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人物(古代篇)-2022年高考语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
展开议论文写作素材——古代人物篇
1、曾国藩
(1)曾国藩的“尚拙”
漫长的九年秀才生涯,是曾国藩生命中的痛苦记忆。但艰难的科举经历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
(2)曾国藩的厚积薄发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他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相反,那些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3)曾国藩写日记反省自己
到了翰林院,曾国藩才知道自己是多么鄙陋。为了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他坚持写日记。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把日记拿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为什么?因为外力远大于内力。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4)静待花开
在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人生说,人的一辈子就像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中,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人的努力和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这也就是他那句被人传颂最多的名言:“勿揠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5)花未全开月未圆
打了胜仗的曾国藩最终没有选择在高位上享福,因为他早年就从《易经》中领悟到一个宇宙的大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满,也就会立即不完满,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他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也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一再告诉他的家人要“求缺惜福”。他把自己的书房名为“求阙斋”。
(6)曾国藩的博大胸怀
倚天照海花无数(苏轼),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曾国藩集前人诗句所作对联
湘系势力中许多人都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曾国藩寿诞,湖北巡抚胡林翼来贺,交谈间书写一纸条,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见之,惶恐无言,将纸条悄悄地撕个粉碎。浙江巡抚左宗棠曾赠一对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阅后,将“似” 字改为“未”字,退回。曾国藩便以此联答之,告诉诸人,这才是他毕生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博大胸怀与淡泊心境,于是劝者止声。
(7)石曼卿“坐令空山出锦绣”
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2、郑板桥
(1)愈挫愈奋的郑板桥
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郑板桥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特立独行、一生超然,在艺术的世界里苦心研修、戮力前行,并最终在“诗书画”三个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郑板桥出身卑微,四十四岁考中进士,身处官场的他面对权贵从不屈膝,在他眼里,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他心心念念想的只有百姓的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一生虽屡遭坎坷(家道中落,年幼丧母,穷困潦倒,时乖运拙),但他却愈挫愈奋,并最终在有限的生命里程里,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2)抱负无法施展的郑板桥
“十年一觉扬州梦”,转眼间郑板桥来到扬州已近十个年头了。他一路走来,却一直是磕磕绊绊,甚至到头来依然是一贫如洗,犹如大梦一场。郑板桥本抱着“得志泽加于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却因仕途生涯坎坷曲折,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苦闷。
(3)难得糊涂:无奈的写照
郑板桥早年经历艰辛,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可谓是饱尝人间冷暖。在做官的这十多年中,郑板桥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难得糊涂》。他为什么会得出“难得糊涂”这样的结论呢?这和他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不无关系。郑板桥一生傲骨,不趋炎附势,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率真的性格却为他带来了烦恼。“难得糊涂”正是郑板桥久居官场后,无奈的真实写照。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
(4)如竹子不屈不挠的郑板桥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不平,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但他却如同竹子一样,不屈不挠,任它雨打风吹,依然傲然挺立于世,不争百花之艳,不夺松柏之劲,却又风骨依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墨竹图题诗》
(5)郑板桥的书法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3、王阳明
(1)王阳明的不以落第为耻
王阳明(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参加进士考试,经过两次落第。人人都以落第为耻,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王阳明的“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写作运用: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时光一现,兔走鸟飞,成长,恰似一场花开,种花的人是我们,看花的人亦只有我们。花开花谢总有时,而我们依然尽力成长,创造更加绚丽的人生精彩,花开便是收获,其中滋味,自是百般。——《你来看此花开时》
4、李时珍
(1)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的李时珍
李家世代行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遍尝世间药草,只身跋涉险远。是坚定的信念伴你步入医学圣殿,凭不懈的努力带你翱翔成功之巅!
(2)冒风险亲自食用曼陀罗花的李时珍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药师听说在北方有一种名叫曼陀罗花的神奇药材,人食用后就会头晕目眩。于是,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北方,终于找到了这种曼陀罗花。为了要知道这种药材的本性,他亲自尝试,食用之后,确实是头晕目眩。根据现在药理学的分析,这种曼陀罗花,的确有刺激大脑兴奋的作用,同时,对于神经末梢也有麻痹的作用。那么,这位亲自食用、尝试曼陀罗花的药师是谁呢?他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药圣”的李时珍。
只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才能不惧怕失败,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顶点。
5、许衡
“不食无主之梨”的许衡(元代初期名臣,学者)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正是这种道德的自主性,使人摆脱了世俗的功利物欲牵制,而追求超越性的人生价值。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
6、白居易
白居易的写作秘方——勤奋
白居易和元稹曾经同窗,一起在“复习班”里努力学习,将科考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他们中举以后,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首诗这样回忆:皆当少壮日,同惜盛明时。光景嗟虚掷,云霄窃暗窥。攻文朝矻矻,讲学夜孜孜。策目穿如札,锋毫锐若锥。
白居易自己解释:当时他们为了应付考试,收集考试的范文数百篇,每篇都用细峰细管的毛笔抄写,编扎成册,带在身上去参加考试。考试后,二人觉得受益匪浅,于是相视而笑,称之为“毫锥”。
白居易和元稹为了应付考试而编的范文,就成了后来考生们的秘方。
7、苏轼
(1)苏轼的豁达胸怀
苏轼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人生真是难以捉摸,错也能错出一段美丽:失意的人生,却让苏轼拥有了人生的诗意。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2)苏轼的像佛像粪 皆由心生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了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后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3)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
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惟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声称是。正是这“一肚子不合时宜”让他有了一个坎坷艰难的一生。
8、林则徐
林则徐:逆境中的高贵
林则徐禁烟不久,局势迅速恶化,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道光帝求和心切,便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以安英方。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到达新疆后,林则徐不顾年老力衰,“西域遍行三万里”,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镇静坦然,慷慨悲歌。他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还在于他即便在遭遇空前苦难时,人格和灵魂中依然保持高贵。大漠风沙没有磨灭林则徐的斗志,反而让我们在漫天的风沙中,看到一个暮年英雄的身影,走得愈发坚定。
9、康熙
向敌人敬酒的 康熙
康熙在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辅佐他登上皇位;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尽忠朝廷;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鰲拜。”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在同对手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敌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但没有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灾难;对人类来说,对手是生活中的盐,少了它,生活会淡而无味。
10、李谐
东魏名士李谐:避开短处,就是长处
李谐是东魏时期的名士,他学识渊博,口才出众,其辞辩风采轰动江南,令人倾倒。其实,李谐是有生理缺陷的。一是有些跛足;二是脖颈上长有一个肉瘤;三是有些口吃。
针对自己的三大缺陷,李谐极其注意掩饰,一贯坚持“二慢一仰”的做法。就是说,为了掩饰跛足,他走路徐行,使步履沉稳;为了掩饰口吃,他说话意在口先,慢条斯理,使口齿清楚,掷地有声;为了掩饰脖颈上的肉瘤,他就仰脸讲话,使肉瘤隐于衣领内。
结果,慢,练就了他不急不躁,遇事沉着的性格;仰脸,给了他抬头挺胸,胸有成竹的自信。于是,缺陷就像浮云一样,飘到了天边看不见的角落。
有信心避开短处,或者利用好自己的短处,何尝不是另一种长处。
11、卓文君
卓文君的数字诗
卓文君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
司马相如后来被举荐做官,久居京城,产生了纳妾之意。卓文君派人去询问,万没料到盼来的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家书。文君反复看信,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卓文君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对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文君接往长安。
12、桐城“六尺巷”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张叶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向儿子张英告状,张英见信后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运用】
生活中的减法,是忍让。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啊,面对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完全可以“忍一着,让一步”,减掉不满,减掉埋怨,减掉怒火,还自己一个“当下心安”。还记得那个“六尺巷”的美谈吗?古代有位丞相收到家里的来信,信上说家里和邻居为了一堵墙的地界发生了纠纷,想让丞相为家里出这口恶气。这位丞相看后当即回信:“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惟独不见秦始皇!”家人收信后,想通了这件事,主动将界墙收回三尺。邻居一看,也觉惭愧,也往回收了三尺。这一“忍”忍出了心平气和,这一“让”让出了邻里和睦。
13、宋之问
景龙中,宋之问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长史。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崩,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便将他流放钦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1)低劣的人品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2)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13、李白
(1)李白的胸怀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重返鲁地,寻幽豪饮,销万古情愁于杯酒中;南下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间。当心豁然开朗时,挫折后的痛苦不再是逆水行舟的浪,而是鼓帆前行的风。于是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
(2)李白的命运
面对“天子亲迎”的至高礼遇,一个天才的诗人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开启了他一生坎坷与抗争相伴、荣耀与屈辱并存的命运之门。“醉草吓蛮书,一纸雄文安天下”,我们看到了那个傲视天下、志得意满的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我们也看到了怀才不遇、心灵落寞的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们更看到了仕途艰难、心灰意冷的李白……
14、曹操
复杂的曹操
忤逆官宦,刺杀董卓,举义旗于关东,致豪杰于麾下,这是曹操;恩将仇报,枉杀故友,宁教我负天下人,梦里挥剑斩无辜,这也是曹操。一统中原,鞭指大江,马踏辽东,挥戈西凉,“天下无孤,不知几帝已王”,这是曹操;赤壁输得精光,渭河割须弃袍,定军山痛失手足,贪美色葬送未来,这也是曹操。
横槊赋诗,慨当以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杀孔融、杀崔琰、杀杨修、杀华佗,折辱祢正平,逼死荀文若,这也是曹操。
15、苏武
茫茫大漠中最坚韧的守望者苏武
持一支旌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用执著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
16、曹雪芹
(1)困境中的突围
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2)戏谑权贵
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但他却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据说有个都统老爷过生日,下帖子摊派送礼。曹雪芹请人挑上两坛清水,自己拿着一副对联画轴送去。正当都统老爷喝着清水,心里犯嘀咕的时候,曹雪芹把对联挂了过来,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淡如水”,把这位都统老爷戏谑得尴尬难言。
17、岳飞
(1)至孝之人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岳飞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母亲滞留在黄河北的时候,派人去寻找,把她接到家中来住。母亲有积久难治的病,他一定要亲自为母亲喂药。母亲去世后,岳飞悲痛得三天不吃不喝。
(2)金兵未灭,何以为家
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家里没有侍妾服侍,吴玠一向很佩服岳飞,希望和他结交朋友,送美女给他。岳飞说:“皇帝宵旰夜食,大将怎能享受安乐呢?”于是不接受,吴玠更加佩服他。皇帝开始要为岳飞建造府第的时候,岳飞推辞说:“金兵未灭,何以为家?”
人生短暂,什么最重要?有的人选择及时行乐,有的人选择舒适安逸,岳飞选择的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放弃小我。
18、祖逖
(1)祖逖:闻鸡起舞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在同一个寝室睡觉时,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并不是不祥之兆。”于是起床舞剑。
(2)祖逖:中流击楫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敌人,就像这大江之水,一去不回头!”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中流击楫:原是晋代祖逖在河流中央拍打船桨的起誓行为(中流:河流中央;击:敲打;楫:船桨),后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意气。
19、吴梅村
草间偷活,一钱不值
明末清初的才子吴梅村,先仕明,后降清,做了贰臣后,不敢原谅自己,悔恨交加,诗风也一变而为苍凉凄楚。其绝命词有云:“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呤不断,草间偷活。……竟一钱不值须说,人世事,几完缺?”称自己为一钱不值,这是失节者在民族气节的正义之旗下的战栗。
20、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朝灭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他晚年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身在病中,生活又贫困,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指清廷,明指明朝,清朝政府有收服他的心意却难以留住他,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依然是照亮他人生的灯塔,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21、陆秀夫
陆秀夫(1235年-1279年) ,字君实,今江苏省盐城市人,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20岁时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祥兴元年(1278)为左丞相,次年2月,元军大举南犯,陆秀夫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不幸战败,驱妻、子入海后,即怀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终年44岁。
壮烈殉国
当时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臣下说话还自称为奴。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有时在行程途中,凄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为他所感染都无不悲痛欲绝。益王惊惧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继续与元军作战。
逃亡朝廷最后以崖山作根据地,在粮食断绝多日之后,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22、商鞅
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23、陶渊明
陶渊明归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当鸟儿的翅膀被系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
24、项羽
(1)刚愎自用
古人云: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项羽最终自刎乌江——能杀死项羽的不是置于颈上的刀,而是他的性格缺陷: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此二人均有经国之才,济世之能,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智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吃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
(2)性格之刀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项羽最后的豪言。但如果上天真要灭他,那奔腾的乌江上怎么会给他设置一条渡船?最终,项羽用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历史的天空。项羽的可悲在于把死归咎于上天,不知道自己死于自己的刀下——不是那把划过英雄之颈的刀,而是性格那把无形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