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专用化学二轮复习热考题型--练1 STSE中的化学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专用化学二轮复习热考题型--练1 STSE中的化学,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组)
1.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所在山洋,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过程包括了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青矾厂气是NO和
C.《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醋酸亚铁
D.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制作过程
2.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涉及化学知识的叙述,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B.“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该记载涉及过滤和蒸馏两种操作
C.“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的相同
D.“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中的“硷”是K2CO3
3.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鉴别硝石(KNO3)与朴硝(Na2SO4)之法:“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该鉴别方法利用的原理是( )
A.受热升华 B.颜色反应
C.焰色反应 D.丁达尔效应
4.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精练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 )
A.食盐 B.烧碱
C.草木灰 D.明矾
5.中华诗句华丽优美且富含哲理,古人常将化学知识融入诗句中,以下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水声冰下咽,砂路雪中平
6.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7.《周礼》记载“煤饼烧蛎房(贝壳)成灰”,并把这种灰称为“蜃”,古人蔡伦以“蜃”改进了造纸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贝壳的主要成分CaCO3
B.“蛎成灰”是氧化还原反应
C.“蜃”与水混合,溶液呈碱性
D.纸张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8.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苦泉”中泉水属于胶体
B.“熬”表示加热蒸馏
C.“胆矾”化学式为CuSO4
D.“化”表示置换转化
9.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还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文物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砖块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B.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器,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C.清乾隆“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中的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
D.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组)
1.中国古代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有言:“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裘”的主要成分是( )
A.维生素 B.油脂
C.蛋白质 D.纤维素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蔗糖可作调味剂 B.细铁粉可作食品抗氧化剂
C.双氧水可作消毒剂 D.熟石灰可作食品干燥剂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饮用矿泉水瓶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
B.淀粉和纤维素均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均不可食用
D.大米煮成粥后,淀粉就变成了葡萄糖
4.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消毒过程中细菌的蛋白质发生了盐析
B.用O3替代Cl2作饮用水消毒剂
C.鱼、虾等海鲜用福尔马林防腐保鲜
D.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PM2.5的污染
B.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易发生腐蚀
C.发酵粉中含有较多的NaHCO3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D.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黄芽指的是黄铜
6.有关化学资源的合成、利用与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能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
B.通过有机合成,可以制造出比钢铁更强韧的新型材料
C.安装煤炭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装置,主要是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
D.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
7.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的“然”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B.“司烜氏,掌以夫遂(青铜凹镜),取明火于日”的“夫遂”是单质
C.“著作酒醴(甜酒),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催化剂
D.“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瓷”是硅酸盐产品
9.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专用化学二轮复习热考题型--考前冲刺练(二),共8页。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专用化学二轮复习热考题型--考前冲刺练(三),共8页。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专用化学二轮复习热考题型--考前冲刺练(四),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