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词鉴赏信息卷2022年初中语文中考备考冲刺(一)
展开
这是一份古代诗词鉴赏信息卷2022年初中语文中考备考冲刺(一),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词鉴赏信息卷(一)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第三句中“角声满天”从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C.第四句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诗作结尾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点出诗作主旨。
2.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首句“枯”“老”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B.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C.本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D.本首小令全是“景”语,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3.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
B.上阕借景抒情,“悠悠”一词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长江水势浩荡,奔流入海的气势。
C.下阕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D.词的结尾直接引用曹操对孙权的赞语,使用典故,暗示了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4.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5.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了诗人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借景抒情,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作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和感召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6.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描写了北国明净如洗的秋天。从整首词来看,赏心悦目的秋景反倒烘托了下文国难家愁带来的悲哀。
B.“四面歌残终破楚”使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使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曲(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8.对上面两首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词都与边塞征战生活有关,都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
B.《渔家傲·秋思》中以“异”字统领上阕景物,强调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C.《塞下曲》开篇也是写景,宿雁惊飞,既交待了时间,又写出了景色的壮美。
D.“长烟落日孤城闭”“大雪满弓刀”两句均借边塞特有景象表现将士们的威武气概。
9.《邓稼先》“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引用了“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有人推测“燕然勒功”抒发的情感与《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相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本首词开篇用一“①________。”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发豪情,接下的四句写出了②________的雄壮场面:“③________”一句表明词人并不在乎自己发白的两鬓,体现了他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11.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本词“亲射虎,看孙郎”都写到了三国人物孙权,请简要说明两位词人借孙权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情感。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翩。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2.有人评价岑参的边塞诗“奇气益出”。“奇”在本诗中体现为:先用一个妙喻,描绘雪景的奇丽;紧接着通过描写将士们日常生活的感受来写当时的天气,其中“①____,②____”从侧面突出边塞的奇寒;继而场景移至帐外,以“百丈冰”“万里凝”描绘出大漠雪景③____的特点;而欢饮饯别之后,化情为景,堪称奇情。
13.唐代边塞诗人常借边地特有的人、事、景、物表达情感。品味本诗中画线的诗句,并从下面诗句中任选其一,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诗人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①____之景,最能表现羁旅行人②_____之情的10个意象入曲,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主旨。
15.在这支散曲中,诗人运用了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并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意象之中。请任选一首。运用类似手法的诗词,简要分析其效果。
蒙太奇,本为电影术语,有剪辑和组合的意思,指把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6.《破阵子·为陈同市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虚实结合。首句写实,似醉非醉中“①________”的行为展现了作者想要重返战场的内心世界;然后由实转虚,先写军旅生活和点兵盛况,接着以马奔跑速度之快和弓弦声音之响从形声两个方面写出了②________,最后写行军用兵所取得的胜利成果;结句在写实中与首句呼应,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词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词人③________。
17.本词与《渔家傲·秋思》都对边地乐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两首词,说说你从画线句描写的乐声中各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诗歌领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风飘絮”比喻①__________,用“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结合。诗歌颈联巧妙地运用了地名与情感的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②__________。
19.有同学用《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来评价文天祥,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词】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0.下列对甲、乙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B.乙词的上阕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下阕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决心。
C.甲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乙词的上阕语言风格粗犷、豪放,下阕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21.理解两首词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你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展现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同为苏轼所作,但在内容、情感上都有所不同,结合词的语境试分析两首词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甲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详解】
B.“角声满天秋色里”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号角声接连不断,响彻天空,从听觉角度,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规模;并未运用正面描写;
故选B。
2.D
【详解】
D.“断肠人在天涯”不是景语,而是情语。“断肠”一词直接表现了游子的羁旅之悲。故选D。
3.B
【详解】
B.“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故选B。
4.D
【详解】
D.这首诗不是直接正面写出。后两句是议论,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含蓄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故选D。
5.D
【详解】
D.尾联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不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故选D。
6.C
【详解】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一组三字短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词人的竞雄精神;本项中“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理解错误;
故选C。
7.A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根据古诗的常识、内容及手法逐项分析。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因为“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故A项错误。
8.B
9.示例:
(1)合理。这两处都用了相同典故。同在西北边塞,“燕然未勒”表现出将士们镇守边关,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爱国之心,“燕然勒功”则赞扬了邓稼先为国防事业甘愿献身的崇高品质,二者情感相关。
(2)不合理。这两处虽然用了同一典故,“燕然未勒”写出将士们长期镇守边关,有家不能归的无奈情绪,而文章借“燕然勒功”赞扬了邓稼先为国防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二者情感不相关。
【解析】
8.
A.《渔家傲·秋思》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边声四起,战事吃紧,将士们久戍边关,难以归乡,但是“燕然未勒”,功业未成;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与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并未体现“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意思是: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宿雁”被惊起,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既交代时间,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景色的壮美”表述有误;
D.“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孤城闭”,写城门紧闭,凸显战事吃紧,戒备森严,充满肃杀之气;“表现将士们的威武气概”表述有误;
故选B。
9.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明确观点,结合内容谈理由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这种推测合理。理由:“燕然勒功”为典故——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来人们用此来表示取得了重大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建立功劳的欲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碎首黄尘,燕然勒功”,指为祖国建功立业愿拋头颅献出生命;两句都有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引述五四年代的一 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上;表现出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更加突出邓稼先的伟大。
示例二:我认为不合理。“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未勒”是“燕然勒功(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反用。写战事吃紧,将士们久戍边关,难以归乡,但是“燕然未勒”,功业未成;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与思念家乡而不得归的无奈,情感复杂。《邓稼先》一文中杨振宁先生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是正用典故,写邓稼先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赞扬邓稼先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10. 狂 出猎 又何妨
11.示例:苏轼借孙权表达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威武豪迈的气概;辛弃疾借孙权表达了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或蕴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解析】
1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上片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下片由实而虚:“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故①: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故②:出猎;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表明词人并不在乎自己发白的两鬓,体现了他壮心来已的英雄本色。故③:又何妨。
11.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词人运用典故,一方面表达出辛弃疾对孙权的热情赞颂,另一方面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也暗示了自己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讥讽和鞭挞。
“亲射虎,看孙郎”写出苏轼决心像孙权那样亲自射杀猛虎,体现了词人的狂放,也表现了词人志在杀敌报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12.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奇伟(或壮阔、壮美)
13.示例1:选(1)。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目送曲折山路上离去的友人、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心中怅然若失,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贺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边塞的角声,血染的战场,从听觉、视觉角度表现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誓死报国、不畏牺牲的赞叹之情。
示例2:选(2)。岑参的诗句写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已消失在远方,但诗人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不愿离去,表现了诗人难舍友人的无限惆怅。王昌龄的诗句借汉代名将李广纵横驰骋的英武气概,表达了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空和第二空:“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为: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所以这两句诗从侧面突出边塞的奇寒。
第三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为: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这两句诗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13.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这两句诗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联系这首诗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还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为: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这两句诗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14. 凄凉萧条 乡愁(孤苦惆怅)
15.示例: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运用了6种意象叠加,让读者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游子孤独落寞的情怀。
【解析】
14.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与情感。
结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可知,诗人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个意象,“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萧条)的情调;通过对这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孤苦惆怅)的心情,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乡愁)。
15.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要求从意象的使用,赏析诗词中运用的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
示例: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十个意象叠加,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16. 挑灯看剑 行军作战的疾风迅雷之势(战争的激烈) 壮志难酬的感慨(悲愤)
17.“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写乐器演奏出的塞外歌曲,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词人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边地传来的悠悠羌笛之声,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征人思乡的愁情。
【解析】
16.
第一空:首句意为: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首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宝剑是作者征战沙场时的武器。作者于醉中挑灯看剑,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重返战场,建功立业的愿望。故应填“挑灯看剑”。
第二空:下片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激烈场面,马奔跑速度之快和弓弦声音之响。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前一句为形,后一句为声,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表现了行军作战的疾风迅雷之势,体现了战斗的激烈。
第三空:末句“可怜白发生”回到现实,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现实中的作者已是白发渐生,再也无法重回疆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了,从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悲愤)。
17.
考查比较阅读。
五十弦翻塞外声: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塞外声:指悲壮粗狂的军乐。联系下片中作者对战斗场面的描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作者的人生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知,从这悲壮粗狂的军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联系后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将士们常年征战,久别家乡。饮下一杯浊酒,不由想到远方的家乡。再加此时的悠悠羌笛,遍地寒霜,这种思乡之情就更加的强烈。所以从悠悠的羌笛声里,可以感受到将士们思乡的愁情。
18. 大宋国势衰亡 境遇悲苦
19.答案示例:我认为合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达了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誓不投降、忠贞报国的志向和气节。《论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是有气节之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文天祥的做法印证了这句话。
【解析】
18.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遭遇似骤雨里的浮萍。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破碎的国家飘摇不定比喻成“风飘絮”,把自己坎坷的经历比喻成“雨打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破败的现状和个人坎坷的命运。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是:昔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这两句运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境遇的危苦。
1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的形象。答此题首先答出“合适”或“不适合”,再说明理由。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这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臆,表现出了文天祥舍生取义、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坚定气节和昂扬斗志。《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而有气节之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这句话正好可以总结文天祥的气节。
20.D
21. 将军左手牵着黄色的凶猛猎犬,右手臂上立着飒飒的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制成的帽子,身着貂皮织就的裘衣,千百骑从空旷的平岗上席卷而过,尘烟滚滚,马蹄声轰鸣,久久回荡。 甲词:乐观豁达的胸襟,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福。 乙词: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忠的壮志豪情。
【解析】
20.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鉴赏。
D.有误,乙词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下阕并非“语言婉约、纤柔”;
故选D。
21.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把握。
第一空:“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所以出猎时的场景是雄壮的。
示例:你看,那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出猎队伍,在太守的率领下,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扬起漫天尘土,飞快地越过小山冈,那阵势威武雄壮极了。
第二空:甲词根据“月有阴晴圆缺”可知,诗人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借月的阴晴圆缺表达面对种种生活际遇的旷达胸襟和乐观情怀。然后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福。
第三空:乙词词中的何妨“是有什么妨碍、有什么关系”的意思,写出了词人不在乎年龄,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字音单选信息卷+2022年初中语文中考备考冲刺(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字音单选信息卷2022年初中语文中考备考冲刺(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初中语文中考备考冲刺(二):古代诗词鉴赏信息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