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作文高频主题必背范文
第6辑:法与情+教育与惩戒-2022年高考作文高频主题必背范文24篇
展开第6辑:法与情+教育与惩戒(11)高考高频主题之“法与情”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经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作文题目提供了“罗某强行扒阻车门造成列车延误”和“管理部门为挽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两则主体材料。罗某为一己私利任性而为,扰乱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相关规定,表现出其对规则的轻视。而另一则材料所述却是为挽救生命延迟发车,体现的则是对生命的尊重。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可以结合材料谈规则意识。为一己私利蔑视规则、任性而为是在扰乱社会秩序,会给周围人带来不便。当事人不仅应受到规则的惩处,也会遭到整个社会的谴责。(2)可以结合材料谈尊重生命。生命是神圣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为挽救生命打破规则,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收到大家的点赞,这不仅体现出生命至上的意识,也表现了规则和温情有时并不冲突。(3)可以辩证地谈规则与温情的关系,或者谈规则什么时候应遵守,什么时候可以打破。法规须遵守,但并非冷峻严苛,人间亦自有温情。 【必背范文】法在左,情在右 法在左,情在右,一路花开,一路芬芳。法在左,所以纵使路旁枝繁叶茂杂草丛生,行人也可免去穿枝拂叶之苦;情在右,所以纵使路上阴风怒号泥泞难行,行人亦可感受阳光普照之温暖。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列车延迟发车。她的行为就是缺少法度制约的典型表现。罗某无视法度的存在,恣意妄为,不仅给他人带来不便,给自己带来性命之虞,更是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人不守法尚且如此,那么倘若整个社会都缺少法度,又该成为什么样子?黑暗弥漫,暴力滋生,一言不合就加以拳脚,一意不顺就施以打杀,这样的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又何来幸福安康之说?由此观之,法之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少情的社会,是一个充斥着冷漠与麻木的社会。固然,人情、交情大行其道的社会令人感到不公,但一个缺少温情的社会则更加令人寒心恐惧。劝阻市民在电梯吸烟,仅因对方患有心脏病且随后不久就病发身亡便要求劝阻之人赔偿损失。而法院经调查后认为劝阻之事确有诱病之因就判处劝阻之人赔偿,如此行事,岂不令社会上的好人心寒,令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公德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猛虎?不可否认,公民劝阻老人吸烟确实使老人情绪激动并造成严重后果,但毕竟老人在电梯里吸烟也违反了公共秩序,造成安全隐患,公民劝阻乃人之常情,也是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价值观的表现,法院的做法不仅与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驰,更滋长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风气。在情与法的较量中,此时情不应处于下风,而应成为温暖社会的春风。情与法并存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此举不仅是法在情前的让步,更是法情相生的生动体现。在情前,法的弹性救了孩子一命;在法前,情的包容彰显社会美好风尚。唯有情法相依,情法并重,社会才能真正成为和谐有序的社会,人们才会真正享受到法的有序和情的温暖。法在左,情在右,携手并进,共创中国美好未来。 (12)高考高频主题之“教育与惩戒” 班主任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这是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戒尺进入课堂”活动的场景。近期该校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刻有《弟子规》内容的标准“戒尺”。这一举措,引发了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热烈讨论。 请以“我看‘戒尺进课堂’”或“我心中的戒尺”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副标题中的“副”字。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戒尺进课堂)”,还是写“我心中的戒尺”。如果确定写“我看(戒尺进课堂)”,重点就在“看”,要谈对戒尺进课堂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心中的戒尺”,重点就在“戒尺”,要写出我所理解的戒尺的不同含义,可写议论文,也可写散文,还可写记叙文。只有先在思想中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文体问题和选材问题。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赞同的角度。可以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中比较优良的部分。学校可以让学生们在这些规则下管控自己的行为。让老师规范课堂纪律,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现实中的戒尺作为惩戒的工具,它还是规矩、规则以及法律意识。在家庭,它是家庭的家风,是习俗的规矩等。在学校,让学生从小就有规则意识,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规则。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戒尺”则意味着规则意识、法律意识。2.不赞同的角度。从学校看,引入程序不合法,使用戒尺就不合法。教师使用戒尺的轻重怎么把握?还是只是一个摆设,起不了多大作用?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作为惩罚,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惩戒方式,还需鼓励惩戒相结合。[佳作展台] 教育与惩戒 ——我看“戒尺进课堂”对于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戒尺进入课堂”这件事,网上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赞同,说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很有个性,又调皮捣蛋,让戒尺进入课堂,对于维持课堂纪律,对于那些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有人表示担心,戒尺进课堂最难拿捏的是尺度,什么时候使用戒尺?惩戒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具有不确定性。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多数教师都认为对违规学生施以恰当的惩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实际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又大都不敢行使惩戒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截至目前,在“适当的惩戒”和“体罚”的界定方面,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细则。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认为“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体罚”,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媒体报道也有失偏颇,出现了一味强调学生的权利,而淡化纪律的现象。 教师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就会对惩戒教育避而远之,谁如果使用这种教育手段,就是教育观念落后。现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媒体,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学校,动辄对学校、对教师加以指责,学校、教师在此大环境下小心翼翼。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在繁重学习压力的挤压下,有的孩子呈现出心理脆弱、情绪焦躁等不良现象。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还怎么敢进行惩戒?当前,我国中小学批评、惩戒、处分学生,有很多就由当事班主任、老师直接做出,这貌似十分直接、快速,可是,却缺乏程序正义,把属于学校公共事务的批评、惩戒和处分,演变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恩怨,直接导致被批评、惩戒、处分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把矛头对准教师,制造师生间的冲突。 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并非仅仅为了“教训”和报复,因此,惩戒只能罚过失,不能罚尊严。一方面,惩戒的标准应该是确定、适度的,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界限在哪里,并由此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还应该将惩戒与鼓励结合起来使用,即在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时,还需要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在保障教育惩戒权的前提下,让惩戒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离不开多方合力,包括制定合法明晰的惩戒规则与实施程序,以及社会、家长对惩戒教育的理解。教育惩戒权的落实需要社会媒体、大众舆论,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教育惩戒权说到底不是教师需要,而是学生需要,是给学生正常成长以保障。