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图文课件ppt
展开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 家。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 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 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 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解释下列词语 正心 :修身:齐家:平天下:
使人心归向于正,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治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
初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向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介绍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的结构
论点 论据 论证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才能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格物致知: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 实验精神。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再读课文,理解写作目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深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一、论点: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提出希望。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2)
实验(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6-12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3-5)
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作者的亲身经验
赏析品读,理解论证方法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
举例论证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更形象,更具说服力。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形象、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更具说服力。
以埋头读书应对……毫无帮助
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初中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课件ppt,文件包含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朗读男MP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微课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梳理结构,合作探究,论证过程,课文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现象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