子,倡导自然,韩非主张彻底抛弃文学、忠信、仁义、贤智,“一断于法”。此外,还有“离坚白”和“合同异”的名家,以及阴阳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自由发表言论,平等竞争,思想极度活跃。该状况( )
A.反映出百家在争辩中实现融合 B.根源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C.说明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 D.体现了诸子学派内部的分裂
4.汉武帝打破汉初“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家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洛阳贾人之子桑弘羊主持计算。此外,还有许多地方盐铁官吏,也多由盐铁商人充任。这些商人在汉武帝经济改革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反映出当( )
A.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朝廷废止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工商食官制度得到了恢复 D.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5.某学者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律,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序号 | 规律 |
① | 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 |
② | 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使民族交融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 |
③ | 民族交融既有统治者的强迫同化,但更多是各族的自然交融 |
④ | 内徙诸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之一 |
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使君主专制统治受到了冲击
C.动力和途径呈现多元化 D.为经济重心南移准备了条件
6.唐代三省间的纠纷,贞观初年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皇帝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这就是政事堂。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该做法( )
A.逐渐缩小了尚书省职权 B.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 D.为变革选官制度奠定基础
7.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
A.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B.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8.唐宋时期,政治类城市一般以官僚地主,即地主阶级执政人物及其候补人员为中心,包括他们的家属、侍从、戍卫、服务者在内。在城市周遭,又环绕着严密的户籍、坊厢、行铺等网络,构成一套稳固的坊郭体系。由此可见,这类城市的居民结构( )
A.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B.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
C.推动了雇佣劳动的产生 D.促进了市坊体制的巩固
9.宋代,盐业除官营外,又有官督私营,或私营而由官府专卖。地主豪强则私开盐井,生产私盐。私营的冶铁业,由朝廷专设的“监”“冶”管理、控制。著名的徐州利国监,有三十六冶,每冶各百余人。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政府盐铁官营面临着挑战 B.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效益突出
10.有学者指出:“宋元及其以后,在文学上,有一个与过去非常显著的不同,即文学已不是只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并且也为平民服务,即为商人、差吏、城市手工业者和平民服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 )
A.民众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B.文学创作主题风格发生转变
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文化转型
11.明代钦差中既有文武官员,也有宦官;既有临时差遣者,也有固定差遣者;既有官职崇显者,也有官职低微者。官职低微者,如刑部与大理寺的属官;还有无官职的,如“钦差旗军”“钦差舍人”等,属于卫所官兵及武职子弟。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官僚体系受到冲击
C.中央行政效率提升 D.官员参政积极性高
12.明清之际,顾炎武从文化意义上重新定义天下,构建了“文化亡则天下亡,文化存则天下存”的文化天下观,以民生和文化传承为本位。他区分了一家一姓私有的“国家”与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天下”,蕴涵了“民本位”的深义。据此判断,顾炎武的主张在当时( )
A.摆脱了封建伦理纲常的桎梏 B.使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C.成为士大夫变革社会的武器 D.超越了“君国一体”的传统观念
13.下图为清代(1678—1793年)银钱比价示意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 )
.
A.白银过剩导致购买力下降 B.白银紧缩逐渐加剧
C.银钱比价总体上相对稳定 D.物价水平稳中有升
14.中国古代阅读以隋唐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该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 )
阶段 | 阅读概况 |
隋唐以前 | 阅读是一种奢侈,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 |
隋唐以后 | 阅读行为出现了由“官”向“民”的下移和扩展,阅读人数大大增加,出现阅读目的性的分化和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
A.官僚士大夫的文化影响力增强 B.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C.官府对百姓的控制力明显减弱 D.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
15.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汉时期,依靠庞大的公文运转实施行政管理,必须有相应的公文运行制度。秦汉公文运行大体遵循以下主要规定:文书逐级下达和上呈;遵守公文主发和签署制度;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各段传送人均有完成的收发文记录,下行公文要按要求回复。总体上看,秦汉公文大体围绕着中央政府、州郡和县乡三个层次运转。公文运转包含着公文转呈、公文下达和公文批复三个核心环节。从皇帝到各级官僚机构的权力行使也主要通过这三个环节表现出来。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公文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其他朝代与公文运行有关的制度,并作简要说明。(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宋初设立了专为皇帝讲儒家经传的讲席——经筵,自太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充任讲官,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亲往曲阜,谒孔子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为“至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作《崇儒术论》,阐明崇奉儒学的国策。宋真宗还诏令邢昺、杜镐、孙爽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使儒经注疏再一次官方化。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以继往开来的儒者自任,放弃了以往恪守先儒之说的传统,以传统儒学的理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是否有益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对佛教、道教的思辨哲学进行研究,大量吸取其理论思维的成果,创立了新儒学的思想体系——“理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统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即全国性统治中心的确立、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庞大军事体系以及全国性社会秩序的建立。这一变化促使王朝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有保障的、以粮食为主体的物资供应体系。然而,以农立国的经济特性,使得统一的集权王朝在建立物资供应体系时,不得不面对广泛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集权政治有效地使小农成为赋税与徭役的双重负担者,成为国家的生存基础。在此基础上,漕运逐渐形成并发展。秦汉时期的漕运,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尚处于初步阶段,漕运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漕粮多为军用。隋唐以后,渐形成了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逐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的社会意义》等
材料二 明清时期,由于历代的积累和统治者的重视,漕运制度不断完善,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十分严密和健全。清代的漕运管理体系严密而复杂,上至漕运总督,下到旗丁运卒,组成一个职责分明、组织严密的庞大漕运系统。在中央有户部总其责,在地方设漕运总督衙门于淮安,由漕运总督总理漕政诸务;各省设粮道衙门,分掌各地漕政;各州县收漕亦有专设机构。从向税户征收起到京通交仓止,整个漕粮征运过程都有严格的监管。漕粮虽有定额,但实际上加耗、加脚费等名目繁多,层层加码,实际交纳的漕粮高于定额数倍。漕运成为一大弊政,又是一项苛政。漕运的沉重负担都直接或间接地转嫁到农民身上,这必然激起农民各种形式的反抗。在农民的反抗斗争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河道的淤塞,清代漕运日趋衰落。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漕运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漕运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下为公的社会定位及围绕“公”的讨论和具体表述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家看来、为“公”是立君治国的理想状态。法家率先提出“公天下”,阐述了法律作为天下为公的手段的重要性。宋明理学更是把有关“公”的政治思维发挥到极致,天下为公、以民为先的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17世纪,黄宗羲对天下为公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将天下为公视为君主得以存在的责任和义务,提出“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已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鞠躬尽瘁,承担天下兴亡的重任,否则将成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的天下为公解释真正具有了关心民众忧乐、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内涵。
——摘编自黄叶微《论“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及其形成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6分)
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少的只有一、二件”“有的竟达一百八十余件”“有随葬品的190座,占总基数的近1/2”可知,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普遍化”说法绝对,且材料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相关国家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政治秩序,诸侯国掌握了相当的权力,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故答案为A项。“逐渐削弱”之说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政治统治等级的信息,排除C项;夏、商、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并未形成,排除D项。
3.B 【解析】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根源于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表述中,“百家在争辩中实现融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取得统治地位,谈不上丧失,排除C项;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
4.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重用精通本业的商人,这些商人在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实际上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故答案为D项。“普遍提高”之说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被朝廷废止,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
5.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有多种动力,且途径多元,故答案为C项。A项内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经济发展的信息,且D项表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6.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将中书、门下二省合在一起,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这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尚书省职权的缩小,排除A项;B项表述中,“强化”之说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故而不选;材料并没有相关选官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
7.B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谱牒等民间用书的使
用和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没有相关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显现与科举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
8.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政治类城市以官僚地主为主,坊郭体系也服务于封建统治,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相关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排除B项;雇佣劳动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相关市坊体制的信息,排除D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业有官营、官督私营、私营而官府专卖等多种经营方式,私营冶铁业由朝廷专设“监”“冶”管理、控制,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故选B项。材料只是说明盐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并没有说明政府盐铁官营面临着挑战,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材料没有相关私营手工业生产效益的信息,排除D项。
10.D 【解析】材料反映了以市民文学为代表的世俗文化的兴起及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文化转型,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文学创作主题风格发生转变,故排除A、B两项;C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
11.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钦差类型多样,官职差异巨大,这反映出明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相关官僚体系受到冲击的信息,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材料无法反映官员参政积极性高,排除D项。
12.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文化亡则天下亡,文化存则天下存”“以民生和文化传承为本位”“区分了一家一姓私有的‘国家’与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天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的主张在当时超越了“君国一体”的传统观念,故答案为D项。A项“摆脱了”之说说法绝对,故而不选;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顾炎武的主张在当时并未成为士大夫变革社会的武器,排除C项。
13.C 【解析】根据材料清代(1678—1793年)银钱比价示意图可知,银钱比价虽有起伏,但总体上相对稳定,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中的“购买力”,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材料无法体现白银紧缩逐渐加剧,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物价水平的信息,排除D项。
14.B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前后阅读行为主体、阅读目的性和阅读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没有相关官僚士大夫文化影响力的信息,排除A项;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D项表述中,“阶级矛盾缓和”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
15.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单纯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述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故而不选。
16.(12分)
(1)文书需要逐级下达和上呈;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公文收发记录较为完整;下行公文按要求回复;中央集权色彩浓厚。(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制度:元代的驿站和急递铺制度。(2分)
说明: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4分,每点2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基本特征”,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书需要逐级下达和上呈、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公文收发记录较为完整、下行公文按要求回复、中央集权色彩浓厚等方面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2)“制度”,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朝代与公文运行有关的制度中补充一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17.(13分)
【示例】论题:宋代理学的创立具有时代性。(2分)
阐述: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宋代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思想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化环境宽松。在此基础上,宋代继承前代对儒学的推崇,以儒家思想为社会主流思想。宋代朝廷对孔子倍加推崇,关注对儒家经典的注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面对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一些知识分子用儒家思想解释佛道思想,实现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理学由此产生,对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10分)
总之,宋代理学是封建社会逐渐壮大的产物,将时代特征注入到儒学当中,并汇集其他思想的长处,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1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宋代理学的创立具有时代性”等,然后加以阐述即可。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8.(18分)
(1)特点: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漕粮以军用为主;漕运体制、漕运时间、清运数量等具有随意性。(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背景: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政权急切需要物资供应体系;小农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管理体系严密复杂,形成漕运系统;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机构;遭运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反抗;漕运最终走向衰落。(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一定范围内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4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特点”,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漕粮以军用为主、漕运体制等具有随意性等方面指出,言之成理即可。“历史背景”,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政权急切需要物资供应体系、小农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等方面指出,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管理体系严密复杂并形成漕运系统、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机构、漕运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并导致农民反抗、漕运最终走向衰落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影响”,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一定范围内激化了社会矛盾且不利于社会稳定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9.(12分)
(1)内涵:选贤举能;法律是重要手段;以民为先。(3分,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形成因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提倡。(3分,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2)简要评价: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但本质上是服务于君主统治的,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内涵”,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贤举能、法律是重要手段、以民为先等方面概括,言之成理即可。“形成因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提倡等方面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2)“简要评价”,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其积极方面可从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等方面考虑,但其也存在局限性,从本质上是服务于君主统治的,与现代民主思想有若本质区别,言之成理即可。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马克思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张家口市高二期末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