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6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解析
展开课时规范练36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明朝中后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晚明时期社会简表
名称 | 地点 | 描述 |
讲学会 | 无锡 |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
匡社 | 衡州 |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
复社 | 吴江 | 张溥、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产生,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潮,表格中“讲求实学”“匡时救世”“訾毁时政”正是这种思潮的体现,故D项正确。
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批判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顾炎武认为天子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通过古代的例子来说明这一主张,说明他反对君主专制,故选C项。
3.(2020河南洛阳模拟)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而黄宗羲却认为:“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主要反映出黄宗羲( )
A.反对从政为官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强调民主思想
D.倡导新型君臣关系
答案:D
解析:材料“出而仕于君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说明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这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君臣关系,故选D项;材料“出而仕于君也”表明黄宗羲并不反对从政为官,排除A项;君臣平等并不等同于限制君主权力,排除B项;黄宗羲论述的是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与民主思想无关,排除C项。
4.(2021四川南充期末)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之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 )
A.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
B.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
C.说明了正君心的重要性
D.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认为,君主统治有道,能遵守儒家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就不会出现“乱臣贼子”,这实际上是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希望君主做有道明君,不是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B项错误;正君心指的是摆正君王的心态,近贤臣,远小人,这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C项错误。
5.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而不是要恢复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材料“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故B项正确;“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对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有利于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儒学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可知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和发展,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
<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理由,并结合16—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参考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
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史实: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42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42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5宋明理学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5宋明理学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4汉代儒学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4汉代儒学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朔五年,汉武帝创建太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