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
主题05 田园隐逸诗【练习及讲评】-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
展开这是一份主题05 田园隐逸诗【练习及讲评】-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文件包含主题05田园隐逸诗讲评版ppt、主题05田园隐逸诗解析版doc、主题05田园隐逸诗原卷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田园隐逸诗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 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残阳、初雨、鸣蝉(1分)。视听结合,“残阳初过雨”是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是听觉描写;(2分)描绘出一幅清新幽美的秋天日暮图。
寿阳曲·江天暮雪 江天暮雪 马致远 陈孚天将暮,雪乱舞,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半梅花半飘柳絮。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钓鱼人一蓑归去。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陈诗没有落寞悲凉。
寿阳曲·江天暮雪 江天暮雪 马致远 陈孚天将暮,雪乱舞,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半梅花半飘柳絮。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钓鱼人一蓑归去。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同:①妙用动词(精于炼字)。马诗着一“舞”字,陈诗着一“卷”字,写出了风助雪势、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②善用比喻。马诗把纷飞的雪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雪乱舞”的景象;陈诗以“玉”喻雪,形象地写出雪的晶莹剔透之态。异:①马诗化静为动,飘雪打破沉寂夜幕,钓鱼人归去给静谧的江晚带来动感。陈诗动静结合,起笔雪花飞舞和汀州白雪皑皑的画面一静一动。②马诗正面描写,雪花零乱飘飞,姿态像柳絮。陈诗正侧面描写结合,“卷玉花”直接写出大雪纷扬的动态之美,“汀洲白浩浩”侧面写出雪之大。
渔家傲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注: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所写。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上片写一次骑一驴春游,开头两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B.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C.“穿云入坞寻游伴”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寻春不到的焦急心情。D.全篇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这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渔家傲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注: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所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1)上片词人访胜探幽,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抒发了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情怀。(3分)(2)下片词人游兴已尽,回归山寺,沉入梦乡,却被犹呜咽悲鸣的松涛声惊醒,嫌时光短暂,透露了词人身虽处幽闲而内心不甘的心情。(3分)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范成大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范成大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①中间两联,通过写短篱、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对照山堂美景的喜爱之情。②颈联,寻壑经丘,“官闲”之余,卷帘看竹,斟酒欢饮,体现对闲适的生活的惬意满足。③尾联,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不舍。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远近结合,颔联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颈联是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四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以及高峻、幽深、奇特的特点。
处士卢岵山居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衬托。(1分)首联通过问路樵夫,远望深山之中的主人家,写出卢岵避世脱俗的形象。颔联和颈联描写卢岵山居清幽奇峻的景色,反映其生活的古朴,人品的高洁。尾联描写傍晚时分飞鸟散尽,满山洁白的养麦花开,与处士山居风光相映,写出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处士的仰慕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分)
这首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衬托。(1分)首联通过问路樵夫,远望深山之中的主人家,写出卢岵避世脱俗的形象。颔联和颈联描写卢岵山居清幽奇峻的景色,反映其生活的古朴,人品的高洁。尾联描写傍晚时分飞鸟散尽,满山洁白的养麦花开,与处士山居风光相映,写出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处士的仰慕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B.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C.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D.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全诗并没有呈现豪迈洒脱的风格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①前两联,写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树深见鹿,不闻钟声,意境清新优美,烘托了诗人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②颈联,写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赞美以及即将相见的兴奋。③尾联,写无人知道道士去处,倚在松旁发愁,表达了寻道士不遇的惆怅失望。
云门道中晚步(宋)李弥逊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铺陈了漫步云门道中所见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点明行动轨迹。B.首联总写诗人云门道中所见,以“暗东西”“路更迷”紧扣诗题中“晚步”,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为下联展开具体描述蓄势。C.颔联从诗人主体活动的角度运笔,出句与对句以“望”和“步”分别领起,描绘景象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更为阔远,笔力新俏,推陈出新。D.尾联描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醉酒老叟相映成趣,与卞之琳《断章》中主客体位置调换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云门道中晚步(宋)李弥逊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1)上句写傍晚时分,樵夫砍柴归来,远山上的野火渐渐熄灭,最后一缕孤烟也冉冉散尽;下句写困乏的耕牛僵卧在犁边,早春时节,田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2)这一联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多种描写手法,将农事活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紧扣诗题中的“晚”字,描绘出一幅清新优美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悠闲愉悦的心绪。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chá):指小舟。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时令,为写景规定了时间;点题写出事件,交代了沿途的作为。B.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C.第三联写昔日经行之处,这些景物勾起诗人对昔日徜徉山水之乐的回忆。D.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D(D项,“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不恰当。此处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是借环境来写人。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chá):指小舟。本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作简析。写出了作者轻松自在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心情。沿途不急不忙徘徊赏玩的行为、对沿途所见景物的观赏之细、欣悦之情,回到旧宅后对熟悉景物的认同和舒适之感,都表现了轻松自如的心情。
送范山人归泰山李白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 日观峰 很近,并未攀上
送范山人归泰山李白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16.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总答】诗人刻画了一位怀抱白鹤、飘逸闲适、仙风道骨的高士隐者形象。前两联,写范山人怀抱白鹤往泰山而去,诗人以鹤的白色代替了范山人的行踪,只看到一片轻盈的白云,远远飘在青崖间,以崖壁的青色做背景,使白色清晰可见,刻画了范山人飘逸闲适的形象;最后两联,写范山人飘过天门,行至日观峰,最后隐身云中,一去不复返,刻画了范山人仙风道骨的形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05 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基础题+讲评】-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5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讲评1ppt、专题05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练习1doc、专题05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答案1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巩固练+讲评】-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5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讲评2ppt、专题05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练习2doc、专题05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题答案2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主题09 哲理诗-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技巧+题材”分类讲评及综合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9哲理诗答题方法ppt、专题09哲理诗原卷版doc、专题09哲理诗解析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