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2)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2)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
-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黄帝采集首山的铜矿石,然后铸鼎于荆山脚下。但其他史官们则普遍认为,是禹或者他的儿子启,打开了铜鼎铸制的历史,鼎成了“华夏第一王朝”的代表,并且荣升为帝国权力的最高象征。据此可知( )
A. 司马迁的记载更符合历史事实 B. 青铜铸造历史渊远流长
C. 文献记载须有历史学者的考证 D. 青铜器的原有功能消失
- 周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之间往来时会有“辞玉”的举动。“辞玉”大多是诸侯之间的聘享之礼,表明两国之好,当礼毕后还会把自己的挚玉还礼给对方,称为“还玉”。周代这种做法( )
A. 消除了贵族纷争 B. 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C. 落实了分封制度 D.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 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男、叔男。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 B. 统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转型出现
C. 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 分封宗法色彩浓厚,利于强化统治
-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事件( )
A. 建立了封建制国家 B. 实行了禅让制度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帝制度
- 如图所示文物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秦“阳陵虎符”。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该文物可用于研究皇帝对军权的控制的时期( )
A. 东周 B. 秦国 C. 秦朝 D. 宋朝
- 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
A. 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 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 D. 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却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 )
A. 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 B. 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
C. 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殖 D. 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
-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
A. 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 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 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 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
A. 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 B. 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 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 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阶层的流动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农耕经济的繁荣 D. 门阀制度的兴盛
-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大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非常生气,责怪大臣,却被该大臣反驳,太祖生气的用斧柄敲掉其两颗牙齿,该大臣说:“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太祖赐金帛慰劳之。此事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呈加强的趋势 B. 君主与大臣存在尖锐矛盾
C.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应该是( )
A. 地方设行中书省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开创科举考试制度
D. 设置伊犁将军辖区
- 如表是明代不同时期内阁中翰林出身人数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如表所述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年号 | 内阁人数 | 翰林出身人数 | 占的百分比 |
永乐 | 7 | 3 | 42.8% |
宣德 | 5 | 2 | 40% |
正统 | 8 | 8 | 100% |
景泰 | 9 | 6 | 66.6% |
嘉靖 | 27 | 21 | 77.8% |
隆庆—天启 | 8—21 | 8—21 | 100%—100% |
崇祯 | 59 | 39 | 66% |
A. 文官集团政治影响力增强 B. 官员选拔日趋公平
C. 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 D. 政府实现理性治国
- 明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此时仍需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清初“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视草”。军机处成立以后,内阁逐渐成为处理一般政务的机构,但军机大臣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权力。这说明明清时期( )
A. 实行高度集权之下的有限分权 B. 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元
C. 国家机构的稳定性逐渐被削弱 D. 内阁的辅助作用不断强化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康熙帝颁旨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据此可知,当时( )
A. 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 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C. 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 D. 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曾说:“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贷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句话本质上反映出( )
A. 地方治理得以强化 B. 思想文化控制严密
C. 专制君主乾纲独断 D. 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 图中雅典卫城西侧的普尼克斯会场,是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各等级公民商定城邦重大事务的地方。这里召开的会议应该是( )
A. 公民大会 B. 四百人议事会
C. 陪审法庭会议D. 五百人议事会
-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立刻成为法律并得到执行。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雅典组成500人的法律编纂委员会及由议事会和公民大会组建的专业委员会,负责搜罗和审查有关法律,两委员会完成审查后,方可张榜公布。这说明( )
A. 公民大会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 法律解释权力发生转移
C. 民主政治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D. 上层精英垄断了立法权
- 恩格斯在论及雅典某项改革的后果时说:“现在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建立于其上的阶级对抗,已经不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抗,而是奴隶与自由民之间的对抗,被保护民与公民之间的对抗了。”该项改革( )
A. 使公民政治身份与经济利益得以保障 B. 以地域选举促进了平民政治的确立
C. 靠政治放逐消除了专制独裁的可能性 D. 创设陪审法庭维护了司法公平公正
- 罗马法规定:每一种类型的诉讼中都有一套诉权与之相配套,必须保障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积极并且完整地行使了该类诉权,否则,一旦抑制了当事人的诉权,审判结果便是不公正的。这说明(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平民权利得到保障
C. 程序正义受到重视 D. 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 如表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会的竞赛优胜者荣誉表,据表可知,古希腊( )
序号 | 荣誉 |
① | 桂冠,得到桂冠是荣誉的事情 |
② | 每次获得优胜成绩的人,他的名字就被列入奥林匹亚神庙的名册中 |
③ | 在本国剧场中的少数荣誉坐位中占一席,这荣誉坐位原是为国家官 |
A. 注重对本民族的整体认同 B. 依赖奥林匹亚赛会维系国家和平
C. 重视公民身心的和谐发展 D. 推崇并培育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 古希腊雅典城邦陪审法庭有过两次著名的生死审判。一次是对“思想的亵渎者”、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审判。另一次是对“道德的亵渎者”、高级妓女——弗里娜的审判。两位被告均被指控为渎神罪和腐蚀青年,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前者被判处死刑,后者则因为弗里娜的美体恰好引发了陪审法官情绪上的冲动等因素被宣告无罪。这主要说明雅典城邦( )
A. 分权与制衡模糊笼统 B. 陪审法庭重视证据
C. 司法民主化存在弊端 D. 法律体系不够成熟
- 2016年7月13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正式走马上任,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组建新政府。这反映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 内阁对议会负责 B. 首相掌握行政权
C. 首相对国王负责 D. 议会掌握立法权
- 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徽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
B. 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
C. “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
D. “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断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是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在动力,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下列是某学者的著作目录:
目录 |
——据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从目录中任选一个章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章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材料:1867年议会改革有着深刻复杂的起因。它是188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向土地和金融贵族展开夺权斗争的继续,也是工业革命在政治上引起的必然反应。工人阶级是在工业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影响下介入议会改革运动的。
1867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的目标达到了,1868年大选中土地贵族已失去了优势,就连对这次改革始终抱敌对态度的克兰博恩勋爵也不得不承认,“改革之后,贵族政治原则遭到毁灭,而民主的原则获得了胜利”。传统的代表城镇工商业利益的辉格党和代表乡村地主贵族利益的托利党之间的区别已基本消失,两党都已变成资本阶级政党,两党在组织上更完善化了。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使一部分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同时也改善了工人的政治地位,工会合法化了。
——摘编自施兴和、舒一新《一八六七年英国议会改革起因、动因、后果简论》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2.【答案】B3.【答案】D4.【答案】C5.【答案】C
6.【答案】C7.【答案】B8.【答案】D9.【答案】C10.【答案】A
11.【答案】C12.【答案】A13.【答案】A14.【答案】A15.【答案】D
16.【答案】C17.【答案】A18.【答案】A19.【答案】B20.【答案】C
21.【答案】A22.【答案】C23.【答案】B24.【答案】A
25.【答案】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
26.【答案】
示例1:第一章从中西之别讲起。
阐述: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各成体系。从政治制度方面,希腊城邦多元自治,始终没有一个超越各邦之上的共同核心。中国先秦时期则是由周代的分封制,转为战国时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大一统观念始终是中国的最高价值。古希腊始终存在希腊人与蛮族的界限。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和周边民族相互融合,华夏认同观念浓厚。由此可见,西方的特点是“分”,中国的主流是“合”。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屹立世界,靠的就是大一统体制。
示例2:第二章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
阐述:殷商时期,鬼神观念极端浓厚,从上帝观念、祖先祭祀到占卜获得,商人建构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天命观。周取代商以后,对天命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的观念,把政权的正统性建立在“合德性”上面。周人确立的“改朝”依据,使“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这种德治观念成为古代民本思想的滥觞,奠定大一统体制的道义基础。
示例3:第三章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
阐述: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威衰微,宗法分封制渐次瓦解,礼乐文明逐渐崩溃。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诸子百家力图重建统一的政治秩序。在法家指导下,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推广郡县制,实现政治大一统;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现经济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实现文字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成为统治思想,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秦汉确定的大一统体制,奠定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示例4:第四章唐宋之变:从豪族到平民。
阐述:汉唐时期,豪族势力兴盛,对大一统国家政权构成巨大挑战。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而不是门第出身为标准选拔人才,士大夫成为瓦解豪族权力格局的重要力量。到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在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平民社会。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动,理学家把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重建了儒家社会信仰。同时理学培养的士绅阶层,在平民社会成为连接国家和个人的中介,通过构建具有平民色彩的民间宗族组织和乡里组织,推动平民社会的再组织。唐末时期豪族问题的解决,使大一统体制进一步成熟。
示例5:第五章由元而清:迈向“大中国”时代。
阐述:中华文明包含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大区域。长期以来中国大一统体制的整合主要局限于农耕文明地区,对游牧文明地区的整合程度有限。辽金元为代表的农牧结合的游牧文明,最终实现了两大文明区域的整合,在空间上大大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中国进入“大中国”时代。从元到清,中央政府在农耕地区推行行省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对边疆地区则设立宣政院、理藩院等机构管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丰富了大一统政治治理体系。到清朝时期,中华文明成为囊括中原、草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众多文化版块的庞大政治共同体,中国现代的疆域版图基本确定下来。
27.【答案】【小题1】历史背景:1832年议会改革存在局限性;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向土地和金融贵族进一步展开夺权斗争;工人运动的推动。
【小题2】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土地贵族对议会的垄断地位,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增加了选民数量,调整了议席分配,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两党制,促进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一部分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改善了工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六)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六)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十一)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8)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8)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