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临夏县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临夏县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25题)
1.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要摘去顶芽,使侧芽的生长素含量( )
A. 增加,抑制侧芽的生长 B. 增加,促进侧芽的生长
C. 减少,抑制侧芽的生长 D. 减少,促进侧芽的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因此去除顶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侧芽没有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而促进侧芽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2. 在丁香植物体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组织是( )
A. 营养组织 B. 分生组织 C. 机械组织 D. 保护组织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详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故选B。
3. 植物体内存在多种植物激素。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幼芽既能合成赤霉素也能合成生长素
B. 秋天落叶中脱落酸合成量增加既受基因调控也受环境影响
C. 单侧光既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也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D. 伸长区细胞既受生长素调节也受乙烯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幼芽既能合成赤霉素也能合成生长素,A正确;
B、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控制,又受环境影响,B正确;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指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其不受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会受单侧光的影响,C错误;
D、低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伸长区细胞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伸长区细胞生长,D正确。
故选C。
4. 将一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后发现茎弯曲向上生长如图1,并测得B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b,则A侧生长素浓度为( )
A. 小于a B. 大于a,小于b C. 大于b,小于c D. 大于c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由于重力作用,一段时间后,A点的生长素含量会小于B点。
【详解】生长素的两重性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结合题图分析可知,A点的生长素含量会小于B点,且B侧生长快,可知,若B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b,则图中A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a。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对燕麦胚芽鞘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云母片使得细胞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A错误。不透光的纸使得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B错误。生长素能透过琼脂,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故C正确。切去尖端,胚芽鞘即不生长也不弯曲;故D错误。
6. 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人口约5.4亿,到2005年人口超过13亿,造成我国人口种群密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性别比例男多于女 B.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年龄组成不恰当 D.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研究的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能反应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但我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13亿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故选B。
7.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花园里全部的毛毛虫 B. 一个桔子上的青霉菌
C. 一个菜市场里全部的鲤鱼 D. 一片草场上全部的菊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且符合种群的特征。
【详解】A、一个花园里全部的毛毛虫,包含多个物种,是多个种群,A错误;
B、生活在一个桔子上的青霉菌是一个种群,B正确;
C、一个菜市场里全部的鲤鱼,包含多个物种,是多个种群,C错误;
D、一片草场上全部的菊花,包含多个物种,是多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8. 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图如图所示,对此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是一个增长型的种群
B. 种群的死亡率较小
C. 此种群的增长率一定大于1
D. 种群的出生率较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年龄结构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结构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根据年龄结构可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的变化。
图示分析,图示种群的年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较宽而顶部较窄,说明该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而老年个体较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上升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详解】A、该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而老年个体较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生长期,为增长型,A正确;
B、该种群中老年个体较少,因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死亡率较低,B正确;
C、图示表示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据此推测该种群的增长率大于1,但也可能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而导致死亡率增加,进而可能出现增长率小于1的情况,C错误;
D、该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所以种群的出生率较大,D正确。
故选C。
【点睛】
9. 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总和
B. 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
C.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 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可以长时间大于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2、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3、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A、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错误;
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种群增长速率在K/2时达到最大,B正确;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错误;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接近于K值,大于K值种内斗争加剧,D错误。
故选B。
10. 据最新报道,入侵性环颈长尾小鹦鹉已经导致以色列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主要原因是长尾小鹦鹉繁育季节比戴胜鸟更早,它们会在戴胜鸟之前占尽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据此判断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原因不合理的是
A. 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B. 直接原因是出生率降低
C. 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
D. 会导致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环颈长尾小鹦鹉和本地戴胜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C、长尾小鹦鹉在繁育季节会占尽在戴胜鸟的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直接导致戴胜鸟的出生率降低,进而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B、C正确;
D、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最终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草履虫,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详解】A、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
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B错误;
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C错误;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草履虫,二者竞争空间、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睛】
12.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多
B. 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C.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D.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可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
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 一直增大;
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有一定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不同的生物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种间关系,比如鹰可以捕食兔子和狐狸,狐狸捕食兔子,鹰和狐狸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森林中植物物的垂直分层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动物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
【详解】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増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不变,B错误;
C、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比如鹰可以捕食兔子和狐狸,狐狸捕食兔子,鹰和狐狸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C正确;
D、森林中植物物的垂直分层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动物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D错误。
故选C。
13.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A正确。
故选A。
14. 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是( )
A.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 胡泊在演替过程中经历了从湖泊到沼泽、湿地、草原、森林几个阶段
C.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又称原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行为;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群落由于火灾、洪水、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份破坏后所发生的演替。
【详解】A、某地海底火山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相当于在火山岩(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C和D项均是在基本保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C、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样方法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3、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的干扰,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但不能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C正确;
D、估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D错误。
故选D。
【点睛】
16. 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 a=b+c B. a>b+c C. a 【答案】B
【解析】
【分析】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传递到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利用。
【详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四个去路:自身呼吸、流入消费者、流入分解者、未被利用,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ACD错误。
故选B。
17. 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 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
A. 45 kg B. 22.5 kg C. 90 kg D. 20 kg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青蛙→蛇。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详解】按照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假如一条1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1×4/5÷20%÷20%+1×1/5÷20%÷20%÷20%=45kg。
故选A。
【点睛】
18.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细胞的成熟情况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
C.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的特点
D.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①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②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③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幼根(叶) >老根(叶) ;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④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等。⑤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缺乏氧气,有氧呼吸被抑制,提供给主动运输的能量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正确;
B、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不敏感,故细胞的成熟情况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B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的特点,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
D、生长素只起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D。
19.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 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B.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C. 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D. 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②燃料需求增加;③环境污染加剧;④水、矿产资源短缺;⑤植被破坏。
【详解】A、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A错误;
B、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与人口增长无关,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B正确;
C、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C 错误;
D、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资源不足,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 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 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臭氧减少会形成空洞,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到达地球上,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
B、化石燃料的燃烧在短时间内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B正确;
C、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力下降,C错误;
D、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化合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化合物,所含的酸形式主要是硫酸和硝酸,D正确。
故选C。
2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崭新的高度,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 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的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或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2.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雾霾天气是由于空气不流动和受到污染,空气中悬浮大量的液滴和小颗粒物形成的。
【详解】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实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A正确;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缓雾霾的发生,B正确;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D错误。
故选D。
22. 夏季既是鱼类摄食与生长的旺季,又是昆虫大量滋生的季节。有些养鱼专业户创造了一种夜间在鱼塘水面上方安装黑光灯诱集昆虫喂鱼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昆虫的什么特性,给昆虫传递的是何种信息( )
A. 趋光性 物理信息 B. 向光性 物理信息
C. 趋光性 行为信息 D. 向光性 化学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1)安装黑光灯诱集昆虫利用的时昆虫的趋光性。
(2)光是一种物理过程,因此给昆虫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故选A。
23. 仿生学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如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扫描等就借鉴了某些生物的回声定位系统的特点,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
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生态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①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等。
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
③潜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详解】仿生学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如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扫描等就借鉴了某些生物的回声定位系统的特点,这是利用了生物的直接价值。
故选A。
【点睛】
24. 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 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 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其中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以及法制教育和管理等。
【详解】A、保护生物、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禁止开发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A错误;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同时要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地,B正确;
C、自然保护的措施有:加强教育、同时我国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其中明确规定禁止捕猎濒危动物,这些措施对于自然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正确;
D、自然保护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
故选A。
2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C. 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
D. 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点睛】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
二、非选择题
26. 图一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二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三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请回答。
(1)图一,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将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
(2)图二,一段时间后,玉米幼苗根向地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填数字)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受抑制。像这样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称之为生长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若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生长的关系,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的关系时,C点应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4)若图二中茎2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三中的D点,则茎1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三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向右弯曲(背光生长) ②. 2 ③. 两重性 ④. 右 ⑤. 小于B点浓度
【解析】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详解】(1)图一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背光侧尖端的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到达尖端的下部,因而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燕麦胚芽鞘将背光弯曲生长。
(2)图二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由于重力作用,根2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此浓度抑制细胞生长,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较低,此浓度促进细胞生长,玉米幼苗根向地生长。生长素作用特点的两重性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图三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生长的关系,由于根比茎敏感,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的关系时,C点应向右移动。
(4)茎2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茎1,茎2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高于茎1的生长素浓度的促进作用,故茎1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三的浓度范围则为小于B点的浓度。
【点睛】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图形,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生长素浓度的效应。
27. 下如图1是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草原上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不同繁殖期的个体数量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表示________,制约某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填数字)、迁入率、迁出率。
(2)根据图2分析,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的是________。
(3)某地引入了24只新动物,若该动物种群数量年增长率为a,则第10年,种群数量将会达到________只,很可能导致当地______________锐减。
(4)持续数年调查该地田鼠的种群数量,发现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种群密度 ②. ②、③
(2)甲 (3) ①. 24(a+1)9 ②.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4)不同季节食物的多少不同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①表示种群密度,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死亡率,④表示年龄组成,⑤表示性别比例。分析图2可知,如果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植物,甲种群繁殖前期的比例最大,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乙种群繁殖前期和后期比例相当,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丙种群繁殖后期和后期比例相当,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图1中①为种群密度,若表示某城市人口,制约其增长的直接因素有②出生率、③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小问2详解】
据分析可知,甲种群繁殖前期的比例最大,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小问3详解】
某地引入了24只新动物,若最初种群数量年增长率为a且条件适宜,估算第10年种群数量可达24(a+1)9,此数量极大,很可能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锐减。
【小问4详解】
由于不同季节食物的多少不同,使田鼠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现波动,从而出现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现象。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能 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的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28. 2020年年初爆发的沙漠蝗虫灾害持续数月,席卷了从西非、东非、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这轮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____________。
(3)群居型成熟的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出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______信息,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4)可以利用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控制蝗灾,例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其种群的______________。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蝗灾,和前者相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_________。
【答案】(1)样方法 (2) ①.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②. 年龄组成
(3) ①. 化学 ②.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4) ①. 环境容纳量##K值 ②.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解析】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种群的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④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⑤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环境或生物;②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③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1详解】
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小问2详解】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小问3详解】
该化合物是化学试剂,属于一种化学信息。根据题干“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可知,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小问4详解】
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破坏了蝗虫的生存环境,这是从根本上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相比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优势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点睛】本题以2022年爆发的沙漠蝗虫为背景,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应用、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环境容纳量、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防治的优点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9. 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____。
(2)若上图1中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__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上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_。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
(4)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图2中A、C、E种群能量多少的关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O2 ②. 有机物
(2) ①. 高 ②. 3.0×107 kJ
(3)群落 (4) ①. 具有全球性 ②.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分析图1: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分析图2: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
【小问1详解】
过程①是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可把大气圈中的CO2转变成绿色植物中的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2详解】
过程②越复杂,说明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2中若E的能量为5.8×109 kJ,B的能量为1.3×108 kJ,D的能量为1.5×108 kJ,按10%传递效率计算,A种群的能量至少应为[5.8×109×10%-(1.5×108+1.3×108)]×10%=3.0×107 kJ。
【小问3详解】
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故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小问4详解】
碳循环特点是带有全球性的循环(具有全球性);由计算可知,E、C、A所含能量越来越少,说明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0.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东是我国红树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雷州半岛和深圳湾的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也被列为广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八大工程之一。
材料二: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引起的海啸导致十多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但因为有茂密的红树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个渔村里的172户人家在这次海啸中幸免于难。
(1)红树林属于_________生态系统。
(2)红树林的_________稳定性较强,原因是红树林_________
(3)海啸过后,灾区沿海的多种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一事实说明任何生态系统的_________都是有限的。
(4)在海啸中被海水浸泡过的农田里为什么不宜直接种植农作物?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湿地 (2) ①. 抵抗力 ②. 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
(3)自我调节能力 (4)被海水浸泡过的土壤,无机盐浓度过高,使农作物无法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小问1详解】
红树林生长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小问2详解】
红树林动植物资源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
【小问3详解】
海啸过后,灾区沿海的多种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
【小问4详解】
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会使土壤中无机盐浓度上升,而农作物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故在海啸中被海水浸泡过的农田不宜直接种植农作物。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2022-2023学年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甘肃省临夏县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A卷(理科)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甘肃省临夏县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A卷(理科)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甘肃省临夏县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A卷(理科)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甘肃省临夏县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A卷(理科)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