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46中国地理分区含答案
展开[2022·浙江专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 )
A.位于我国西南山区
B.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C.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D.主要运输方式为内河航运
2.图示聚落中( )
A.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
B.农田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民居远离山坡以利于修建
D.民居靠近坡地上部可避免滑坡
[2022·河北月考]早在青铜时代,青藏高原内部及对外均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古人类交流路线。下图示意利用GIS制作的青藏高原青铜时期人类交流路线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青藏高原西北部人类交流路线稀疏,主要是由于( )
①地势起伏大 ②降水少 ③海拔高 ④红壤贫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推测青铜时代人类交流路线的重构主要参考( )
A.化石数量 B.地层状况
C.遗址分布 D.现代人口分布
[2022·全国专练]位于海南省海口市西南的荣塘村是著名的火山石村。石垒的篱笆,石铺的街道,石筑的堂屋,石瓦片搭成人字形屋顶,屋檐下摆着整齐的水缸,这里流传着“不嫁金、不嫁银,数数檐前缸多就成亲”的民谣。请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水缸整齐的摆放在屋檐下的原因是( )
A.既美观又节省空间
B.斜坡屋顶利于汇水
C.火灾出现方便取水
D.石屋不稳支撑墙体
6.形成“不嫁金,不嫁银,数数谁家檐前缸多就成亲。”民俗的原因可能是( )
A.当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金银等矿产资源丰富
C.岩石透水性强,下渗较多
D.水缸材质特殊,价格不菲
[2022·河北石家庄二模]冻土是一种温度低于0 ℃且含冰的岩石和土壤,土壤冻结状态持续半年至数月称为季节冻土,其最大冻结深度和土壤冻结时长直接影响农业活动和工程建设。伊犁地区位于我国天山西部,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下表示意伊犁地区各站点土壤冻结和融化时间。研究发现昭苏的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小于特克斯。据此完成7~8题。
7.伊犁地区各站点中海拔最高的为( )
A.伊宁 B.昭苏
C.尼勒克 D.特克斯
8.昭苏的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小于特克斯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 B.植被较少
C.积雪较厚 D.纬度较低
[2022·安徽定远县模拟]下图为我国台湾地区略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有大量仙人掌生长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0.浊水溪因四季浑浊而得名,其下游最高水位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1.每年冬半年,浊水溪北岸高滩地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南岸高滩地则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人类活动
二、综合题
12.[2022·河北衡水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南四湖位于黄河下游,为鲁西南四个相互联贯的湖泊总称(如图),京杭大运河借道北上。早期,南四湖地区有十多个小湖,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后,使这片湖区连片并扩大,逐渐演变成目前的规模。明清时期,为保证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在南四湖东侧设置了众多“水柜”(即古代水库)。为保证漕运,加之水旱灾害频繁,当地居民选择了“植苇捕鱼,自谋生活”。新中国成立时,湖区周边有200余个渔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区周边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济宁市、枣庄市等对南四湖进行了开发,部分地区成为旅游度假区。
(1)说出早期南四湖地区的地形特征。(8分)
(2)推测黄河改道导致南四湖连片并扩大的过程。(8分)
(3)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分析明清时期在南四湖东侧兴建大量水柜的原因。(6分)
13.[2022·河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河北省连片特困区地处燕山和太行山腹地,2010年末,总人口1 09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1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6万人。
材料二 该区域历史上长期为京畿要地和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地带,地形地貌多样,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沉淀厚重,文化古迹众多,太行山红色文化影响深远。
材料三 太行山、燕山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然而在河北境内,多年来粗放式的矿山开发使不少山体疤痕累累,曾造成严重的大气粉尘污染。2019年11月29日,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太行山燕山绿化建设的决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太行山修复疤痕、再筑绿色屏障。下图为京津冀地区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燕山和太行山可以成为京津冀的生态屏障?(8分)
(2)近年来,针对河北环境,有专家提出在太行山开辟山口的设想,请结合地理知识,说出专家提出该设想的依据。(8分)
(3)简述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在脱贫致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8分)
限时规范特训46
1~2.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地形崎岖,分布有窑洞,属于我国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A错;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错;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生产,C对;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和公路,D错。第2题,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A对;农田接近坡地中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B错;民居靠近山坡,利于建设窑洞,C、D错。
答案:1.C 2.A
3~4.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青藏高原西北部人类交流路线稀疏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青藏高原内部地势起伏小,排除①,红壤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排除④,即A、C、D错误;青藏高原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且海拔高,属于高寒荒漠,缺乏农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条件,人类活动极少,②③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青铜时代人类交流路线重构的主要参考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遗址点作为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直接证据,同一时期的遗址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各个遗址点间如要实现交流,需要固定的交流路线作为基础,因此交流路线通畅发达的区域,也是遗址点密集的区域,与化石数量、地层状况、现代人口分布无关,A、B、D错。
答案:3.B 4.C
5~6.解析:第5题,荣塘村是著名的火山石村,位处火山岩地带,这里土地稀薄且留不住水源,农民依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由于琼北火山地区地下水位比较低,开凿一口饮水石井,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火山村的居民不得不想方设法把老天赐予的雨水充分储存起来,用于生活所需;石瓦片搭成人字形屋顶,斜坡屋顶利于汇水,家家户户为了备水,购置水缸置于檐下承接雨水,水缸的多少也成为了贫富的标志。水缸的功能是存水,B正确。水缸不美观、占用空间,A错误;此处降水多,不易出现火灾,C错误;石屋稳定,水缸不是为了支撑墙体,D错误。第6题,岩石透水性强,下渗较多,水资源短缺,家家户户为了备水,购置水缸置于檐下承接雨水,水缸的多少也成为了贫富的标志。该地区由此产生了很奇特的婚俗——数缸订婚。由于该地区是山区,土层薄,不制造水缸,条件好的家庭到很远的地区去买,还要雇脚力拉回来,所以买缸本身就是很耗费钱财的事,家中的水缸多自然就代表家境富裕,C正确。该地降水较多;金银矿较少;水缸材质一般,价格不高,但运输困难,A、B、D错误。
答案:5.B 6.C
7~8.解析: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图能力。由图可知,昭苏土壤冻结时间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由此可见,昭苏海拔最高。B正确,A、C、D错误。第8题,由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昭苏海拔比特克斯高,A错误。植被并不是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昭苏海拔高,温度更低,积雪不易融化,积雪较特克斯厚,积雪起保温作用,导致昭苏冻土深度较小,C正确。昭苏和特克斯纬度相差不大,D错误。
答案:7.B 8.C
9~11.解析:第9题,仙人掌应该长在沙漠干旱地区;甲岛是澎湖列岛,终年温和,对流弱,形成降水少,气候干燥,满足仙人掌的生长习性,故A选项正确;乙地虽然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但相比甲气温高,对流更加旺盛,形成降水相对较多,故不符合仙人掌的生长习性,故B错误;丙地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仙人掌的生长,故C错误;丁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故D错误。第10题,从图中可以得出浊水溪的主要补给为雨水补给,受夏季东南风的影响,中央山地降水量大,此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最高水位出现在7月。第11题,浊水溪北岸高滩地降低,南岸高滩地则升高,主要考虑冬季风作用,使北岸的一部分沙粒带到了南岸,故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故B正确;冬季降水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弱,故A错误;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山脉的高寒区,故C错误;人类活动一年普遍都存在,故D错误。
答案:9.A 10.C 11.B
12.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南四湖位于黄河下游,可推测其地形以平原为主;早期,南四湖地区有十多个小湖,湖盆地势低洼,可推测该区域早期地势低平,多洼地。第(2)题,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淮河在图示区域南部,故黄河流经南四湖南部,地处河流的下游段,黄河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导致南四湖南部海拔较高;由图可知,南四湖附近有黄河和京杭大运河,黄河及运河河水自南向北汇入南四湖区域,而南四湖区域地势低平,多洼地,接收了黄河和运河的河水,南四湖地区水位提高,湖泊连成一片,湖泊面积不断扩大。第(3)题,由材料可知,为保证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在南四湖东侧设置了众多“水柜”,可推测“水柜”的作用之一是为京杭大运河补水,该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运河的湖泊段航道浅,需要补水,夏季高温多雨,水柜可储水,起调蓄作用,削减洪峰;由图可知,东侧河流多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大,水柜可沉积泥沙,减少入湖泥沙量,缓解湖泊淤积,从而改善运河湖泊段的航运。
答案:(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多洼地。
(2)黄河改道,流经南四湖南部,因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导致南部地区海拔较高;黄河及运河河水不断自南向北汇入,使南四湖地区水位提高,湖泊连片并不断扩大。
(3)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湖泊航道浅,水柜可补水;夏季多暴雨,水柜可储水,削减河流洪峰;东侧河流多流经山区,水流急,含沙量大,水柜可减少入湖泥沙量,缓解湖泊淤积。
13.解析:第(1)题,太行山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东缘,南起黄河,连接恒山、燕山山脉,西临汾河,东接华北平原,是海河流域的主要发源地,是京津冀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既减轻了西北方向沙尘暴对京津冀的影响,又为京津冀提供了水源补给,同时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第(2)题,根据材料“在河北境内,多年来粗放式的矿山开发使不少山体疤痕累累,曾造成严重的大气粉尘污染。”可以推测,河北省大气污染严重,尤其是由于地处华北平原,冬季气温较低,燃煤取暖导致冬季大气污染加剧,河北省地处太行山东部,冬季盛行西北风,如果在太行山开辟山口,则减弱了太行山对西北风的阻挡,西北风可吹散大气污染物,进而减轻河北省大气污染,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河北省生态环境。第(3)题,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因此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建设要注意保护环境,注重人地协调,矿产资源要合理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该区域地处山区,且红色文化优势明显,可发展旅游业,但要注意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总之,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在脱贫致富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答案:(1)位于京津冀的西北侧,山脉海拔较高,植被覆盖率较高;阻挡风沙,保护农田;东南季风迎风坡,带来较多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2)河北省大量开矿,大气污染严重;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重工业发达;生活取暖燃煤,冬季雾霾天气多;太行山阻挡西北季风,污染物不易扩散(西北风可吹散冬季污染物)。
(3)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注意考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餐饮等),注意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活环境;对于红色旅游发展需注意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的传承;处理好民族关系;修复太行山和燕山的生态环境;合理开矿,恢复当地生态。站点
土壤冻结时间
土壤融化时间
伊宁(43°57′N,81°20′E)
11月下旬
3月中旬
昭苏(43°09′N,81°08′E)
11月上旬
4月中旬
尼勒克(43°48′N,82°31′E)
11月中旬
3月下旬
特克斯(43°11′N,81°46′E)
11月中旬
3月下旬
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5水循环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5水循环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3锋面系统与天气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3锋面系统与天气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1气温与降水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1气温与降水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