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第1页
    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第2页
    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7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08说明文阅读之拓展延伸 【考点分析】近年来,说明文的试题编制,常出现拓展延伸题。这类题,重视把通用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结合来设计考题丰富了思维的内涵强化了表达的要求强调考生能领会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设问方式】说明文拓展延伸类题的考查,设问方式通常为:1、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3、谈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4、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5、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6、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7、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建议;8、运用文中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技巧点拨】 一、谈观点看法(辩论)类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联系原文或自身实际进行分析答题思路:根据原文,进行思维拓展。结合自身经历,找准自身与材料的联系点,谈感受。(语言要简明)答题格式: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自身实际分析+总结。 二、献策建议类一般要求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关于环保、资源开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或对策。答题思路: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答题角度,合理发挥想象。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 所提对策必须合乎情理,具有科学性,与文本所说明的知识、道理、原理等有关联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所提出的对策,必须针对选文中说明对象对人类的影响或造成的危害进行设计或构思,应紧扣文中的内容要点,说明具体的建议、措施或对策。可以有合情合理的新想法。三、想象类要求联系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解决问题或进行设计。答题思路:读懂文章,审清题干要求,从题干找出答题角度。调动想象、利用积累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力求新颖,有个性,符合科学原理。最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尽量做到明白、有条理。 四、链接类材料链接类题目即在原文的基础上附上一则或多则链接材料,要求依据材料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作答。答题思路:审题读文,提取题目中的关键词,观照全文,确定文中可借助的内容。筛选要点,明确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转换归纳,将原文与材料对应梳理,归纳答题重点,并按题干转换说明对象,组织语言简要准确作答。五、列举类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列举出与选文内容相关的材料。答题思路:审清题干要求。理清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打开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以及新事物、新科技和文章的科学原理相关的事例,简洁地写出即可。所举例子不能与文中的例子重复,一定要有科技含量。六、宣传类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中说明的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人类生存的问题拟写广告词或标语。答题思路: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拟写点。紧扣选文内容,或呼吁,或警示,或劝告,避免语言暴力。表述时应尽力做到用语简洁、准确,最好用警句,可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典型题析】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梯田:地球的美丽曲线①梯田层层叠叠舒展的曲线,与起伏的山峦、流淌的溪水等自然元素和谐相融,共同构建独特的山与水的艺术。这是人类改变自然、融入自然的完美作品。②中国的梯田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山坡地进行改造。而“梯田”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南宋范成大《骖鸾录》:“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③梯田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由于东部多平原,中国的梯田按地区细分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其中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堪称南北方梯田的代表。广西、云南这些多山多雨的地方梯田数量居多,其中以云南哀牢山元阳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最为出名。④梯田是人们长期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山脚建梯田。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山与治水相结合,沿等高线而建的梯田,能截留顺坡而下的水土,同时减少了土方的动用,有效缓解耕地不足的情况。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人们在稻田里养鸭,栽秧过后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游动的鱼鸭能翻土壤,粪便又可直接做肥料,收割稻谷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美味佳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⑤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梯田美景。而舒展的曲线、起伏的山峦、层叠间生命的绿色、流淌在山涧的潺潺溪水,无不描绘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画面。梯田的艺术之美就这样展示在天地间,渗透到人心里。⑥梯田有线条变幻之美。有的舒缓流畅,像一条河,缓缓流向山外;有的蜿蜒曲折,犹如银蛇缠绕大山。梯田有光影色彩之美。随着季节的变换,梯田呈现出迥然相异的节律美。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将天光云影倒映其中。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地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冬天,银装素裹,犹如冰雕玉琢的童话世界。⑦梯田的美,在日出日落,在春夏秋冬。正如欧阳修所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其乐亦无穷也。”梯田,让山展示出了优美的韵律,使水变幻出了五光十色。梯田,把大自然的山与水艺术化地呈现于人世间。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梯田? 2.梯田是人们长期劳作的成果。细读文本,说说适宜建造梯田的位置。 3.宣传委要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学校的科普宣传栏,请你在⑤~⑦自然段选择语句,将推荐理由补充完整。本文虽然为科普说明文,但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颇下功夫,能让人在感知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到文字的典雅美丽。例如: 推荐理由: 【参考答案】1.本文从梯田的历史、分布及典型代表、建造特点及价值、艺术美四个方面介绍了梯田。2.多水源的山脚处。3.例如:“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梯田美景。”推荐理由:三个“时而”连用,既展现梯田不断变换的美,又有节奏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段梅红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当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1800万吨,相当于3000~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9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问题】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深有感触,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不能理解,认为现在国家脱贫了,吃喝不愁了,浪费一点无关紧要,情有可原。据此,班级拟开展以“制止餐饮浪费,涵养节俭风尚”为主题的一次辩论会,请你为辩论会拟写一则辩题辩题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答案】(示例)正方: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反方:避免刻意和过度节约影响生活     【变式训练】 一、2020·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在谈到中国5G技术为什么能领先全球这一问题时表示: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10100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67日)材料二:疫情期间,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附近发放口罩;在广州,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在南京,一些高中利用5G技术进行了远程考试。医疗领域发现了5G的更多用途,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摘编自《参考消息》202058日)材料三:5G专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于这个变化,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过去学校有围墙,今后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将是开放、公开、大规模的高质量教育。在5G的帮助下,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李正茂解释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毫秒的时延几乎没有感知,但在手术中,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在广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519日)1.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B.中国5G技术领先世界来之不易,通信网络先后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等不同发展阶段。C.基于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D.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在5G的帮助下,教育将会越过“距离”的鸿沟。     请你为“材料二”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3.根据材料,请概括出5G将给一些行业带来哪些变化。你觉得5G还能运用在什么领域呢?(4分)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错误有两点,一是“所有行业”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不符;二是“已发生”与材料不符,材料中是“将会发生”。2.【答案】示例:5G产业“战疫”表现亮丽②5G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5G助力各地抗疫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拟写。文章标题对文章内容起着概括作用,同时起着吸引读者的作用。材料二的核心是写5G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疫情期间,助力各地抗疫。3.【答案】行业变化:①5G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②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③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运用领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基建等。【解析】第一问,由材料三的第②段中“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第③段中“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第④段的“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可知,5G将带来的行业变化有:5G将会变革教育体系;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木成为可能;5G将让民航业安全更有保障。第二问考查想象能力。5G技术还能运用的领域,示例一:5G通信技术在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还能够大幅降低能耗,可使低功率电池续航时间提高10倍以上。也就是真正意义上可以实现“万物互联”,随着传输速度的提高,物联网的概念会渐渐地进入到各个家庭。到时候,一个手机控制家里所有的物品变得越来越普遍。实现万物互联以后,对人们的生活和办公效率有着质的提高。示例二:到了5G时代,通过高效率的信息传输,路上的无人汽车会越来越多,而且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会直线下降。 二、2020·内蒙古包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夏津,有片古桑林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作者:梁衡  有改动)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3分)     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3分) 1、【参考答案】黄河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由此引出下文对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解析】本文第①段“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说明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天降其土,教人耕种,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说明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由此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这样由具体情况说起,更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参考答案】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余株”“两百余株”说明古桑数量之多,表明夏津历史上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解析】解答本题先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百年”“千年”“两万余株”“两百余株”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作用,“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余株”“两百余株”说明了古桑数量之多,表明夏津历史上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3、【参考答案】不能。“几乎”在句中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解析】解答本题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再结合句子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指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然后指出删去后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最后点出“几乎”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4、【参考答案】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夏津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夏津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关键点,找到夏津古桑林符合“农业文化遗产”的要求的地方,从而进行概括作答。根据第③段“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第⑥段“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得出原因: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且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第⑦段“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可得出原因:夏津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相关试卷

    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9页。

    考点07 说明文句段位置-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07 说明文句段位置-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6页。

    考点06 说明文句段作用-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06 说明文句段作用-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