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分数乘法 练习三_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展开《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教材第28——30页。
学情分析:
从知识水平上看,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是这节课学习的基础。同时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分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借助图形直观地感受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归纳推理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面积模型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乘分数的乘法运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乘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
一尺长纸条、长方形纸片、题单。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
二、博古论今,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华罗庚是谁吗:对,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早在2000多年前的 《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请大家来读读这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棰:木棍;竭:尽,用尽。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真的截不完吗?你们想不想自己验证一下?木棍不好截,我们可以借助纸条,一尺长的纸条,每天用去它的一半,第一天剩这根纸条的几分之几?第二天呢?第三天呢?请你借助手中一尺长的纸条,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并在题纸中用乘法记录你的验证过程。最后在小组中交流。
哪个小组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验证过程。
(小组同学边演示边说明。)生:我们将一尺长的纸条看作基准量,第一天用了它的一半,还剩一半,用算式表示就是1×=,第二天用了剩下纸条的一半,也就是的,用×。用观察的方法我可以得到第二天剩下这根纸条的,由此我得出×就等于。第三天再使用剩下的一半,剩下的部分又占这根木条的……
……
你们的回答语言组织严密,非常有逻辑性……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想法吗?
你是否能够猜测第五天继续使用,又剩下了这根木条的几分之几?
第六天,第七天呢?……能截完吗?
生:不能。
师:请你借助大屏幕上的算式的结果说说为什么不能截完。
(预设:因为自然数是无限的,平均分的份数即使无限多,也仍然存在。)
师: 即使分无数份,也不会分完。这就是数学中的极限思想,也是古人两千多年前发现的神奇的数学奥秘。让我们带满怀敬意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观察屏幕上的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两个分数单位相乘,分母相乘,分子还是1,积也是一个分数单位。
我们已经经历了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运算,接下来我们看看其他分数相乘。
(二)×=?
×表示什么?
(×就表示的是多少)
师:的也就是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如果用折纸的方法来探究这道题,你要先折什么?再折什么?
(先折,将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就是这部分。再折的时,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向,对折再对折,再找出最后的结果。)
请你动手折一折,想一想,涂一涂,再算一算。并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发现的?
(我们将整张纸先平均分四列,再平均分四行,一共分四乘四,十六份,取其中的三份,所以结果是。)
其他同学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那么×呢?就是2个3小份,×呢,就是3个3小份。
谁能把计算过程补全?为什么用4乘4,3乘1?
(因为是4×4=16份,1个3。)
三、归纳推演,方法提炼
你能独立的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解出下面两道题吗?
哪位同学把你的解题思路和大家分享,老师板演两个计算过程。
(的就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一份,再将这一份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两份,就相当于把整张纸平均分成三乘四,十二份,取其中的两份。用算式表示就是×==过程中可以约分)
教师板演过程。
(的就是将一张纸的再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五份,也就是将一张纸平均分成三十份,取其中的十五份。用算式表示就是×==)
教师板演过程。
通过观察黑板上的等式,结合上面学习的经验,你能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吗?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
如果用a,b,c,d这四个字母表示自然数,你能用字母表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刚刚归纳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早在在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就有介绍,那时候人们称分数乘法为“乘分”其法则是“母相乘为法,子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意思就是:分母相乘做分母,分子相乘做分子。孩子们,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是不是很厉害呀!其实我们的同学也是最棒的,
就让我们牢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解决下面的三道习题吧!
四、练习巩固,技能提升
1.淘气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个蛋糕,切了给淘气,淘气只吃了其中的,淘气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画一画,算一算。
2.用纸折一折,涂一涂,再算出结果。
× ×
3.有一个西瓜,八戒吃了,悟空吃了剩下部分的,比一比,他俩谁吃的多?
五、课堂小结,感受数学文化。
华罗庚还说过这样几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这节课我们借助纸条探索了古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中“取之不尽”的数学奥秘;又借助长方形纸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这就是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还能够对数学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课后作业
固练习:计算下列各题
1、边长12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2、看一本书,每天看全书的1/9,3天看了全书的( )。
3、12×(1/4+1/3)=3+4=7,这是根据( )计算的。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3/4 ,面积的算式是( )。
5、比35的2/7多9的数是( )。
6、某鞋店进来皮鞋600双。第一周卖出总数的1/5,第二周卖出总数的3/8。
⑴两周一共卖出总数的几分之几?
⑵两周一共卖出多少双?
⑶还剩多少双?
7、计算
3×= ×= ×= ×=
1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