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一)
展开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一)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王昌龄《_______》)
(2)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孔子在《卫灵公》中认为“志士仁人”面对 “仁”时,要有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后继无力,直至死亡。
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
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
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
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
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
A.①④②③⑤ B.④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④ D.④⑤①②③
(2)小李同学要在开学典礼上向全校同学强调读书的意义。下列不适合作为其演讲题目的一项是(2分)
A.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B.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C.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①中国古代各门艺术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有其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貌。理解中国艺术的共同风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门艺术的特色。
②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它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
③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具体事物之能成为具体事物的根本,因而就理所当然地也是艺木作品的根本。中国艺术理论从先秦到魏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哲学的气论转为艺术气论的过程。自此以后,各门艺术都以气来论述。“文以气为主”(曹丕),这是文学:“梭梭凛凛,常有生气”(萧衍),这是书法;“冷冷然满弦皆生气氤氲”(徐上灜),这是音乐;谢赫绘画六法以“气的生动”为第一气韵生动又可以作为整个中国艺术的根本概括。
④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它也是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根本。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为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秩序的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虚为实。但这无、这虚、这气又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我们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地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木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为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⑤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可以说儒家重阳刚之美,道家主阴柔之美。若不从文化结构分类,而从儒道本身的差别谈它们对艺术分类的影响,则显现为艺术类型的浓淡神选。浓与淡分别代表儒道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孔子之重文与庄子之尚质,朝廷之富与山林之朴,都市之繁与田园之淡。从美学上讲,浓表现为一种“错彩镂金”的美,淡表现为种“出水芙蓉”的美。神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形写神、以形显神、形神兼备,由法度而超法度、法度整严。所谓逸,即超朝廷,越世俗,拙规矩,轻法度,以神写形,只要得神得意,不管形似与否。但是阳刚与阴柔、神与逸又不是截然划分的,它们也可能包融于同一艺术家、同一艺术品。
⑥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艺术自觉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
⑦中国古人早就懂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道理。就艺术来说,音乐须五音配合,绘画要“错画为文”、“墨分五彩”,书法要八种笔划。中国各门艺术都是通过自己所依媒介的多样性组合,按和实生物的原则而产生出来的。和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包涵矛盾诸方面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⑧中国的和与“中”联系在一起,和即中和。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多样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音乐须有主音,绘画讲整体性、突出主要人物或主峰等,戏曲乐器中鼓板是中心,建筑群要有主体建筑。中国艺术的和谐感和理性精神,都是靠其整体性中有个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
⑨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时空合一的。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盛表,国家分合,王朝兴亡。正像四季中有秋冬,历史运转中有表亡,情感中必有悲愁。因此,中国的和谐中含有悲、怨、愤、憾之一面,但中国艺术在表现悲、怨、愤、憾时,也是建立在根本的和谐精神之中的。明清悲剧无论怎样使忠臣义士良民走向死亡,总是以平反昭雪的大团圆来结尾。这类艺术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它的不和是文化之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和之和。总之,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3.第⑤段“出水芙蓉”比喻的是一种_______的美。(2分)
4.依据①—④段,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文化气的宇宙,规定或制约着中国古代各门艺术。
B.气是由中国古代各门艺术概括提炼出的中国文化概念。
C.气是虚是无,追求虚无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原则。
D.气无形而虚、韵有形而实,化虚为实就是由气而为韵。
5.能依据第⑤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所有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都显现为浓淡神逸的艺术类型和审美情趣。
B.所有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形与神,但有的艺术作品可以无规矩法度。
C.陶渊明主要秉承道家思想,其《归园田居》主要表现为淡逸之美
D.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歌必定都实现了阳刚与阴柔、神与逸的包融。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7.用本文“和”的观点,分析陆游《示儿》的思想情感。(5分)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文本一
文城
余华
一
①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
②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白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
③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
④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态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陆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
⑤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
二
⑥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⑦有一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名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随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
⑦林祥福就是在这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双眼眯缝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这里是文城吗?”
⑧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
⑨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惊奇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
⑩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袱。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的包袱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袱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文本二
以上作品是作家余华长篇新作《文城》的开头部分。该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他之前作品少有着墨的清末时代,上溯至余华的《活着》之前那个更荒蛮残酷的时代,也展现了从北至南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林祥福原本不属于溪镇,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文本一和文本二,节选自2021.2.25《文学报·悦读》)
8.在文本一里,作者叙述故事时采用了44个第三人称“他”,同时,穿插7次“林祥福”,分析这样写的效果。(3分)
9.从构思的角度,赏析文本一作为《文城》开头部分的作用。(4分)
10.分析编写文本二的目的。(4分)
11.依据《小说的细节》中作者的观点,从文本一的下列细节中选取一个加以赏析。(4分)
北方口音 为女儿讨要奶水 庞大的包袱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松滋渡①望峡中
(唐)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②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③回。
十二碧峰④何处所,永安宫⑤外是荒台⑥。
注:①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距下牢关三峡尽处不远。②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在今湖北境内,秦军曾焚烧夷陵。③鸟道:指三峡曲折水道。④十二碧峰:指重庆、湖北交界的巫山十二峰,其中巫山神女的传说最为著名。⑤永安宫:三国时刘备所建,在今重庆奉节。⑥荒台:传说中神女的阳台。
12.依据题材,本诗不能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1分)
A.写景诗 B.怀古诗 C.羁旅诗 D.游仙诗
13.下列对本诗首联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轻雨”与“寒梅”点明季节,使全诗笼罩在凄迷氛围中。
B.“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加重了全诗的迷离之感。
C.“渡头”与“云际”表明作者移步换景,由渡口登上高峡。
D.“洒”字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增强凄美之感。
14.清代文学家方东树认为本诗“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有‘望’字意,一直说去,大气直喷”。请对本诗的这一特点加以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于頔,字允元,河南人也。始以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充入西蕃计会使,有出疆专对之能。
②出为湖州刺史。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堙废。頔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粳稻蒲鱼之利,人赖以济。州境陆地褊狭,葬者不掩柩,頔葬朽骨凡十余所。改苏州刺史,浚沟渎,罢淫祠,整街衢,至今赖之。虽为政有绩,然横暴已甚,杖前部尉以追憾。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掾姚岘不胜其虐,自投于河而死。
③贞元十四年,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吴少诚之叛,頔率兵赴唐州,破贼于濯神沟。于是广军籍,募战士,器甲犀利,僴然专有汉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时德宗方姑息方镇,頔奏请无不从。于是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凌上威下为务。
④及宪宗即位,威肃四方,頔稍戒惧。归朝入觐,册拜司空。十年,王师讨淮、蔡,頔贡财助军,诏不纳,复还之。十三年,頔表求致仕。其年八月卒,赠太保,谥曰“厉”。其子季友从猎苑中,诉于穆宗,赐谥曰“思”。
⑤太常博士王彦威疏曰:“古之圣王立谥法者,所以彰善恶、垂劝诫。頔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今陛下不忍,改赐为‘思’,诚出圣慈,实害圣政。且如頔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頔者众矣!死援頔例,陛下何以处之?是恩曲于前而弊生于后。如以頔常入财助国,改过来觐,可以赎论,夫伤物害人,剥下奉上,纳贿求幸,尤不可长其渐焉。”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頔葬朽骨凡十余所(__________)(2)诏不纳(______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德宗不省
A.检查 B.查问 C.反省 D.醒悟
(2)尤不可长其渐焉
A.开端 B.缓慢 C.滋长 D.逐渐
17.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
B.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
C.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
D.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
18.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且如頔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頔者众矣!死援頔例,陛下何以处之?
19.有评论称本文体现了史官“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精神,请结合第②③两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0.第⑤段太常博士王彦威上疏具有说服力,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卷雪楼记
(明)袁中道
①质有而趣灵者,莫如山水,而常苦其不相凑,得其一,即可以送目而娱老。昔宗少文①怀尚平②之志,欲结宇衡山,而其后竟止江陵,立宅三湖上。岂非深山道远,饮食药饵俱艰,于老人不宜,而三湖浩渺之波,粘天荡日,亦可借其秀润,以畅性灵耶?荆州百里,无培塿之山,而惟大江自蜀来,浪喷波腾,为天下奇观。
②中郎③卜居沙市,既治一楼曰砚北以瞰江,其前尚有隙地。一日梯而自登其脊以望,大笑曰:“吾事济矣。”遂于楼之前复植两楹,承霤④而出之,如头上髻,始尽得江势。举江自蜀趣吴,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荡大地,淹润河山者,悉归几席之下。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于是中郎登而乐之,而谓予曰:“宗少文弃衡山而止江陵也,有以也哉。”时暑路方升,九市如炙,而登此楼,□大江如积雪晃耀,冷人心脾。故不待其成,日夕游焉,而字之曰“卷雪”。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人,著名画家。②尚平:亦作向子平,东汉人。向子平的子女婚嫁后,他不问家务,游历山水,不知所终。③袁中郎:袁宏道,作者兄长。④霤:屋檐。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以 B.然 C.乃 D.则
22.对第②段中袁中郎的“吾事济矣”的“事”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能再建一亭 B.理解宗少文 C.得山水性灵 D.能登楼避暑
2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3分)
24.本文以“记楼”来表现作者对“质有而趣灵”的山水的追求,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三 写作 7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甲:你这是偏见。
乙:你说我是偏见是基于你的立场对我进行判断;我认为你对我的评判,也是出自偏见。
甲:你不相信科学吗?你刚才的话违背了科学常识,就不要跟我饶舌了。
乙:科学是你家的宠物吗?我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
以上的争吵很难有结论,对于思想交流意义不大。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文件包含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解析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原卷版docx、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二)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二)含解析,共23页。
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三)含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