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赏析,谢谢观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诗人、语言学家,翻译家。最早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著作有《瓦釜集》、《扬鞭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等。1934年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远离故土的孤寂无情地煎熬着他 ,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诗人在异国他乡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中散文化的语言,感受其节奏和韵律美。2.感知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朴实中蕴藏的生动。(意象、表现手法)3.鉴赏文本语言,体悟作者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心灵的寄托。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理解,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 听读结合
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
二、品评语言 勾勒形象
问题: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几个什么画面?(人物)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其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
在本诗中,诗人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地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
诗人灵活地调整焦距,重点描绘了一幅“农夫收工图”。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对农夫的描绘不再是上文农妇夜炊式的特写,而是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贴近自然生命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从农夫的挂锄我们自然能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抑或“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劳动情景)、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场上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子观月图”中,景色中的核心晶莹洁白、沉静美丽月亮,强化了本诗静谧美妙、富有童话色彩的氛围和情调。而孩子们数天上星星时的颠倒错乱,则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一种没有经过现代文明雕琢的童心世界,稚拙质朴,一派天然,体现了本诗反映自然之“真”的特点。
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几个什么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明这个小农家有什么特点。
【答】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说明了屋舍自然简单、朴实温馨;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温暖安康、悠然自适;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安乐祥和。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答】妻子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贤淑、内心良善。 丈夫简朴勤劳、善良可亲,丈夫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担当)。
三、再品诗歌 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把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的态度,欢快的韵律,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有关。当暮色苍茫,身在他乡的诗人凝神回望,浮现于眼前的,是珍藏的记忆,是少小生活的吉光片羽,是“一个小农家的暮”。
2.作者为什么选“暮”这样一个时间按段来写小农家的生活?
天欲晚,烟霞散,人归家,燕归巢。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先秦)古诗词写到“黄昏”意象的也很多,可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忆一忆。“黄昏”是日暮途远的悲凉,是凄婉感伤的情绪,也是静谧温馨的生命体验。 既然是傍晚,那“月”自然必不可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这一意象蕴含深广。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本诗中他一往情深地把没有经过现代文明改造的农家生活描绘得如此静谧恬然,如此美好诱人。而且,他还把这种人生形式设定于祖国的一农家,把对人生形式的思索引向了眷恋祖国的母题。因此,诗人精心描绘的这些美好的画面,在于寄托自我的心灵归宿,为自己寻找一片纯净的精神乐土。
3.作者对小农家的自然安详的生活描写,体现了他生么样的人生追求?
四.布置作业 课下探讨 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五.小结诗歌 表现手法
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表现手法:1.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2.动静结合(视听、虚实的结合);3.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平实质朴4.动词的准确生动;5.语言质朴清新而韵味无穷。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9月4日伦敦
六、拓展延伸 美文链接
从前那么慢那么美(丰子恺)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 从前那么慢那么美 从前的月光很慢,有点闲,有点懒,在一杯茶里消磨整个黄昏,在半个梦里看星星满天。
从前的脚步好慢,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要走一天的时间。从前的日子很慢,很暖,裹在淡淡的烟火里,日日年年。
从前的故事阴雨的天空,凝滞了时间的沙漏;淅沥的雨声,一如从前。瓦缝里滴落的是痴狂的童年,盆缶里装下一角清澈的屋檐。云霞里的黄昏,充满悠远而古老的记忆。远山如黛,红霞若飞,蜻蜓和飞鸟相与。炊烟起树颠,荷锄傍牛归,夜色在村言巷语里被咀嚼着。
叶落,无归生死两茫茫,日夜思故乡,望断天涯路,不知何处是归途! 硝烟弥漫的年代有你英武俊朗的模样决战沙场 路开两旁着一身军装 你远渡重洋 半世飘零 音信全无思归之切 有谁能懂人之于世 已如飞蓬多少孤独夜 望尽故乡月
冬日暖阳 非同寻常你飞越大洋 幸得归宁当时年少 而今垂老抚祖祭吊 又复何求 再离故土 永无归期始知消息 已成故人今生今世 无缘于君愿君在彼 魂得安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老马》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臧克家,眼里飘来一道鞭影,语言特色,平易朴实口语化,语言精练而形象,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个小农家的暮,重点探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妈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