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重庆南开中学2022-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2022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创作者的跨媒介转换目标是否能够达成,艺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至关重要。“距离感”“切近感”是影响文学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的核心问题。发挥距离感或切近感的最大优势,以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应是跨媒介转换的重要目标。
如下两个有关转换的距离感和切近感的因素,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内视与外视”问题。文学接受动用的是“内视”,传媒艺术接受动用的是“外视”。文学接受过程有抽象性,传媒艺术接受有具象性。因此对于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可自由想象的切近感,传媒艺术有易看易懂的切近感。这与文学具有超验性、陌生化、内在性和神秘性,而传媒艺术更多的具有经验性、生活化、熟悉化、外在性有极大关系。二是“延时与瞬时”问题。文学可以让读者反复阅读、暂停阅读以探寻韵味,阅读过程中提供给读者相当的时间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因自主性和对话性强,对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其特殊的切近感。而传媒艺术观看往往是“一次过”,更为重要的是传媒艺术声画快速流转而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惊颤性”,容易压缩甚至取消观众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时间和距离。因这种独特的观众“被包裹感”,使得对于接受者来说,传媒艺术也有其特殊的切近感。
面对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在关注“距离感”“切近感”这个核心问题之外,还不能忽视下面两个问题。一个是“陌生与启动”问题。与面对全新的陌生文学文本时的阅读体验不同,对于观看改编后的传媒艺术作品而言,如果接受者看过原作,就需要有一定甚至较强的“内调适”。毕竟“先入为主”的对情节的了解,甚至对原作的崇拜感等,都是终究会发挥作用的“启动效应”。另一个是“圈层与破圈”问题。“圈层化—大众化(破圈)—再圈层化”的传受过程在当前一些网络文学改编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创作者寻找圈层化的小众化文本,将其加工成受大众追捧的传媒艺术作品,等大众接受的新鲜感和热情消失后,该作品的其他创作形式再次走向圈层化。 (摘编自刘俊、董传礼《简论融媒时代跨媒介转换的创作、接受和审美机制》)
材料二:
影片《阿Q正传》是迄今为止对鲁迅经典文本改编最为成功的作品,创作者对于原著“戏谑中含悲悯”的精神意蕴把握得非常透彻,并完整地承继了鲁迅作品极强的思想穿透性。经典文本中的阿Q以无业游民的形象出现,加及他诸多毫无逻辑的行径和作品本身的“审丑”风格,很容易使影片呈现出肤浅滑稽的闹剧形象,但是值得称赞的是,改编者在忠于原著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还借用融合了鲁迅其他作品中的经典之处。比如借用作品《孔乙己》中的典型场所,将聚集阿Q和底层民众的议论场地设定为咸亨酒店,阿Q被枪毙后,酒店老板将他的名字从粉板上擦掉,抱怨道:“阿桂还欠我四十五文钱呢。”而阿Q在古轩亭口“鉴赏”了处死革命党人夏瑜的场景,没出数日自己也在此地命丧黄泉。这样的情节借用,不仅巧妙地融合了作品《药》的思想精髓,还完美阐释了鲁迅提出的国民隐匿的生存状态——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而阿Q身着白盔白甲,飘飘然臆想中的革命,只是一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荒诞闹剧,永远只是停留在“奴役与驱使—被奴役与被驱使”的精神贫瘠中,此时,影片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也在欢快的传统戏曲音乐和明快的色彩转换中达到巅峰。
电影《祝福》的改编也很成功。影片刻意隐去了叙述者“我”的内视角,用大量的篇幅着重描摹祥林嫂夫死子殇的过程,原著中一笔带过的贺老六,被重新刻画为善良笨拙的农民形象,而祥林嫂婚后生活的短暂幸福和接踵而来的巨大悲痛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促使受众以参与者的身份感知人物的悲剧色彩。
影片中“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情节颇受争议,一部分观点认为这种举动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表现了祥林嫂的觉醒。笔者认为如果单从阅读文本分析,祥林嫂的反抗显然是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的。但是对于影视改编而言,叙事视角从“我”的内视角转变为俯瞰式的全知视角,将叙事者隐去,说明改编者已经选择舍弃作为“寻路者‘我’的困境”这一主题内蕴,只是将小说中隐显的部分进行拓充,单纯从祥林嫂被戕害的悲剧性出发,以“出逃—抗婚—屈服—追问”四大情节板块,凝练出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轨迹。祥林嫂面临阴(阎罗王)阳(鲁四老爷)两界的磨难排斥,绝望之下怒砍土地庙的门槛,只是因为绝望而产生质疑,并不代表她真正的觉醒,想要与神权观念和夫权逻辑发生根本性的决裂,因此才会引出冰天雪地里“人到底有没有魂灵”的追问。而且这样的改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破圈意义,毕竟文学经典和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显著不同,创作者为了考量不同群体的观影口味,不得不在剧情改编上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互动。
(摘编自黎荔《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足艺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舒适感和期待感是跨媒介转换目标达成的主要标志。
B.文学有可自由想象的切近感,与文学的超验性、陌生化、内在性和神秘性紧密相关。
C.文学的影像跨媒介叙事中,忠实于原作的精神意蕴,完整承继作品的思想至关重要。
D.电影《祝福》中祥林嫂婚后幸福生活快速流转,使得受众没时间与作者、文本对话。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文学,传媒艺术在自主性和对话性方面与接受者的距离较远,在易看易懂方面与接受者的距离更近。
B.读者的文学接受往往是置身事外,而观众的影视接受则需置身其中,从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被包裹感”。
C.《阿Q正传》的影像改编要避免肤浅滑稽,《祝福》的影像改编则要淡化“寻路者‘我’的困境”这一主题。
D.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有一种特别的切近感,这与“我”的内视角叙事有关,也与文学阅读自主性强有关。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呈总分结构,先提出话题,再从距离感、圈层化等角度论述了影响文学跨媒介转换接受机制的核心问题。
B.材料一以网络文学的跨媒介转换为例,阐释了在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中,不能被忽视的“圈层与破圈”问题。
C.材料二从对原著精神意蕴的把握、对鲁迅其他作品的借用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影片《阿Q正传》改编成功的原因。
D.材料二从文本阅读和影视改编的不同角度,辩证分析“砍门槛”情节的优劣,对祥林嫂的心理做了新颖的解读。
4.两则材料都涉及文学的跨媒介转换,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文学成功转换为影像媒介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小题。
蒙面人(节选) 王小王
他觉得今天有些不对劲儿,但又搞不清哪儿不对劲儿,虽然搞不清哪儿不对劲儿,但又愈发感到不对劲儿。这种诡异之感就像扣在头上的一口大铁锅,沉重,冰冷,密不透风,以致让人看不到丝毫光亮。
他顶着这口大铁锅走进办公室,看到坐在对面办公桌前的人,那铁锅便跳将起来,“咣当”砸了一下他的脑袋,然后飘走了。他豁然惊醒,找到了原因。他发现今天他见到的所有人都戴着口罩。在路上这个事实容易隐匿,因为那毕竟是在室外,即使人人都戴着口罩,也可以算是寻常的不寻常,而当在办公室里看到那个混蛋也戴着口罩,他终于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绝对的不寻常。不仅不寻常,而且别扭、难受、困惑、气愤!他想问问那个混蛋为什么要这样,又要搞什么把戏,可是他瞥了眼那口罩上方露出的嘲弄的眼睛,马上闭上了自己的嘴巴。不管他有什么阴谋,不能让他得逞。我偏不理你,看你怎样!他对自己下令,而后嘴角抖一下,回应了一个似有还无、说无又有的讥笑。这个表情可进可退,你要说我笑了,我可以否认,告诉你我根本没笑,是你眼神出了问题;你要指责我对待同事不友好,我可以狡辩这是个善意的微笑,是你自己的心理有问题;你要什么都不说,那你就自己琢磨去吧。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若无其事地打开电脑,假装开始专心工作。可是他却听到了一声似有还无、说无又有的叹气声,这叹气也可进可退,他忍住了没有抬头,却暗自提高了防范等级。
这么多年,他对这个人的防范等级一直在没有限制地不断升高。他对其既憎又怕,他们俩明争暗斗了七年半还加上刚进公司坐在小文员混杂的办公大厅里的两年半,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已如沸腾的开水,咕咕噜噜,热力四射地尽人皆知,且人人都倒上一点去沏茶,品咂得津津有味。而他们均仍以不凡的修为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甚至还会在领导面前互相表扬几句,拍拍肩膀以示亲密……
整个上午他过于执着那个混蛋的新阴谋,以至于忘记了其他事实,直到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才意识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不光是那个混蛋,原来全公司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戴着口罩,更令他惊愕的是,这是在食堂里,这是吃饭时间。戴着口罩吃饭?这太荒唐了吧!
他收起脸上的笑,端着餐盘坐到一个角落里。以前他可不是这样,他喜欢与群众打成一片,饭菜咽下去,莲花吐出来,逗得围着他吃饭的人们哈哈大笑。今天他产生了对人群的恐惧,这些人莫非想合起伙儿来害他?
他坐在一角,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惊讶地发现戴着口罩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毫不费力就吃下了食物,没有掀开口罩的一角把饭菜送进去,没有趁人不备摘下口罩猛吃几口再悄悄戴上去。那口罩牢牢遮挡住他们的脸,却又像不存在一样对他们的进餐毫无妨碍。他瞪大了眼睛,盯住一张又一张口罩下的嘴确切说,是嘴应该在的位置却看不出丝毫破绽。一勺饭菜被举到那里,就倏然消失了!没有落在餐盘里,没有掉在桌子上,没有被藏在衣服里;他弯腰把身子钻进桌子底下,看到地上光溜溜,它们是确凿无疑地凭空消失了,没有被扔到地上,也没有被穿梭在桌子边的狗捡拾吃掉。妈的,没有狗,食堂里没有狗!他把自己餐盘里一动未动的饭菜一古脑儿倒进垃圾桶,飞快地逃出餐厅,他听到,身后似乎追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哄笑。
在离开公司之前,他没忘了回办公室确认一下自己是否关了电脑,他和那个混蛋被同时授意写一份对未来企划部工作的设想,他偷看过那个混蛋写完的一部分,基本上毫无新意,倒是有些小小的亮点,但是已被他改头换面,放到了自己的文章里,绝对看不出雷同的痕迹。他暗自为自己的才华得意,却也得小心提防被那个混蛋偷看,抄袭了去。他确信,那个混蛋绝对干得出这种龌龊的事。电脑关着,开机密码多达16位,以那个混蛋的智商是绝对猜不出来的。他打电话跟主任说自己要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主任愉快地同意了。
压根儿不是去见客户。哪还有心思见客户?这只是他惯用的小谋略,他不想在领导那里留下一丝不勤勉工作的印象,每逢有私事得请假,便不由自主地要编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这也是所有员工的伎俩,他的手下也是这么对付他的。一想到这个,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许已被主任识破,不禁一阵心虚。不过,此时已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想赶紧回家,可大中午的竟然仍是堵车。街上白底红漆的大牌子写着“今天的拥堵,是为了明天的畅通”。可是他每天过的都是拥堵的今天,总是到不了那畅通的明天。远远看到绿灯一亮,他狠打方向盘绕到一辆车的前面,刚要加速,那辆车又泥鳅似的钻进来,斜着停到他车前,搞得他一脚刹车把车座上的东西全甩了下来。他按下车窗喊:“你怎么开车的!”一张戴口罩的胖脸扭过来,骂道:“你他妈怎么开车的!”他赶紧关上车窗,瞅准空子并到另一条线上。
开车的、坐车的都戴着口罩,他瞄着一个个车窗里的口罩男、口罩女,口罩甲、口罩乙,口罩老、口罩少,感觉他们好像一群同赴征程的劫匪。
好不容易熬到了打开家门那一刻,他一头栽到床上,把自己从头到脚用被子裹紧,终于等到战栗退去,困倦袭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题为“蒙面人”,既契合了疫情背景下的现实生活,又折射出现代社会深刻的人性缺陷,既有现实意义又有人文关怀。
B.小说中,主人公一方面对竞争对手无限制地防范,另一方面又与他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可见主人公是内心虚伪至极的人。
C.主人公与胖子发生冲突的情节,既表明他在陌生人面前才敢不加掩饰地流露自己的恶意,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色厉内荏。
D.小说与契诃夫的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具有一致性,都表现了主人公对他人的敌视、自我保护与思想保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反复、比喻、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较为成功地完成了对现代社会中人的某些精神困境的描绘与刻画。
B.小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主人公敏感多疑、自私虚伪、自命不凡、以己度人、奸猾算计等性格特点。
C.小说中人们每时每刻都戴着口罩,口罩无处不在,这个设定本身就非常夸张,且极具讽刺性,能警示读者,引发反思。
D.小说试图经由一个完全错乱的、失真的故事,巧妙传递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荒诞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8.作者没有给小说主人公起具体的名字,通篇用“他”来指代,试分析其用意。(4分)
9.林语堂说:“小说就是对我们习焉不察的日常提出警告。”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元丰类稿·卷十四·序十一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B.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C.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D.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
1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越,国名,亦作“南粤”。汉高祖于公元前196年遣陆贾立赵佗为南越王,疆域包括今两广之地。
B.夷,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名,殷代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也可用作古代对汉族以外各族的蔑称。
C.秘书省,官署名。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典司图籍。南北朝后始设秘书省,唐代改称兰台、麟台。
D.同年,可指年龄相同,也可指同一年,还可指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试者的互称,文中指最后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言及柳州人民的不幸,臧否历代柳州任职官吏。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那些患得患失、只为自己打算的官吏形象。
B.第二段历数柳州之美,作者从水果、花卉、食材、百姓性格等多方面真实地突出了柳州的物阜民安,以宽慰李材叔之心。
C.第三段以古代官吏的敬业精神,勉励李材叔在柳州要大有作为。作者从反面立论,以古代官吏风范为例,来激励李材叔。
D.第四段依据李氏兄弟为官经历和才干,认为二李上任为越人之幸,与首段“其民之不幸”呼应,表达作者对二人的厚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4分)
⑵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4分)
14.请简要概括自古以来官员不愿到南越为官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5~16题。
登大伾山诗① 王守仁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注】①本诗是新科进士王守仁因慕大石佛之名前来大伾(pī)山拜谒时所作。大伾山在河南浚县,浚县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不蔓不枝,紧扣标题,点明了登山一事,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
B.颔联描绘诗人登山途中所见沃野之景,联想其成因,抒发作者悠远的情思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C.颈联描写诗人见山间流水生动、山顶霞光绚烂,暗含虔诚的礼佛之心,以及对江山壮丽的赞叹。
D.尾联上句与《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意蕴不同,王勃表达失路之悲,作者则满怀乡愁。
16.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更上九霄看”的理由。(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诗经·卫风·氓》中写女主人公登上颓墙,翘首企盼心上人的两句是:“ , 。”
⑵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 , ”通过写打猎的装束和随从众多、千骑奔驰的气势,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出猎图。
⑶杜牧《阿房宫赋》语言简练,笔力千钧,如“ , ”两句,就从全景出发,直观地表现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宋版书在收藏界的地位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就热衷于收藏宋版书。①“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并非虚言。宋版书在市面上按页论价,整本书可谓 ,藏书家 ,校勘家也②“第求精本,独嗜宋刻。”宋版书到底好在哪儿?首先,宋代作为雕版印刷的全面应用时期,宋刻本大多源出唐五代以前所写的卷子本,随着古写本濒临绝迹,宋版书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宋人学风务实,宋刻本的校勘十分精当。其次,宋版书最直观的特点就是③“美”。明代戏曲家高濂评价:④“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宋版书在书法、印刷、用纸、装帧等方面都极尽讲究,宋人清雅内省的美学,细腻融入书页字里行间。宋版书正是有了上述从内到外的 ,使得雕版印刷一成熟,就在形式上达到了巅峰。这与宋代全社会各阶层都鼓励文化产业,以及士大夫们极力主导的美学风格高雅素淡是分不开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毋庸置疑 价值不菲 趋之若鹜 尽善尽美
B.不容置喙 价值不菲 趋之若鹜 十全十美
C.毋庸置疑 价值连城 视若珍宝 尽善尽美
D.不容置喙 价值连城 视若珍宝 十全十美
19.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与宋代全社会各阶层都热衷文化产业,以及士大夫们极力主导高雅素淡的美学风格是分不开的。
B.这与宋代全社会各阶层都鼓励文化产业,以及士大夫们极力主导的高雅素淡的美学风格是分不开的。
C.这与宋代全社会各阶层都鼓励文化产业,以及士大夫们极力主导美学风格高雅素淡是分不开的。
D.这与宋代全社会各阶层都热衷文化产业,以及士大夫们极力主导的美学风格高雅素淡是分不开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西方文化是理性文化,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路径是 ,通过扩大生产来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与之不同,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克制主体的欲望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则。具体到今天的城市治理,以大家最头痛的交通问题为例,按照西方的模式,就是不断加宽和多建马路。而按照中国的模式,则可以 ,即把重心放在人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养成上。一个时期以来,虽然我们很多城市借鉴西方经验不断的拆老城,扩马路,但是越来越宽的马路并没有解决拥堵问题。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完成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
22.请概括下面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5分)
我国首辆火星车正式命名为“祝融号”。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为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首辆火星车命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祝融在《左传》《史记》《山海经》《礼记》等数十部古书中均有记载,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左传》记载上古神话有五行之官:“火正曰祝融。”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持续探索和自我超越。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
②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王阳明)
③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周国平)
④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史铁生)
⑤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丹麦]克尔凯戈尔)
⑥生活除了梦幻之外,也充满了现实。一个人不能靠回忆过活。([英]欧·亨利)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会给人某些启迪。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A.原文“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只是跨媒介转换的重要目标。这不能排除它还有其他目标。而总目标达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原文无据。C.以偏概全。电影《阿Q正传》改编的成功源于此,不见得所有文学的影像跨媒介叙事均需如此。D.原文只是“容易压缩甚至取消观众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时间和距离”,不见得就一定会“受众没时间与作者、文本对话”;“使得”,强加因果。
2.A. B.“读者的文学接受往往是置身事外”,于文无据;“观众的影视接受则需要置身其中”,曲解原文,原文信息是“压缩甚至取消观众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时间和距离”,“压缩距离”,说明可能还是置身事外。C.《祝福》的影像改编,不一定要淡化“寻路者‘我’的困境”这一主题。只是56版电影的确淡化了这一主题。D.第一人称“内视角叙事”的好处是增强艺术真实性,而非产生切近感;且此句于文无据。
3.A.1、2段主要分析“距离感”这一核心问题,第3段则是补充分析核心问题之外的另两个问题。
4.(1)材料一介绍跨媒介转换接受机制的几个重要问题,侧重论证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2)材料二以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为例,分析文学成功转换为影像媒介的方法,侧重跨媒介转换中的叙事(改编)。
5.(1)应发挥距离感或切近感的最大优势,以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2)应关注接受者的“陌生与启动”问题;(3)应关注“圈层与破圈”问题,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互动。
6.D 本文未表现主人公的思想保守
7.D 本文故事并未完全错乱失真,相反有许多生活的真实。唯有食堂吃饭一段较为典型的出现了变形化。
8.①三人称叙事,全知全能,不受限制;②表现人物的普遍象征性,这个“他”或多或少代表每个社会人;借此表达了对人性虚伪的普遍性警示。
9.首先,作品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人性问题有:①虚伪巧诈,口蜜腹剑:与竞争对手之间、上下级之间②搬弄是非,添油加醋:单位八卦③针锋相对,睚眦必报:公路对决。然后,我们阅读了小说要注意主动检查反思自身的不足,发现不足之后更不能因为司空见惯而处之泰然,而应积极的改进,不断完善自身。
10.B
11.D 同年指同一年。
12.C 正面立论
13.⑴为什么南越与中原地区交往已经一千多年,但称得上能够安抚那里老百姓的良吏,不超过几个人呢?
⑵到南方做官的人多着啦,我知道他的才能突出地超过一般人。
14.①地处偏远;②风气与中州异;③小其官/不足事。
15.D 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16. ①礼佛:拜谒大石佛。②赏景:浚县沃野千里,富庶一方,值得登山揽胜/大伾山风景明秀。③言志:诗人正值气盛志满,登高可抒发政治壮怀。
17. ⑴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⑵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8.C
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不容置喙,意思是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视如珍宝,形容十分珍爱,将其当成无价之宝。
趋之若鹜,意思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贬义。
价值不菲,否定的角度来说事物的价值不会少。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十全十美,意思是指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19.B 非独立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外。
20.A
21.
①向自然进军
②整饬交通秩序/讲究文明礼让出行等
③就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治理模式
22、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的思路(文化内涵)、典故出处、寓意以及意义。
【参考译文】
一般人都说南越偏僻边远,那里的风土气候与中原地区不同。所以当官的都不想长期呆在那里,往往车船还没有启行,就弯着指头计算回来的日子了;又都觉得那里的官职小,不值得干。他们预先为自己考虑到这种地步,因此他们到了那里,都动摇松懈,没有为百姓忧虑与勤勉工作的心思。这种坏习气从古以来就是这样。不这样的话,为什么南越与中原地区交往已经一千多年,而称得上能够安抚那里老百姓的良吏,不超过几个人呢?所以南越与闽、蜀,原先都是少数民族地区,闽、蜀都已经变先进了,而唯独南越还不开化,难道是那里的风土习俗不可能改变吗?原来是那些做官的没有尽治理地方、教化百姓的心,这也是那里的百姓的不幸啊。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从京城到南越,水路、陆路都能平安地行走,并不象闽溪、峡江、蜀栈的危险难行,那么同样是到远方做官,南越不是更优越些吗?那里的风土气候是我所熟悉的,与中原地区也没有多大不同。日常生活不违背节气,就不会生病。假如违背节气,即使是在中原地区,难道就能不生病吗?那里的物产丰美,水果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桔、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类;吃的有各种海味、陈年的酒醋,这些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那里的人很少争斗告状,喜欢玩乐。当官的只因为他们没有久居的心思,所以认为那里呆不得;如果他们有久居的打算,怎么不可以呆下去呢?
古代的良吏治理一乡一县,他们的德行正义恩惠慈爱尚且足以改变那里的习俗,使百姓得到好处。现在大到主管一个州,难道应当认为官小而不干吗?假使他们得知我的说法,仔细考虑考虑,那么便都会有长久呆下去的打算,也不会认为官儿小,就能为南越百姓涤荡不好的风俗而达到大治,使南越赶上闽、蜀,后来居上,使百姓没有不幸的感叹。他们做出千多年来没有过的好事,那么他们美好的政绩谁大谁小,便一望而知了。
然而不是才能突出地超过一般人的人也是不能办到的。到南方做官的人多着啦,我知道才能突出地超过一般人,能够实行我的主张的,只有李材叔罢了。李材叔长久以来和他的哥哥李公翊都在做官,同一年,因为别人的推荐当知县,后来进入秘书省当著作佐郎。现在李材叔治理柳州,李公翊治理象州,又都在同一时间,才能又相当,那么两州互相交流他们的为政措施,他们施行的迅速,形势的便利,可以说得完吗!这真是南越百姓的幸福,真是可喜可贺啊!
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