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8 之字的用法 讲义— 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专题复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8 之字的用法 讲义— 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专题复习第1页
    18 之字的用法 讲义— 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专题复习第2页
    18 之字的用法 讲义— 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专题复习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8 之字的用法 讲义— 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专题复习

    展开

    之字的用法字在文言文中极为普遍,没有字,很多语句无法表达。字的用法比较多,但典型用法还是比较少的。1结构助词,的。这种用法出现在定语结构中,而定语是修饰定语中心语的,其中心语一般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就是定语。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的书”“中国的土地”“三杯”“漂亮的花朵,加点的部分就是定语。其中的字就起到这种修饰功能,表明前为定语。对应古文中的例子如表领属的,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谁的日子呢,陛下的日子;表性质的,如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怎样的僮仆呢,五尺长的僮仆,这里的五尺不是一个数量等。翻译出来,如果字起到的是定语的作用,那么一般都要把字转换成,如果译出来多余,则要考虑是不是结构助词的。但有一种情况,这个字所承担的仍然是结构助词的功能,但不需要翻译。如向之所欣,翻译成过去开心的事情,其中并不是翻译出来的;再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中的也是这一用法,翻译时并不需要译出,诸侯失去的。讲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这种用法多数与后面跟相关,但前面的并不是主语。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之间。如果字是这种用法,那么其所起的作用仅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本来一个独立存在的句子成为一个名词性的词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一般作主语、宾语。取独用法不需要翻译,只是起那么一个作用。如鹏之徙于南冥也中的风之积也不厚中的予之及于死者中的都是取独用法。要注意的是,取独用法时,前是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后是谓语,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主语一般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或被陈述的对象,谓语一般是动作本身或陈述的内容。前者如我吃饭这个动作是发出的,天很蓝是被陈述的对象,陈述的内容是很蓝,总主谓结构一般可以用什么怎么样来替换,如果不合这个表述的,一般就不是主谓结构。结构助词的短语一般是什么的什么谁的什么怎样的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有些句子中的的前后与取独的句子很相似,但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其词性,并把它翻译出来,一般仍然能判断出其是否取独用法。如若夫乘天地之正中,天地是名词,是形容词,但本句不是说明天地如何,而是用天地来修饰,翻译出来就是顺应天地的法则;再如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加点部分都符合前为名词,后是动词的要求,但后之览者不符合什么怎么样的表述,而后之视今则符合,另外虽然是动词,但览者是名词。3.代词,一般译为”“”“它们”“他们一般在句中充当宾语。宾语在句中一般是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能够充当宾语的多数是名词或代词,在复杂的句子中可以是一个句话,如我吃饭是宾语,是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我知道成功不是随便得来的一句中,其宾语是成功不是随便得来的这一个主谓结构,是知道的宾语。在古文中作宾语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指代事物,耳得之而为声他日汝当用之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都翻译成”“它们4.复指代词,这。这种不译成,而是翻译成,复指前面出现的事物。现代汉语中的复指短语,指两个词或短语连用在一起,表示同一个人或事物,在入句时共同充当一个成分的短语。两部分组成,语法地位一样,所指内容相同,意义上有复指关系,结构上是同位关系,在句中做同一成分。如:首都北京、厂长老王、华罗庚教授、他自己、咱们学生、母子二人、鲁迅先生、美丽这个词、春秋两季、封建统治阶级、我们每一个人。古文中字充当复指代词,结构比较简单,就翻译成”“这些,如之二虫又何知,译成这两种虫又知道什么,再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译成吟唱《明月》这首诗里的《窈窕》这一章5.动词,到。如《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中的就是意,但翻译时意译为得到;如《逍遥游》中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的也是意。是动词的用法一般就翻译成,引申的情况比较少见。6充当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所谓的标志,也就是说字没有意义,只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但有这个字不代表就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要有所区别。宾语前置的例子有夫晋,何厌之有无任何意义,翻译时语序调整,晋,有什么厌,宾语是何厌;要注意与宾语前置中作宾语的情况区分开来,如莫之夭阏者,正常语序是莫夭阏之者,意思是没有什么来阻止它(鲲鹏),区别的标准是看除字外还有没有宾语,如果是宾语,那么它还应该符合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或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要求。定语后置的例子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定语后置的判断的标准是中心词在前,修饰限制词在后。现汉中的表达是蓝天”“白云,而在古代可能是天之蓝”“云之白。修饰限制成分是动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但中心词一般是名词。7.音节助词,无义,只起延长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文言文的语气比较舒缓,单音节词显得比较局促,字的添加就使语气舒缓起来。如久之,蛇竟死 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一般出现在单音节词末尾,考查也止于此。句中出现音节助词的可能性非常小。 练一练指出下面句中的字的用法和意义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彼童子师,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15.月出于东山之上 16.凌万顷之茫然 17.扣舷而歌之 1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9.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2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2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2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2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9.不知东方之既白 30以为凡是皆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1.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2.望西山,始指异之 3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3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35.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7.故为之文以志 3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39.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40.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1.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4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4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8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50.杳不知其所之也 5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5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54.奈何取之尽锱铢 5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7归而求救国之策 58.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59.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60.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6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62.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6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64.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65大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66.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67.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6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69.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70.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扫诛五人 7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72.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7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74.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7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有复株治 7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77.待圣人之出而投缳于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78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视五人之死 79.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80.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8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8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3.邻之厚,君之薄也 8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5.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86.夫晋,何厌之有 8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8.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89.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90.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91.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9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9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94.寡人之于国也 9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练一练答案指出下面句中的字的用法和意义1.汤之问棘也是已 取独2.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 复指代词,这;后为代词,指秦国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助词,的,不译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代词,它,指道理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词,的,不译;也有的理解为取独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独 取独后作的主语7.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取独 取独后作的宾语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结构助词,的9.彼童子师,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代词,他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否定句中宾前的标志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复指代词,这1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前为复指代词,后为代词,他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取独1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结构助词,15.月出于东山之上 结构助词,的16.凌万顷之茫然 定后的标志17.扣舷而歌之 音节助词1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结构助词,的19.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结构助词,的2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取独2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结构助词,的2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复指代词,2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结构助词,的2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构助词,的2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2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取独2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前为结构助词,的;末为代词,它2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前为结构助词,的;助词,不译,功能与前一致29.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独30.以为凡是皆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的31.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结构助词,的;取独也可32.望西山,始指异之 代词,它3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均为结构助词,的3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的;取独也可35.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取独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取独37.故为之文以志 复指代词,这;或代词,它,指游西山一事3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结构助词,的39.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助词,相当于的,不译40.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助词,相当于的,不41.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复指代词,这4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结构助词,的4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结构助词,的(之际现成为固定结构)4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结构助词,的4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前后均为结构助词,的4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取独4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前为代词,指秦国;后为结构助词,48.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前为定后标志;后为结构助词,的4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均为结构助词,的,用法与之际一致,类似的还有之外”“之内”“之中”“之后”“之上50.杳不知其所之也 动词,到5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均为结构助词,的5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代词,它们,指珍宝5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结构助词,的54.奈何取之尽锱铢 代词,它们,指珍宝5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结构助词,的5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均为代词,指秦国灭亡57.归而求救国之策 结构助词,的58.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结构助词,的59.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结构助词,的60.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取独6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均为代词,它,指诗文62.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结构助词,的6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代词,他们64.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均为取独65.大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均为结构助词,的66.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取独67.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前为取独,后为结构助词,的6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代词,他们69.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取独70.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扫诛五人 取独7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取独72.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代词,它们,指头7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前为取独;后为定后标志74.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均为结构助词,的7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有复株治 均为取独7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结构助词,的77.待圣人之出而投缳于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前为取独,后为结构助词,的78.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视五人之死 前为动词,到;后为结构助词,的79.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前为复指代词,这;后为结构助词,的80.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第一四个为取独,第二个为代词,他们;第三个为结构助词,的8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取独8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83.邻之厚,君之薄也 均为取独8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取独85.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取独86.夫晋,何厌之有 宾前的标志8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结构助词,的88.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取独89.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均为取独90.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均为代词,他91.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结构助词,的9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取独9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到94.寡人之于国也 取独9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均为代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