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及反思
展开《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让学生明白“等高线”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并能够在图中进行识别。
4、了解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会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和在地形图上判读五种主要地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
1、 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 熟悉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3、让学生认识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那好,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二、展示目标
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2、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
3、地形图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三、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区别?
2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点?
3如何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山谷和山顶。
4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图?
三、检查自学,知识归纳
过渡:不错,刚才大家预习的效果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再更加详细的探讨一下,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观察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理解: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展示: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熟悉: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36页“分层设色地形图”,
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课堂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等高线地形图的五个部位,分别是:山峰、山脊、山谷、陡崖还有鞍部,还能够从图中去辨别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中相关试题
初中地理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河流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河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序 让地理走进生活 教案: 这是一份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序 让地理走进生活 教案,共5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