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说课
展开《孔乙己》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孔乙己》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该单元以体悟所折射的社会生活为主题,通过小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映。《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 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也深深揭示了鲁迅鞭挞国民的冷漠、国民的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那么接下来,就是我对学情的一个简单分析,初中教材收录了很多鲁迅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因此,鲁迅的文章相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欣赏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对鲁迅的写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缺乏解析深度,知识建构不完整。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首先是通过阅读教学,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其次是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方法。最后,是深刻理解小说主题,感受小说意蕴。
接下来,我再来说一说,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的重点设置为从细节中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难点设置为揭示小说的主题。
接下来,为了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有感情、个性化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再通过提问点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感悟小说的主题和意蕴。
接下来,就到了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也就是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新课,我会放一段《孔乙己》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借由生动的画面和声音提前感知本文,并在同学观看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板书完毕,同学们的电影也观看完毕,我就会先开始提问两个简单的问题:“大家通过阅读,知道了孔乙己最后什么结局?”和“小说中以谁的视角来写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学生通过整体感知,通读课文便会很容易地发现孔乙己的最终结局作者并不知道,只是“长久没看见他,猜想‘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以及孔乙己的故事全部是由“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观察的。
当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之后,就到了精读研讨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语句,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我会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找出让学生用圈点标注法在课文中标画出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语句,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又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并说明理由。这时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够得以充分展示,他们可以品析外貌,可以仿读语言,还可以模仿动作。在品读的过程中,明白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的思想,而且摧残了孔乙己的身体,甚至让他爬进了死亡的深渊。至此,文章的主题自然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同时,也能体会个别词语的特殊表达效果.感受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最后,由学生交流意见,我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通过这一完整的学习,可以知道这篇小说描述了孔乙己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封建末年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尤其是在分析、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时,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直观地感受到孔乙己是一个贫困潦倒、自命清高、好吃懒做、追求功名、遭人耻笑而又迂腐不堪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上的种种恶习,成为令鲁迅以及后来的我们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个人物。能够把握住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其实学生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且在我设计引导的这些环节中,学生还能够放飞思维,走人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积极地挖掘乙己身上存在的一些亮点,如孔乙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艰难,但他却顽强、执著地追求着内心深处那渴望却不可及的理想.哪怕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不断受到别人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