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某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13)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安徽省桐城市某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13)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A. 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 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 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 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民间海外贸易昌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 )
A. 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B. 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C. 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 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 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1980年的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B. 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C. 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 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 据此推知,“箕”主要用于( )
记述 | 出处 |
箕之簸物,虽去粗留精,然要其终,皆有所除是也 | 《庄子》 |
箕主簸扬,糠枇乃陈 | 汉•李尤《箕铭》 |
A. 手工业生产 B. 农业播种 C. 谷物清选 D. 盛放物品
- 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79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 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 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 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 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 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 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 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 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 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技术成果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据此可确立的主题是( )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其他 |
蒸汽时代 | 39.4 | 16.8 | 9.2 | 24.3 | 10.3 |
电气时代 | 15.8 | 9.1 | 17.7 | 40.4 | 17 |
电子时代 | 12.7 | 3.9 | 5.5 | 65.2 | 12.7 |
信息时代 | 4.3 | 4 | 10 | 64.3 | 17.4 |
A. 科技左右国力 B. 文化成就未来 C. 人类发展方向 D. 大国兴衰奥秘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重大调整( )
A. 加速了全球科技重心的转移
B.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缓和
D. 直接诱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 《周礼》关于西周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周( )
A. 实行“工商食官” B. 城市经济有所发展
C. 市场管理完善 D. 商品交易受到限制
- 《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
A. 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 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 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 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于是更多的荷兰人成为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到18世纪,由于咖啡、茶、糖和烟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现,世界贸易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主要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扩张手段发生变化 B. 荷兰经济转型得以完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扩大 D.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 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某漫画家做了如图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B. 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
C. 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 西汉时期,全国1500多座城被分为首都,郡、国,县、侯国、道(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邑(皇后、公主等的封邑)三级。同时,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这表明西汉时期的城市( )
A. 政治功能突出 B. 封国地位提升 C. 政府职能完善 D. 防御能力增强
-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
A.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 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
C.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 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 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竟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的进行 B. 思想解放的推动
C. 国家政策的转变 D. 交通成本的降低
-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7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从三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看出( )
A. 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B. 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C. 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 D. 近代交通工具受到国人欢迎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圈地运动早在 15世纪就已经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96年,荷兰第一支远征队在巴厘岛买到一些香科和粮食;1599年,荷兰船队抵达班达群岛,在隆塔尔建立了商馆、域堡,并以极低价格购买到了大量肉豆蔻;1600年,荷兰人和安汶统治者缔结条约,规定“安汶所有的丁香交给荷兰殖民者经销。并允许他们在该地建立城堡”;1605年,荷兰人将葡萄牙人赶出了德那地和蒂多雷;1609年,荷兰人进一步占领班达一尼拉岛,并建立拿骚要塞,与当地首领签订了承认其香科贸易垄断权的条约。1618年,荷兰人与英国人达成协议:各自可获得一半的胡椒;英国人将到马鲁古群岛、安汶岛和班达群岛的香料贸易份额的三分之一。1623年,荷兰人逮捕了安汶英国商馆成员,有10名英国人被斩首,制造了“安汶岛大屠杀”。
材料二 1914-1945年可以描述为世界经济解体和世界贸易下降的时期。1932年,世界输出额的美元价值猛跌到1929年水平的三分之一,出口数量则跌到1913年的水平……1948年以后,世界贸易增长得非常迅速。世界输出额从1948年的540亿美元增加到1963年的1400亿美元以上,在1950-1960年十年中,世界输出额的增长率每年约为6%。
——摘编自(美)哈勃勒《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增长》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在东南亚的主要活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14-1945年世界贸易下降和1948年以后贸易增长迅速的原因。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交通的起步阶段。秦汉时期,交通得到发展,开辟道路、开凿河渠、完善邮驿和馆舍,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政府继续整修道路,建设交通干线,完善驿馆,健全交通法令,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同时开凿大运河,推动了南北交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唐宋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扬州、广州、泉州、明州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元朝政府整治河运,将大运河截弯取直,同时政府通过修建道路,加强了对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控制,利用海运运送南方的粮食供应大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1953-1957),明确提出“发展运输业,特别是铁路的建设,使之适应于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居民对交通的需要”。到1957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9862公里,比1949年增长35.8%,公路通车里程为25.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215.3%,海拔高、工程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也都相继通车。在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之间也修建了许多简易公路。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在水路运输方面,1957年全国内河航运里程已达14.4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长51.6%。
——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国初期交通建设发展的意义。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城市的人口等级规模(1933-1936年)情况
人口规模(万) | 数量 | 城市名称 |
大于200 |
| 上海 |
100~200 | 4 | 北平、广州*、天津*、南京* |
50~100 | 4 | 汉口*、杭州*、青岛*、沈阳* |
20~50 | 18 | 成都、长沙*、大连*、济南*、武昌、哈尔滨*、苏州*、福州*、保定、开封、重庆*、南昌、无锡*、宁波”、长春*、镇江*、温州*、周口 |
10~20 | 33 | 徐州*、扬州、南通、绍兴、嘉兴、芜湖*、安庆、蚌埠*、景德镇、沙市*、宜昌*、衡阳、自贡、厦门*、汕头*、佛山、昆明*、贵阳、威海*、济宁*、烟台*、太原、西安、汉中、兰州、安东*、营口*、旅顺*、锦州*、抚顺、吉林*、张家口*、西宁 |
5~10 | 29 | 常州、泰州、金华、衡州、亳州、车城、合肥、九江*、赣州、江门*、肇庆、南宁*、梧州*、唐山、山海关、潍坊、周村*、石家庄、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大同、辽阳*、迪化*、银川、齐齐哈尔、归绥*、包头* |
注:带*为通商口岸城市
——整理自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从表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人口等级规模不同的城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点,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列出城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小题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
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
消极影响: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小题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新航路开辟后,引进改良农作物品种: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建立化肥厂,支持农业生产等。
18.【答案】【小题1】活动:设置商馆,签订商约,扩大香料贸易建立要塞,实行殖民统治排挤葡萄牙和英国等国争夺贸易垄断权。
【小题2】下降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战争(一战和二战)的影响;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等。
增长原因:世界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19.【答案】【小题1】特点:起步早,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完善多种交通方式;综合发展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海外交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
【小题2】加强了国内各地区的联系,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推动了经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20.【答案】示例1:城市:上海、广州、汉口、厦门。
观点: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较快。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陆续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厦门、汉口、南京等地。这些通商口岸在外国势力的入侵下,自然经济解体早且快,客观上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列强侵略的同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也传入通商口岸,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示例2:城市:上海、广州、杭州、长沙、芜湖。
观点:近代中国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发展快,城市化从东向西不断推进。
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因为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而发展较快,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在这些地方较早创办,因此城市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快。而内陆城市如长沙、芜湖虽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缓慢,且原有经济基础不如沿海港口城市,因此其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内陆城市,从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由东向西推进的趋势。
示例3:城市:上海、南京、汉口、沙市,九江。
观点:近代中国规模较大的城市多位于沿海沿江。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上海、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十处通商口岸,如位于长江沿岸的汉口、九江等;甲午中日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这些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沿海沿江城市,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基础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快。因此,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城市的规模比其他地方的要大,城市化水平也高。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六)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六)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一)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