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散文两篇》精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散文两篇》精品教案,共4页。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设计者:潘晓娜 一、 教材分析(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阅读这类散文,我们首先要关注题目,题目可以传达给我们很多信息,例如《永久的生命》,我们看到这个题目会自然发问:何为永久的生命?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去寻找答案,这个答案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另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完全理解的句子,可以跳读,但是要进行标记。重点是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整体阅读是要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个别不懂的句子。(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的办法理清文章结构。不同的文章关键词句展现出来的样貌可能不同,有结构上的,如“首先……其次……最后”;有情感上的,从悲到喜的转变。只要认真寻找,总会发现这些词句的存在。我们在授课时,行文结构可以淡化处理,因为这并不是这类文章阅读的关键。尤其像《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结构非常清晰,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可以独立完成。我们要把有限的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学生思考不到和解决不了的问题上。(三)关键词句、潜心推敲本课中有很多含义隽永的语句,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深入揣摩这些语言。这项工作一方面落实中考“理解句子含义”的要求,另一方面哲理散文只有在理解这些语言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所要像我们传达的哲理。关于“理解句子含义”的教学,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了如下总结:凡是有特殊含义的句子通常是句子中某一个或几个词有特殊含义,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这样的词找出来,然后进行语境解词。理解句子含义就简化成理解句子中某些词语的语境义。这样可以避免答题空洞,言之无物。我们不妨这样来看: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依据词典来解词,高年级阶段开始培养孩子语境解词的能力。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就是需要你从句子中挑选出需要进行语境解词的词语,这其实就是理解句子含义的本来面目。最后,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种哲理散文进而反观自身,谈谈我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需要注意的是,要和本文作者表达的焦点结合,不能泛泛而论。比如说,你怎样看待爱情对人生的意义?怎样看待个体生命的短促与永恒生命的关系?你有没有过被知识带入云霄的体验?你会被什么样的感情支配一生?——我认为,这些深入的、切己的、真实的思考,才是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根本意义和重点所在。二、 学情分析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和人的年龄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对小说、诗歌的阅读兴趣往往远远大于散文,如果从散文阅读本身来说,学生对写人记事类散文最感兴趣,写景抒情次之,而哲理散文可能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首先:学生阅读始于故事,一个精彩的情节,一个复杂的人物,一个跌宕起伏的剧情更能吸引他们。这恰恰是散文不具备的。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更喜欢情感的抒发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这又是哲理散文不具备的。最后:学生不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是读不透!这两篇短文的思路清晰、语言平易,读懂字面意义,不是难事。难的是,学生真的由文章的议题唤起自己的思考了吗?哲理散文是带有哲学思考意味的文章,作者将自己复杂的生活经历、自己丰富的阅读积累诉诸于笔端,写出的短小精悍的文字,往往和学生有极大的疏离感,学生无法用自己的已知去感受他们未知的世界,就自然不能调动起阅读兴趣。执教班级学生特点:学生学习过如何给文章做批注,并在日常阅读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批注习惯,能够独立完成一篇文章的批注工作。三、教学总目标1. 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 指导学生批注,揣摩哲理散文中含义隽永的语言。3. 在朗诵和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传达的哲思,反观自身,从中获得人生启迪。4.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传达的哲思,反观自身,从中获得人生启迪。说明:第1、2个目标为第1课时教学内容,第3个目标为第2课时内容。四、教学流程:共2课时。布置预习作业:1.朗读课文。2.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文批注。第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时间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9分钟播放两篇课文的录音范读,见《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听范读高水平的朗读能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情境。二、反复朗诵10-12分钟鼓励学生模仿诵读。既可以请学生朗读全篇,也可以朗读一个自然段。此处可以借助备课资源中学生活动设计{一}模仿诵读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完善自己的批注。三、揣摩语言20-25分钟依据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交流批注的内容。教师提问:1.学生给哪些地方做了批注,批注了什么内容。2.如果学生给同一处做批注,可以对比学生不同的批注。(逐段交流)3.老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批注内容,给学生提供借鉴。交流讨论通过对语言的揣摩深入把握作者的人生感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详见课文批注)说明: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一定会涉及到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此时与第三部分揣摩语言会相互重叠,可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借助揣摩语言指导诵读。 《永久的生命》字词:1.给加点字词注音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2.解释下列词语⑴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⑵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⑶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⑷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我为什么而活着》字词: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kàn) 第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时间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整体把握10-15分钟教师提问:《永久的生命》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答案见板书) 罗素的一生被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一个人拥有了知识和爱情是不是就够了,既然同情心那么痛苦,为何是必需的?(答案见板书及课文批注) 小组谈论思考作答 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借此梳理文章结构。 此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帮助梳理文章结构,一方面把握作者的人生感悟。 这部分设计采取主问题引导的方式,用一个能统摄全文的问题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把握。从整体到局部把握文章。二、体悟哲理30分钟文章哪句话能够体现个体生命的短促与永恒生命的关系,请找出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一个人拥有了知识是不是就够了,既然同情心那么痛苦,为何是必需的?思考书写 朗读交流读写结合,在体会作者传达出来的哲理基础上,反观自身,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悲观 乐观 赞美个体生命易逝 生命自身永恒 生命无法毁灭 板书设计:对爱情的渴望 引向云霄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带回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